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24 10:26:02
拉索测量到宇宙线质子的能谱,与阿尔法磁谱仪2和悟空号等空间探测器一起,揭示了宇宙线存在低能、中能和高能三个组分,暗示了银河宇宙线的多种来源特征。拉索测到的高能组分很有可能来自于图中右上方显示的微类星体,而更低能量的宇宙线质子更可能来自传统的超新星遗迹的加速。左上方展示的是拉索最新发现的一个超新星高能伽马辐射。研究团队供图
黑洞是宇宙中最具吸引力的神秘天体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成果,都与黑洞有关。
其一是黑洞吸积驱动的微类星体是银河系中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能够将质子加速至拍电子伏(PeV,1PeV=1000万亿电子伏)能段;另一项成果是宇宙线质子能谱“膝区”显现超出预期的高能组分,黑洞正是其最可能的候选源天体。
“这几乎颠覆了我们对黑洞的传统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说。
位于天鹅座的微类星体Cygnus X-1,是最早发现的微类星体之一。不同颜色表示了拉索测到的伽马射线强度,红色-黄色-白色表现了强度由弱到强的变化。研究团队供图
“黑洞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特性”
11月16日,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学科大楼内,风已将树叶摇落,这正是引力作用的生动体现。而齐聚在这里的物理学家们,则在共同关注着不知多少光年之外黑洞的引力牵引——那里,宇宙线正被极端引力加速,形成壮观的喷流。
当天发布的两项成果,不仅揭示了宇宙线起源的关键机制,也为理解黑洞系统的极端物理过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们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马第一大学等机构完成,分别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和《科学通报》(英文版)。
“这次的发现为何如此特殊?首先,什么是黑洞?大家在传统意义上如何理解黑洞?黑洞是否只是吞噬一切的存在?它疯狂地吸收周围的一切,再也不会吐出,连光都无法逃逸,因此被称为黑洞。然而,我们这次发现了黑洞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特性:它竟然是一个高能粒子加速器。”曹臻感慨道。
据他解释,在吸收物质的过程中,黑洞会释放出大量高能量物质。处于双星系统中的黑洞在吸积伴星物质时可产生相对论性喷流,形成“微类星体”。而这一次,拉索系统性地探测到来自5个微类星体的超高能伽马射线。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漩涡,黑洞就像这样一个漩涡,将周围的物质吸引过来,绕着它旋转,最终落入其中。然而,在旋转过程中,粒子越靠近黑洞,旋转速度越快,从而产生强烈的物质外流抛射。这些抛射出的物质形成了类似风的现象,更强烈的则形成中间的喷柱,称为喷射流。喷射流一旦喷出,便会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成为加速粒子的关键源头。”曹臻试着向记者讲明白这一现象的原理。
在这次观测的5个微类星体中,SS 433的超高能辐射与周围巨型原子云重合,强烈暗示来自被黑洞加速的高能质子与物质的碰撞。分析表明,该系统加速的质子能量超过1PeV,总功率约每秒1032焦耳。而来自微类星体V4641 Sgr的伽马射线能量达到0.8PeV,成为又一个“超级PeV粒子加速器”,即产生这些伽马射线的父辈粒子能量超过10PeV。
这就使得微类星体成为银河系内非常重要的一类PeV粒子加速器。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鲁巍的话说,虽然不能断言这是唯一来源,但这一发现为人类理解宇宙线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揭示了宇宙中多种高能粒子产生机制的存在。
“宇宙里面有各种不同的产生高能粒子的机制。有些是已经发现,有的其来源至今仍不明确。现有的理论多为猜测或模型,缺乏实验或观测证据支持,这说明宇宙中存在多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加速机制。而这次我们发现,黑洞很可能是产生高能宇宙线的重要来源之一。”鲁巍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位于南天区的微类星体V4641 Sgr,是拉索测到的具有最高能量的伽马射线源。不同颜色表示了拉索测到的伽马射线强度,红色-黄色-白色表现了强度由弱到强的变化,右下的放大图显示了黑洞附近的x-射线照片,显示了喷流可能的方向和长度。研究团队供图
建造拉索,就是想去找宇宙线的源
这次发布的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一个难题:银河系内公认的宇宙线源是超新星遗迹,但观测和理论都发现它们无力将宇宙线加速到宇宙线“膝”及以上的高能量。
据拉索团队解释,宇宙线能量分布图上有一个关键转折点,由于其形状酷似人的膝盖,称为“膝”,大约在3PeV处,能量更高的宇宙线数量急剧减少。近70年前发现“膝”以来,一直未弄清其成因,只是被猜测为加速源天体加速能力极限所致,呈现为宇宙线能谱从一个简单的“幂律谱”转换为另一个简单的“幂律谱”。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精确测量宇宙线各成分的能谱及各自的“膝”。
然而,“膝区”的宇宙线稀少,卫星探测器面积有限,探测如同大海捞针;地面实验受大气层干扰,很难清晰地将质子从大量其他原子核产生的事例中识别出来。
长期以来,这一测量是公认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拉索巧妙利用其强大的地面观测装置,采用多参数测量技术成功筛选出大统计量的高纯度质子样本,从而精确测量其能谱,精度媲美卫星实验。这一突破性的测量揭示了完全超出预期的能谱结构,清晰展现出一个新的“高能组分”。
拉索的新结果与阿尔法磁谱仪测得的低能组分、“悟空号”卫星测得的中能组分一起,揭示了银河系内存在多种类的加速源,每一类有各自独特的加速能力和能量范围,而“膝”正是产生高能组分的源的加速极限表现。
质子能谱的复杂结构表明,PeV能段的宇宙线质子主要来自微类星体这类“新源”,它们具有明显高于超新星遗迹的加速极限,能够产生超过“膝”的高能宇宙线。两项成果相互印证,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科学图景。这不仅为解决困扰学界近70年的“膝区成因”难题迈出关键一步,也为理解黑洞在宇宙线起源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这些现象早已被观测到,人们知道喷流的存在及其效应,如粒子加速过程中伴随的强烈X射线和射电波段辐射,甚至低能量伽马射线的辐射。然而,未知的是,这些现象能将粒子加速到如此高的能量,以至于我们能够观测到极高能量的辐射。”曹臻说。
据他解释,喷流的加速区域还不是最惊人的。更惊人的是,团队观测到,这些高能量粒子并不完全停留在喷流中,而是在另一个方向被他们观测到。
之所以能观测到,是因为目标黑洞周围存在一块由原子气体组成的“云”。这表明,喷出的物质可能不仅朝两个方向喷射,而是向各个方向都有喷射。喷射后的加速粒子到达这片云中,撞击云层,产生出被观测到的超高能光子。而且,这一现象并没有在能量较低的波段里发现,只有超高能光子才在此处产生。
“这使得我们意识到,没有先进的观测设备,我们无法发现这一现象。”曹臻说,“我们建造拉索,就是想去找宇宙线的源,现在这个发现,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个源。”
距离地球最近的著名微类星体SS 433。中央绿色的等高线显示出黑洞附近吸积过程产生的x射线分布,左右两侧比较对称的等高线显示了喷流端头粒子加速区发出的x射线分布,与之对应,红色表征了拉索测到的TeV伽马射线辐射分布。靠近中上的黄色显示了拉索首次测到的超高能伽马射线辐射分布,与白色显示的原子气体很好重合,支持超高能伽马射线的强子起源,表明SS 433能够把质子加速到PeV能区。研究团队供图
逐步解决宇宙线起源的科学问题
拉索由中国科学家自主设计、建设并运行,在伽马天文探测与宇宙线精确测量两方面具备高灵敏度。拉索团队成员、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柳若愚也提到,之前,理论上也曾对黑洞与宇宙线起源的关联有过相关猜测,但都缺乏观测证据。
“这是因为之前没有足够灵敏的探测设备,能在超高能区有效观测,无法建立观测与理论的关联。即使有些理论讨论,也未能引起广泛关注。”柳若愚说。
而这次,拉索装置凭借前所未有的灵敏度,首次在超高能伽马射线波段清晰观测到这类源的存在,才将黑洞与宇宙线起源直接联系起来。
据研究团队解释,拉索的复合型探测器阵列设计,使他们既能够通过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宇宙射线的源天体,也能够对太阳系附近的宇宙线粒子进行精确测量,既从天体源端看到了PeV能量的加速能力,又从宇宙线端看到了这类源所贡献的能谱特征。
这是第一次在观测上将“膝”结构与具体类型的天体——黑洞喷流系统关联起来。
“寻找宇宙线起源的研究已迈出重要一步。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典型例子,且这一例子并非孤例。”曹臻提到,在银河系中,根据其他波段的观测,团队预计在观测范围内应有12个同样的黑洞,目前已发现5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观测证据的积累,我们有望发现更多有趣的、能产生高能量宇宙线的源,逐步解决宇宙线起源的科学问题。”曹臻说。
在他看来,这次结果显然是一个重要突破,团队也已经开始推动后续相关工作。“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一种能对宇宙线产生贡献的天体类型。未来是否会发现更多此类天体,能否通过观测更清晰地了解它们对宇宙线的贡献,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鲁巍也提到,高能宇宙线的研究为高能物理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过尾场加速等机制,将少量粒子加速到极高能量,而非追求对撞机的高重复频率和高粒子数。这样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宇宙中的高能物理过程,检验现有理论如量子电动力学在极高能区的适用性,甚至可能发现新的物理现象。
曹臻也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今,研究团队已经用黑洞解释了现有最高能量级的宇宙线现象,未来如果出现更高能量的新现象,还有什么工具和理论来解释?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领域内的专家们正聚焦于尽快找到下一个观测范本,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和有趣的研究话题。再往下探测,会不会又出现一个新的‘鼓包’?”他充满期待地说,“我们还不能确定,这确实难以预测,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需要去探索的问题。”
他坦承,这些遥不可及的黑洞、宇宙线的问题,暂时都无法转化为科技成果,是基础研究中的基础研究。
但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曾经在采访中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所说的那样,这些看上去“暂时没什么用”的物理学重大突破,最终都会“推动文明的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4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