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2 18:11:05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这句流传千年的民谚,道出了青铜峡在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史上的独特地位。近日,记者随“何以中国·越山向海踏千澜”网络主题采风活动走进这座雄踞黄河上游的水利枢纽,感受千年灌溉文明的生命力。
青铜峡水电站。
作为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峡谷,青铜峡因夕阳下峭壁映照青铜色而得名,更以始于秦汉的引黄灌溉史而闻名。站在水利枢纽旁,采访团记者刘远望着奔腾的黄河水兴奋地说:“这些灌溉工程太令人称绝了,我们古人都蕴含着大智慧!”
在这片“九渠之首”的土地上,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十条百年古渠依然奔流不息。它们如同大地的血脉,将黄河水输送至平原的每个角落,造就了“塞上江南”的丰饶。“我是第一次来到宁夏青铜峡,没想到这里如此雄浑壮阔,九曲黄河在青铜峡汇聚成了新的篇章。”采访团记者熊雅绮一边记录一边感叹。
青铜峡黄河峡谷。
千百年来,无坝引水、激河浚渠等独特工程技术在这里持续运行,其中“草土围堰”技术直至上世纪60年代仍在水利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因如此,如今的青铜峡不仅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更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核心区,现代拦河大坝与古老渠首在此相映成趣。
站在古老的秦渠边,可见渠水清澈见底,依然在滋养着万顷良田。这些跨越两千年的古渠,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而今天,这片古老的灌溉系统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新时期,作为全国水利领域“两重”标志性工程,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横跨银川、石嘴山、吴忠3个地级市的11个县区,东西宽约50公里,南北长约170公里,是全国6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该工程以建设“节水高效、生态良好、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生态灌区为目标,涵盖干渠支渠改造、建筑物修缮、调蓄水池新建等内容,并着力打造智慧监测管理体系,是宁夏构建现代水网、建设“四水四定”示范区的关键一步。
当地通过现代化节水技术改造传统灌区,已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02。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支撑下,这片古老土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青铜峡引出的条条古渠,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在默默滋润着这片土地。它们见证着从传统灌溉到现代水利的历史跨越,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宝贵的“宁夏经验”。在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土地上,古老的灌溉文明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国凤 李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