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4 23:11:01
三江源头,横亘其间的阿尼玛卿山坐拥120多平方公里冰川,通过对坡面多年复绿,既涵养了水源又满足了周边牧草需求;可可西里,从出台地方法律法规到严格执法、打击违法,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青海湖中,原本的观光栈道因水体面积连续20多年扩大被淹没,湟鱼资源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作为我国版图上的一方生态要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对青海提出了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产业“四地”的明确要求。
牢记总书记嘱托,2021年以来,青海在农业农村部指导支持下,输出地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337个,输出农畜产品超324.8万吨、价值559.1亿元,冷凉蔬菜、冷水鱼等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及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深秋时节,记者深入生长在高原净土上的一个个村庄、基地,探寻青海如何在筑牢生态文明高地引领下,转化激活生态产品价值的新路径。
从自然禀赋到生态优势,资源要素如何激活?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动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守牢绿色有机这一农牧业最靓丽的底色。
天气转凉,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乡的蒙古族汉子才布腾却大汗淋漓,只穿一件短袖,黝黑的皮肤让阳光照得发亮——他正忙着将饲草打捆,为牦牛过冬备足口粮。
才布腾是哈勒景赛汗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自从当地为保护退化草场开始禁牧,这样热火朝天的劳作已成常态。虽然辛苦,谈起转变饲养方式后的效益他却笑容满面:“草原上一直有牛羊‘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根源在于传统放牧模式下牧草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如今合作社对500头牦牛进行集中舍饲,实现了草、场、技等要素融合,养殖效益不错,每年盈利60万元,带动了周边养殖户增收。”
海晏县是青海省四个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之一,自项目实施以来,通过集成推广牛羊高效养殖、人工饲草建植等技术,探索“牧繁场育”模式,有效破解了统筹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生态优先理念正引领草原畜牧业加快绿色转型,目前全省天然草场平均植被覆盖度57.9%,鲜草平均产量每亩156.8千克,年内有机草原认证面积将达到4.5亿亩。”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处负责人邓生栋介绍。
草原复绿,折射出青海打造“输出地”的深厚底气;品质认证,则凸显青海农牧业生产由自然禀赋向产品优势的价值跃升。
沿湟水一路向南,西宁市湟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设施化温棚内,黄瓜、西红柿、草莓等果蔬鲜嫩欲滴,邻近的西岔村村民正忙着分拣打包,将今年最后一茬茼蒿发往外地。“青海已有59个农牧产品通过香港STC质量标准认证,其中冷凉蔬菜是主要品类之一。”在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负责人刘得国看来,青海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的区位、气候以及市场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海拔高、日照长、温差大,既让蔬菜生长周期较长、提升了品质,又抑制病虫害滋生、减少了用药,还借助南北气候差异实现错峰上市。目前,冷凉蔬菜作为青海重点打造的十大农牧业特色产业之一,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50万吨以上,其中70万吨向外输出。
守牢底线、化绿为金,青海从2019年启动化肥农药“双减”行动,至2025年,全省累计实施面积超1900万亩,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较行动实施前均减少20%,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及青海湖水源涵养区域实现“双减”全覆盖,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青海特色农牧产品优质优价奠定坚实基础。
从产品品质到产业素质,链群体系如何构建?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集聚推动“小特色”向“大产业”迈进。
走进西宁市青海裕泰畜产品有限公司,全自动牛羊屠宰和精细分割车间外,配套建有交易大厅、餐饮酒店和民族文化博物馆,俨然一套自成闭环的多元业态全产业链条。无论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常年享受到公司“马佳肴”品牌百余种精确分级、包装精美的牛羊肉产品。
“肉分得越精细,附加值越高。”这一肉类产业共识,在青海正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实践。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内,工人们在岗位上紧张地忙碌,分割、腌制、卤煮、包装……牦牛肉干生产各环节工序有条不紊。2005年成立至今,公司成长为年产能力超万吨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我们凭借生产基地和加工研发优势,实施‘有机绿色牦牛产品输出工程’,联合科研单位共同开发出‘绿色健康’‘赋能性’‘功能性’等系列牦牛有机产品,丰富了牦牛有机产品类别,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强加工链。”公司项目经理马威说,目前“可可西里”系列产品已在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建设前置仓,全国终端大小店铺7000余家。
从初具规模但“原”字号初级加工特征突出,到向精深加工、商品转化和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青海牦牛、藏羊产业的转型实践,是当地通过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的缩影。
聚焦十大特色产业,开展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围绕“提质、扩量、补链、增效”重点发力,通过产业融合、科技赋能、龙头带动等方式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一批输出质量优、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相继涌现:柴达木盆地沙漠内,苏弥山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园实现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带动青海形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亿元,实现10万人劳务就业;全省青稞良种化率达98%、综合机械化水平超85%,建成各类青稞产品生产线20多条、年产青稞产品26万吨,加工转化和商品化率分别达60%、80%……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输出地”建设五年来,青海加快构建现代化农牧业产业体系,推动“小特色”向“大产业”迈进。产业集聚发展提质,累计创建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6个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3个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集聚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精深加工有效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64家,主要农畜产品加工率由61%提高至64.3%;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累计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现行有效地方标准822项,按标生产格局逐步形成。
从在地生产到商品转化,综合效益如何提升?
——把输出作为关键环节,畅通物流体系,积极拓展市场,提升品牌溢价,推动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出省、出国,卖得好、卖上价。
今年6月,青海西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粤港澳大湾区批配中心在广东东莞启动,当地冷凉蔬菜实现持续供应香港及大湾区市场;两千多公里外,海东市平安区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内,2万余款青海优质特色农牧产品则通过更广阔的线上渠道,持续向外输出,目前累计销售额突破15亿元,其中东部市场占比超75%。
农产品互通,需要载体“搭台”。据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打造“西部优选”电商平台,不仅实现商品全程线上交易,更能通过大数据技术溯源鉴真,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产品信誉。通过对商品销售过程的改造升级,青海特色农牧产品正逐步由生产主导向以销定产转型,目前通过该平台输出的产品规模增长5倍,带动30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商品转化是提升农牧产品生产综合效益的“关键一跃”,近年来,青海始终把“输出”作为关键环节,加速推动一批“青字号”农牧产品走出高原。
国产三文鱼正成为“青货出青”的新锐代表。今年9月,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结果揭晓,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凭借“5G+智慧渔业”技术和严格的“五化三同”质量管理模式荣获提名。“我们对全国十万亩以上水面进行过考察,看中了龙羊峡水库洁净的冷水资源,这里水体广阔、水温稳定、水质优良,具备开展超低密度养殖的条件。”公司负责人杨旭介绍,凭借绿水青山优势和严格质量把控,每年约1.5万吨三文鱼从这里走进全国40多个城市,更有97%的份额实现出口。
产品流通顺畅背后,离不开产业链前后端的质量安全和品牌影响支撑保障。青海建立严密的监测体系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2024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6%,以稳定可靠的质量赢得市场认可。此外,集中力量宣传推广“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形象,构建层次清晰、协同发展的区域和产业品牌矩阵,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品质筑基、创新开路,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五年来,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特色产业7大体系初步构建、27项阶段性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实现。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靳生寿表示,下一步,将聚焦谋划好“十五五”输出地建设规划、产业提档升级、强化绿色有机优势、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推进高原种业振兴、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八方面重点任务,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加快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书写好践行“两山”理念的青海答卷贡献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志华 孙海玲 莫志超 赵炜 王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