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11-25 11:06:01
11月21日,“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平行论坛一:中国脱贫攻坚与全球南方减贫事业”在北京举办。本场论坛由农业农村部主办,中央财办(中央农办)、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协办,中国国际减贫中心承办,60余名各国减贫与发展领域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深入讨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全球南方国家减贫实践等议题,并对未来合作进行展望。
“中国模式”获世界认可
2021年2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随后的5年过渡期,中国通过建立健全可靠有效的后续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中国的减贫和现代化进程证明了只要发展战略真正聚焦实际效果,就一切皆有可能。”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说,“中国给全球南方带来了因地制宜、灵活借鉴的启示:一是精准扶贫,将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护理和生计联系起来,认识到贫困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施策;二是将创新和技术作为包容性增长的引擎;三是区域协调发展,让城乡都能够从中受益。”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化,中国方案必定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实践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向德平认为,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了贫困人口,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范式,走出了和西方不一样的减贫道路,丰富了世界反贫困理论,并通过减贫、基建和南南合作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坚实伙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在过去的45年与中国实施了35个项目,并帮助许多国家摆脱贫困。这些项目直接惠及465万余个农村家庭,赋能妇女和青年。“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对于全球减贫意义尤为突出,中国的实践也证明,减贫不仅关乎提高收入,更加重要的是建立制度,赋权人民,振兴乡村经济,使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IFAD驻华代表倪华说。
同为减贫路上的伙伴,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对中国“全社会参与减贫的系统”印象深刻。“我曾参与过云南省怒江州阳坡村的减贫实践,我们不仅帮助当地农民脱贫、提升生活水平、发展教育和医疗等事业,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农文旅融合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年轻村民发展自己的技能,参与新的经济循环,这体现了中国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他说,“每当谈及中国减贫,我都会介绍阳坡村的案例。”
“中国经验”在全球南方落地生根
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不仅自身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更始终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减贫合作,从“输血”到“造血”,突破了传统援助的局限性,构建起互利共赢的全球减贫伙伴关系。
“1998年,菌草技术首次走出中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示范成功,当地一位部长将女儿取名‘菌草’以表纪念;2005年,我们在南非创新微型工厂模式,让单亲妈妈每天只需花1小时管理菇棚,年收入就能超过2400美元;2006年,菌草技术来到卢旺达,一位卢旺达青年通过菌草致富后,建起小学和幼儿园,给孩子们提供营养价值丰富的蘑菇汤,还利用采收后的菌菇发展生物炭……”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训部主任林辉介绍,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团队发明的菌草技术,如今已通过援外与国际合作传播到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菌草示范基地在17个国家建立,为全球南方的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小技术大丰收”到“小豆子大营养”,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团队扎根坦桑尼亚十余年,先是通过精耕细作和合理密植,让当地玉米增产2至3倍,后推广玉米大豆交叉间作技术,开发大豆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前当地农民不吃大豆,我们引入了中国基础设施为大豆种植供电,引入石磨将大豆变为豆浆。美味的豆浆获得了当地农民的喜爱,并加入当地的校园营养项目。坦桑尼亚政府十分支持我们的项目。”李小云说。
为了让中国减贫经验更好惠及更多全球南方国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王亚华团队开发了中国减贫政策工具包。“在应用中,工具包首先对贫困细分类型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之后分析政策干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回到中国的减贫实践,在经验总结、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之上提炼出可用于解决不同难题的政策工具。”王亚华说,“目前我们开发的5个政策工具包概况成果已上传中国国际减贫中心官方网站,各国都可以下载参阅。我们也将持续聚焦减贫领域,不断完善相关成果。”
南南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当前,是全球南方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刻,气候变化加速演变,科学技术快速变革,贫困与不平等依然存在,消除贫困道阻且长。
“我们必须赢得这一场全球的脱贫攻坚战,才能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留给年轻人,留给我们的下一代。构建这样一个光明的未来,是单独一个国家实现不了的,需要国际社会深化国际减贫合作,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为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三大洲社会研究所所长维杰·普拉萨德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乔展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无就业的工业化、不断累积的债务和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三重挤压”,加之人工智能的迅速扩张,可能进一步加深发展的不平等,使得许多群体被边缘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发展的方式,让发展成果直接惠及最脆弱的人群,必须扩大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弥合数字鸿沟,确保现代化能够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建立包容性发展的联盟。”他说。
常启德表示,未来加强南南合作,要注重知识交流与能力建设、加快技术转移与数字化转型,实现具备气候韧性的绿色发展,关注包容性融资并以人为中心,缩小不平等。“联合国的体系将继续通过对话、技术合作,以及以人权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框架,为全面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努力。”他说。
“全球贫困不是命中注定,发展困境更不是无解之题。中国用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团结合作、互利共赢,就一定能够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朱信凯为未来中国与南方国家的合作提出了建议:共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聚焦种子、农机、智慧农业等领域,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广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数字农业等适用技术,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共筑农产品贸易畅通网络,支持小农户融入全球价值链,鼓励企业参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粮食+能源+生态”的综合发展模式;共享农村发展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技术、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人才,为全球提供可借鉴的知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