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2025-11-24 21:06:02
新华社巴西贝伦11月24日电题:践诺于行,共同应对气候治理“行动赤字”
新华社记者张晓茹 吴昊 周永穗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日前在巴西贝伦闭幕。作为《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的关键会议,这场承前启后的大会经过各方艰苦努力和紧张谈判,最终就减缓、适应、资金、国际合作等议题凝聚共识,达成《全球动员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政治文件,展现了各方合作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凸显了气候治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然而,全球气候治理却遭遇“行动赤字”困境。如何破解?坚持多边主义、夯实资金支柱并推动公正转型,是有效应对挑战的良方。
气候变化没有国界,携手共进方为正途。当前,尽管面临单边主义抬头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等挑战,但COP30达成共识表明,国际社会仍可以在《公约》框架下凝聚共识,坚持多边主义仍是推动气候行动的“定盘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5年适应差距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的资金缺口正不断扩大,威胁到生命安全、生计稳定和经济发展。COP30就气候适应资金问题进一步达成共识,为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下一步,各方应切实落实资金承诺。
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以牺牲发展和民生为代价,尤其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在脱贫与能源安全方面的现实需求。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不能搞“一刀切”。应当确保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绿色技术与产品,帮助其在减排的同时实现发展。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正以一系列务实举措,诠释言出必行的责任担当,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行动行稳致远。
作为多边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中国始终站在推动气候合作的前沿。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强调各国应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2025年,中国与欧盟、法国、巴西等分别发表联合声明,推动落实《公约》及《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注入动力。
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引领者,中国以雄心目标引领自身行动。中国宣布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充分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此外,中国构建了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减排作出扎扎实实的中国贡献。
作为低碳技术的主要贡献者,中国持续为全球提供优质高效的能源低碳装备产品。中国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提供了70%的风电设备、8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中国“为世界带来了低价、充足的清洁能源前景,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改善生活的潜力”。
作为国际合作的积极推动者,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2016年以来,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10月底,已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5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中国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COP30的闭幕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气候治理进程的起点。正如《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所言:“COP30表明,气候合作依然充满活力,人类仍在为建设一个宜居的星球而奋斗。”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对气候危机,真正践诺于行,共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就能更好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