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25 06:32:06
入冬后,温室放风时间缩短,加之覆盖保温被保暖,高湿环境频发,为烂秆、流胶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不能单靠药剂,需“两条腿走路”:通过物理防治预防细菌侵入,结合化学防治杀灭病菌,实现综合防控。
物理防治:筑牢防线,预防细菌侵染
多措并举 降低棚内湿度
细菌性病害喜湿,控制棚内湿度是预防细菌侵染的关键。
通风是降湿的有效手段,但需把握时机。早晨拉开覆盖物后,棚内湿度大、温度低,此时通风易引发结露,反而增加湿度。建议先密闭棚室提温,待温度升高后,先开5厘米左右的小风,通风半小时,既能补充二氧化碳、增强蔬菜光合作用,又能排出湿气和有害气体;之后关闭风口继续提温,再逐步拉大风口通风降湿。下午温度降至25℃左右时关闭风口,放覆盖物前半小时,再通风10—15分钟,可有效降低夜间棚内湿度。
即便遭遇低温阴天,也需拉开覆盖物通风散湿。同时,可在操作行内铺设秸秆、稻草、稻壳等有机物吸湿,营造不利于细菌生存繁殖的环境。
合理整枝打杈 减少伤口侵染
摘叶、落蔓、打杈、采摘等农事操作及田间走动,难免会在蔬菜上造成伤口,给细菌侵染留下可乘之机。管理中需尽量减少伤口,防止细菌从“创口”侵入。
一是选对操作时间。选择连续晴好天气进行,为伤口愈合预留充足时间,避开早晨露水未干的时段,避免细菌传播侵染。
二是科学处理枝条。去掉侧枝、老叶、果穗时,可在基部或尾部保留3—4厘米的“尾巴”;也可用消毒刀片或剪刀隔断、剪断,保证伤口平整,利于愈合。
三是及时喷药防护。农事操作结束后,需及时喷洒百菌清、甲基托布津、铜制剂等杀菌剂,重点喷洒茎秆及叶片,为植株覆盖“防护膜”,既促进伤口愈合,又能阻挡细菌侵入,降低侵染几率。
培育健壮植株 提高抗病能力
植株叶片发黄、长势衰弱时,抗逆性较差,更易被病原细菌侵染。因此,需注重培育壮棵,让植株茎秆粗壮、根系发达且深扎,增强抵抗力,抵御细菌侵染。
培育壮棵应从苗期入手,缓苗后合理浇水、及时划锄,引导根系下扎、促发毛细根。生长前期平衡植株生长,避免徒长,根据长势适当晚留果。进入开花坐果期后,合理留果、平衡施肥,并加强根叶养护。通过各时期的促壮措施,增厚茎秆表皮,提升植株抗病性。
化学防治:精准用药,有效杀灭病菌
农药种类及作用机理
铜制剂
分为无机铜和有机铜,均通过释放铜离子发挥杀菌作用。
无机铜制剂:活性成分为铜的无机化合物,起效快,但使用不当或浓度过高易引发药害,表现为落花、落叶或损伤果面,对敏感作物影响更明显。多数呈碱性,不宜与酸性农药混配,如氢氧化铜、氧氯化铜、氧化亚铜、波尔多液等。
有机铜农药:有机部分结构丰富,除杀细菌外,部分产品对真菌和病毒也有较好防效,如喹啉铜、噻菌铜、噻森铜、松脂酸铜等。其中,喹啉铜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抗菌谱广,对真菌病害也有效;噻菌铜、噻森铜属于噻唑类化合物;松脂酸铜登记靶标包括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烟草野火病等。
锌制剂
有效成分含锌离子,通过与致病细菌细胞膜发生阳离子交换,使细胞膜蛋白质变性、细胞受损;同时可渗透进入细胞内与部分酶结合,抑制酶活性及相关生理反应,导致致病细菌机能失调、衰竭死亡,如噻唑锌(属噻唑类化合物,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
抗生素类
多为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残留低、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等特点,目前应用较广的是春雷霉素和中生菌素。
春雷霉素:春日链霉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破坏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菌丝生长,降低致病细菌的繁殖和侵染能力。
中生菌素: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产生的N糖苷类碱性水溶性物质,作用机理与春雷霉素类似,既能防治细菌性病害,也可使丝状菌丝变形、抑制孢子萌发或直接杀死孢子,防控真菌性病害。
微生物制剂类
有效成分为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的活体微生物,在土壤或植物根际繁殖,具有保护时间长、作物安全性高等特点,如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喷洒至植物表面后,活芽孢吸收营养和水分繁殖,占领叶片表面,与致病菌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同时分泌具有溶菌作用及生物夺氧作用的抑菌活性物质,排斥、抑制并杀灭病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作用机理与枯草芽孢杆菌类似,通过竞争作用和分泌抑菌物质,抑制致病细菌生长和侵染。
其他药剂
溴菌腈:属溴甲基戊二腈类化合物,通过抑制病原菌氨基酸代谢酯酶系统,破坏致病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导致菌丝蛋白无法正常发挥功能、生长受阻,表现出抑菌活性。
小檗碱:属季铵类化合物,是从黄连中分离的生物碱(如小檗碱盐酸盐、小檗碱硫酸盐),溶解度高,便于制备、使用和吸收。其作用机理包括抑制致病细菌分泌系统功能、阻碍胞外多糖合成、抑制纤维素酶等胞外酶活性,降低细菌侵染能力;同时可抑制致病细菌生物膜形成,干扰菌体生长繁殖,发挥抑菌作用。
氨基寡糖素:由多个D-氨基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核心作用是免疫诱抗,可激活植物体内免疫系统及病程相关蛋白的活性表达,阻碍致病菌在植物体内侵染扩展,提升植株抗病性;同时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使根系发达、根茎粗壮。
科学用药:选对方法,提升防效
叶片发病
叶片或果实初发病时,采用药剂喷施方式。治疗可选用噻菌铜+噻霉酮混配中生菌素;全棚预防可喷洒中生菌素,或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茎秆发病
针对茎秆腐烂型细菌性病害,建议药剂涂抹。先找到病变部位,用小刀刮去病部腐烂组织,露出全部病灶,再将抗生素、铜制剂或其他细菌性病害治疗药剂调成糊状,涂抹于病变部位,提升用药效果。
对于细菌性髓部坏死等茎秆内部病害,可采用药剂注射。根据发病程度适当纵剖茎秆(注意不弄断),露出病灶后,用可杀得三仟、喹啉铜等铜制剂,配合中生菌素、新植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注射(受髓腔结构影响,该方法较费时费工)。
根部发病
针对青枯病等根部病害,采用药剂灌根。选用春雷·王铜或硫酸铜·钙+叶枯唑(或乙蒜素)+噻霉酮灌根,每株灌半斤左右;灌根后浇水时,每亩随水冲施微生物菌剂补充有益菌。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北方蔬菜报》、全国农技推广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