贵州省铜仁市强村富民行动如何让乡村“破土”生长

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1 12:11:02

初冬的武陵山,薄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峰峦之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贵州省铜仁市蜿蜒的村道上,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袈裟。

松桃县孟溪镇矮屯村的强村富民玩具工坊里,指尖翻飞间,迪士尼公主的裙摆渐渐成形,泡泡玛特盲盒的彩绘在阳光下流转着童话般的光泽;

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的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薯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村党支部书记张诚轻抚产品包装,仿佛在摩挲一件艺术品;

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的抹茶面条生产线上,翠绿的抹茶粉与雪白的面粉交融,如山水画中墨与水的碰撞,勾勒出乡村振兴的轮廓。

这些产业,或如玩具工坊般灵动,或如农产品加工般质朴,或如抹茶面条般创新,却共同奏响了一曲“兴业、强县、富民”的交响乐。它们扎根于乡野,将武陵山的云雾、溪流、土地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落脚到增收致富上,推进强村富民行动,拓宽便于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村群众收入。”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说。

事实上,铜仁市早在2023年5月就已出台《“强村富民”计划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聚焦“谁来发展、怎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关键问题,系统实施农村党建、资产运营、项目整合等“七个提升行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历经近三年探索实践,“强村富民”行动究竟结出怎样的硕果?为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了哪些经验?日前,记者走进铜仁市多个县区,感受乡村的新变化。

激活乡村新动能,构建强村富民新图景

注塑、喷油、装配……在矮屯村的强村富民工坊里,机器轰鸣、流水线运转,工人们正加紧赶制一批即将出口的泡泡玛特盲盒和迪士尼公主摆件。

“这个工坊整合了松桃县14个乡镇133个村的东西部协作资金,落地孟溪镇矮屯村,并与乐嘉公司签订订单协议,采用‘企业订单+工坊生产’模式,承接中高端玩具生产制造,日均产量达10万件。”松桃县委副书记胡安洋介绍,今年1至9月,工坊产值突破9200万元,出口订单占七成,总订单量同比增长近20%,带动周边16个乡镇(街道)1300多人就业,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上班”。

为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难题,铜仁市统筹多方资金发展集体经济,三年时间里探索出强村富民公司、工坊、专业合作社等多元路径。截至目前,铜仁市已建立16个强村富民公司试点,建成703个工坊,带动就业8.24万人次,发放工资2.3亿元,促进集体增资4470万元。三年来,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增至593个,其中百万元以上村226个。

石阡县大沙坝乡付家坪村的和星洗涤厂,是强村富民示范项目之一。

“县医院每天有大量的床单被套需要清洗,村里能不能把这个活接下来?”2023年5月,在石阡县人民医院驻付家坪村第一书记曾敏的建议下,村里决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承接医院布草洗涤业务。

村党支部书记邓真霞带领村民筹资133万余元,总投资850余万元,建成2条现代化智能生产线及配套污水处理系统。2024年5月投产以来,洗涤厂日处理布草超3000套,服务医院、酒店、研学基地等客户110余家。

“投产以来,厂里已发放村民工资102万余元,并通过‘2∶4∶2∶2’股权实现年度分红20万元,最高一户分得2.2万元。”邓真霞说,这一模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在合作中重塑农民主体性,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共享发展红利。

“集体经济‘统’的层级提升,为农民在‘分’的层面实现收入多元化奠定了基础。”铜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佐芝表示,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带动能力,也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支撑。

江口县依托梵净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引来了国药集团同济堂这只“金凤凰”。全国最大的淫羊藿育苗育种基地在此扎根,涉及10个乡镇林下1.7万余亩的种植区如绿色丝带般缠绕山间,与云雾共舞。村民们说:“这仙草喜阴,梵净山的云雾便是它的‘养料’。”

德旺乡党委书记吴国彪介绍,该镇10个村与公司签订订单协议保底收购,2025年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突破50万元,预计年收益近20万元,更间接带动群众务工增收超千万元。

村民胡尚云算了一笔账:林地流转租金一年5000元,基地务工收入4万元,加上自家种植淫羊藿,年总收入超过5万元。

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收入总量的增长,更在于收入结构的优化。数据显示,通过“强村富民”行动,铜仁市农民财产净收入从2022年的102元跃至2024年的453元,增长344.12%。这是土地、资产等要素价值的觉醒,收入结构从单一农业收入转向“租金+务工+种植+分红”的多元模式,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主人”。

梵净山的云雾依旧缭绕,茶寨村的仙草却已结出“金果”。这场历时三年的强村富民探索,不仅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的活力迸发出来。在这里,每一株淫羊藿都承载着希望,每一片山林都诉说着共生的智慧——这,便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诗篇。

筑牢“堡垒”工程,重塑基层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是一场“从无到有”的创造,更是一场“从有到优”的升华。它需要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需要的是“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这片曾经贫困的土地上,坚强的组织堡垒正托起乡亲们奔向共同富裕的梦想,而这一梦想,终将化作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诗篇。

立冬后的思南丘陵,薄雾如轻纱般缠绕山间,似一幅未干的水墨画。周寨村党支部书记张诚站在红薯加工车间外,望着满载“陈薯”牌酸辣粉的货车缓缓驶向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画面,是他多年前在外奔波时不曾想过的——昔日“救命粮”的红薯,如今已化作“致富宝”,在党建引领下,化作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一季红薯半年粮”,这句老话刻在多少思南人的记忆里。2016年,张诚回乡创业。经过走访,他将目光投向那片曾养育了他,也困住无数乡亲的红薯地上。

在党委、政府支持下,张诚创办的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迅速落地周寨村,逐步形成从育种、加工到研发、销售的红薯全产业链,并将产品品牌命名为“陈薯”,以纪念引薯入华的明代商人陈振龙。

2023年,铜仁市实施“百千万工程”,选派166名村干部赴各地跟岗学习。作为首批赴东莞学员,张诚带着“东莞经验”返乡开启“二次创业”:引入东莞技术标准,推动红薯产业升级,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直供广深商超;利用帮扶资金建成广式腊味加工工坊,培育新产业。

党建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人才是“关键棋”。铜仁市通过“百人跟岗”培育乡村“领头雁”,利用铜仁职院开办“乡村振兴专干班”培育千名村级后备力量,实施“万人培训”培育农村综合改革人才;计划制定乡土人才评价办法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学习浙江经验,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基础;开展“擂台比武”提升村党组织书记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的周寨村,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厂房,而是那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自2018年以来,村里45岁以下外出务工人员从550多人减少到80多人,年轻人回流率超过84%。

“要把绿叶变成金叶。”是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党支部书记阙从汗的承诺。2018年,面对茶产业发展瓶颈,他带头学习新技术,带领村民转型发展。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构建“合作社+基地+社员”模式,整合资源打造全产业链。

如今骆象村7200亩茶园绿浪翻滚,其中4100亩专供高端碾茶。160多台农机田间作业,3条碾茶生产线日夜运转。通过产业集镇计划,村里引进5家企业合作开发,推出抹茶月饼、抹茶面条等创新产品。

从红薯到茶叶,从加工厂到休闲山庄,变化的是产业形态,不变的是党组织带领群众谋发展的初心。在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通过“三合联推”模式,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产业兴旺:千余亩种植基地、300多头思南黄牛、农产品加工车间、休闲山庄公园……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冷朝刚说,这套“双向培养”机制让村里既有了产业带头人,又壮大了党组织力量。如今,青杠坝村已培养出30名党员致富能手、5名村级后备力量,还荣获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

黄昏时分,三个村的灯火次第亮起。周寨村的酸辣粉生产线仍在运转,骆象村的茶香弥漫山间,青杠坝村的农家乐里欢声笑语。这些光影背后,是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是一批批扎根乡村的带头人,更是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重塑“魂与形”,探寻乡村价值的现代回归

在黔东大地的青山绿水间,铜仁市正上演着一场乡村价值的现代回归。通过“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当地不仅实现了产业升级与群众增收,更重塑了乡村的“形与魂”,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村子美了,苗绣、苗歌也‘活’了起来。”松桃县正大镇薅菜村党支部书记田毅说,“文化为核、乡愁为魂”的实践,正重新定义着乡村的价值——这里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

在铜仁市,强村富民工坊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平台,更是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孟溪镇乐嘉玩具工坊,村民们进厂务工,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技术工人的转变。

“以前挂的都是外地人,现在全是咱们松桃本地人了。”工坊负责人杨涛铭指着墙上技术员的照片说,从初创时的300人发展到4000人,人均月工资从2000元提升至3200元,这些数字见证了从“富口袋”到“富脑袋”,再从技能提升实现更稳定的“富口袋”。

在强村富民工坊的带动下,铜仁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不仅建设了303个“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更统筹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100%覆盖,完成及整改厕所超11万户,推动乡村面貌整体跃升。

在改善人居环境“塑形”的同时,铜仁市扎实推进“塑形铸魂”工程,推动党的政策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弘扬孝文化、选树道德模范、建设主题公园、打造“模范长廊”等方式,让文明乡风浸润千家万户。

黔东大地上,广大农民深度参与的“强村富民”生动实践的新气象不断更新: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统统纳入村规民约,松桃县牛郎镇的民族团结食堂驱散乡村不良风气,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村民的宴席举办,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倡导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为乡村塑形铸魂。

印江县天堂村协同毗邻的3个村,组织共建,实行“一体化”治理,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打造乡村协同治理品牌。有效解决卫生管护、社会秩序、滥办酒席、滥放烟花等难题,推动公益事业、殡葬改革,弘扬孝道文化,群众参与基层共治积极性高涨,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处处有新招,村村有新貌。强村富民行动带动强组织、富集体富群众、创标准创品牌,不仅富民口袋,更富民脑袋,让乡村增“颜值”提“气质”,更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又有了“里子”。

强村富民工坊的建立,推动了铜仁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不仅生产产品,还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品尝特色美食。”张诚说。融合发展不仅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铜仁市的“强村富民”行动,是一场诗与哲的对话。它用产业振兴的实践,回答了“如何让乡村焕发新生”的命题;用制度创新的智慧,诠释了“如何让发展可持续”的思考;用村民主体性的觉醒,揭示了“如何让共富成为可能”的哲学。武陵山的云雾终将散去,但这场“兴业、强县、富民”的探索,将永远镌刻在乡村振兴的史册上,成为一首永不落幕的诗篇。

【采访手记】三年跑出乡村振兴“新赛道”‌

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亦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铜仁市“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正开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为这片土地注入蓬勃生机。

铜仁市的“强村富民”行动,本质上是一场对“道”的追寻——即产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洗涤厂利用水资源,玩具工坊依托劳动力,农产品加工扎根土地,抹茶面条融合传统与现代,这些产业的选择,无不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武陵山的云雾滋养了茶叶,溪流为洗涤厂提供了洁净水源,土地孕育了红薯与高粱,而村民的巧手则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商品。这种“道”,是尊重自然规律、发挥地域优势的智慧,是“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

在“道”的指引下,“术”的运用同样关键。铜仁市通过“强村富民公司、工坊、合作社‘三位一体’”“企业订单+工坊生产”等模式,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系统化的产业链。这种“术”,是制度创新的体现,是“以术载道”的实践。它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让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从“低效粗放”走向“高效集约”,从“输血兜底”到“造血共建”。这种“术”,是市场逻辑与乡土智慧的融合,是“破局”与“立新”的辩证统一。

“强村富民”行动的终极目标,是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从邓真霞带领村民筹资建厂,到张诚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再到村民通过“和美积分”参与环境维护,这些行为背后,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定义。它打破了“农民是产业被动接受者”的刻板印象,让村民成为产业的设计者、参与者、受益者。这种“人”的觉醒,是“共富”哲学的根基——它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的富足,是“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

铜仁市“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正以产业兴旺、人才汇聚、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为着力点,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从铜仁市委组织部得知,“强村富民”三年行动结束后,铜仁市委、市政府正锚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将作出深入实施“强村富民”的决定,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明确了基层组织更强、集体经济更强、农民口袋更鼓、农民脑袋更富的具体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铜仁的乡村将更加美丽、富裕、和谐,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当山间的雾气散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村庄,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