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25 15:26:01
从1G到5G,移动通信的演进犹如“信息公路”的持续升级。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在网络建设与应用规模等方面实现全球引领。但技术升级并未止步,移动通信革新正开启一段更富挑战的进阶之路——5G-Advanced(5G-A)。5G-A是5G向6G演进的关键承启阶段,是5G深度演进和广度扩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融合技术创新,实现通信与感知、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赋能低空经济、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应用,为千行百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全社会的智能升级注入核心驱动力。
时代发展,业务涌现,5G-A恰逢其时
5G-A不仅在通信能力上持续深化,更是积极突破通信边界,向感知、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广泛新兴领域拓展与布局,开拓出广阔的应用新天地,推动整个产业全面迈入5G-A新阶段。
感知、算力、人工智能是与通信不同理论、不同制式的技术,通信与其深度融合需要从“0”进行开创性探索,并无先例可循。首次突破通信领域的传统边界,构建“通”“感”“算”“智”的多维融合,需探索出全新的系统架构。归纳为三大核心挑战:
1、体系空白技术并行:不同于在1G到5G时代,标准先行指导产业实现和网络部署,5G-A的标准化进程与产业实践呈现并行的新特点。部分标准在2024-2025年初步完成,其余部分预计到2027年才最终落地,但诸多关键技术已面向应用先行先试,缺乏标准参照,5G-A标准和产业同步开展面临技术体系原始创新等难题。
2、跨域融合设计复杂:5G-A首次将通信边界扩展至感知与智能领域,面临基础技术方案需从零开始的原始创新挑战,面临多学科交叉带来的系统架构、链路设计与机制协同等全链路技术挑战。
3、设备性能与成本压力凸显:为支持新业务形态,设备在复杂度、功耗与成本等方面面临严峻考验,此外在针对业务需求进行方案验证与匹配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研发投入与高昂的迭代成本,亟需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效能优化,推动规模化部署的可行性。
面对上述挑战,中国移动作为产业引领者,率先在5G-A这一全球通信“无人区”开展系统性研究,统筹规模性实践,形成5G-A的多个技术方向,涵盖网络智能化、通感一体、三载波聚合等方面,并孵化多模态业务融合的创新产品体系,持续推进技术成熟和应用部署,为5G-A赋能数字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
打造数智化产品,赋能通感算智新业态
基站作为通信网络关键基础设施,新兴业态的发展对其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在规模部署的5G基站平台上,平滑融入新业态是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创新提出5G-A通感算智新架构,通过部件和板卡灵活配置形成灵活产品系列,支持不同业态组合的多类应用场景,具体重点从三个方面实现能力适配:
1、通信能力增强:三载波聚合、XR等多媒体增强及确定性网络等关键技术,提升通信整体能力。5G-A的通信需求中,上行业务的需求更加凸显,直播、数字助理、具身智能、沉浸式通信等业务高速发展,其强交互、高算力、多模态的业务特征,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上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应对上述新的变化,积极布局大上行关键能力,提出4.9GHz帧结构调整、上行三载波聚合、UDC、UE聚合等多项上行增强技术。在产品方面,提出业界首款4.9G+F/A SUL通信能力增强基站,实现单用户上行峰值超过1Gbps,上行边缘实现20Mbps。5G-A通信多方面能力显著增强,为数字经济的新发展方向动态赋能。
2、智算能力构建:随着AI技术与网络深度融合,AI驱动网络向智能化、高效化演进,网络则为AI提供高速、可靠的算力底座。当前具身智能等新业务的差异化算力需求与快速迭代,要求无线算力资源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与扩展性,传统基站“固定配置、静态分配”的模式已难以应对动态多变的业务场景。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移动基于通感算智融合架构,通过在基站侧引入无线AI智能融合板,实现多基站间算力共享与AI模型集中部署,借助资源动态分配、自适应弹性组网等关键技术,让算力资源能随业务需求“按需伸缩”。基站的内生智能不仅为用户带来更迅捷、流畅、稳定的网络体验,更赋能千行百业创新应用,构筑智能服务新生态。
3、通感能力塑造:低空经济日益兴起,移动通信覆盖从地面向低空跃迁,通信服务向低空多场景多种应用的无人机延伸,同时低空领域安全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需要对非合作类无人机(俗称“黑飞”)进行持续的感知监测,保障低空空域安全。但感知业务相比传统通信业务,在工作模式、信号制式、处理要求等方面均显著不同,传统基站设计方式难以兼容相关能力要求。新型5G-A通感一体基站,在基带设备上创新设计通信+感知信号双层处理平台,在射频设备上创新设计水平+垂直双维广角覆盖能力、以及通信+感知信号接收链路灵活切换架构。基于这些突破性技术创新,5G-A通感一体基站不仅实现三维立体覆盖,将通信业务由地面扩展至高达600米的低空,同时为低空领域的安全提供精准助力,通过科技创新深度赋能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通过打造通信能力增强、智算能力构建、通感能力塑造等多维一体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5G-A对多类新业务精准适配,为数智新兴产业的发展点燃引擎,进一步催生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以融合创新底座,绘就社会新蓝图
随着5G-A技术的逐步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个人用户的数字生活体验,让高质量通信成为普惠服务,赋能数字经济迈向新高度。
1、5G-A通信能力增强技术,赋能高性能应用,实现业务能力进阶,筑基数字新生态。
在超高清直播场景下,可支持4K/8K多机位无线直播,为AR/VR等用户提供沉浸式交互体验。
在智慧矿山场景下,可有效保障无人化设备的超高清视频与控制信号回传,保障作业安全与效率。
5G-A通信能力增强技术满足多种业务需求,让服务体验升维,夯实数字生活坚实根基。
2、5G-A智能化技术,打造高品质体验,推动用户体验升级,构建通算智新范式。
在大型赛事场景下,2025年温州体育馆内“浙BA”篮球联赛保障,直播上行平均速率提升24.2%,短视频下行速率提升12.8%。郑州“星耀国风盛典”演唱会保障直播等速率类业务,短视频下载速率提升72%,微信上传速率提升2.6倍。
在高速交通场景下,福州地铁2号线通勤高峰期间,对游戏等实时业务进行精准保障,上传时延降低24.1%,游戏时延下降51.6%,高负荷区域下行速率提升4.37%。
5G-A智能化技术逐步助力优质用户体验。通过智能节能与智能网优等技术手段,网络能耗显著降低4%–9%,有力赋能通信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同时,网络优化问题的定位时间也由“天级”缩短至“小时级”,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为构建更智能、更流畅的智慧社会提供新范式。
3、5G-A通感一体技术,革新高价值产业,促进低空治理能效跃升,激发经济新活力。
在低空交通场景下,深圳市eVTOL项目实现全球突破,基于分层通信网络与厘米级定位能力实现跨城跨湾飞行(蛇口港至珠海九洲港),将3小时车程压缩至20分钟。该试点项目验证了点对点低空交通的可行性,为紧急医疗救援、高端商务出行、海岛迅捷物流等高时效场景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在城市治理场景下,常州市首创“一飞多巡”模式展现轻量化运营优势,通过单架无人机统一调度消防、水利、城管等27类政务任务,构建起覆盖全市5分钟应急响应网络,大幅降低市政部门运营成本与技术门槛,为通感一体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普及提供可复制范本。
5G-A通感一体技术已在文化旅游、智慧农业、远程医疗等多场景应用,为低空经济注入持久活力,构筑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产业新生态。
5G-A引领技术革新,不仅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品质之钥,更是拓展社会新业态与实现社会价值跃迁的动力源泉。
驱动多元新生态繁荣,迈向智能新纪元
为推动5G-A技术演进,驱动数智社会愿景落地,重点聚焦解决 “新领域零基础”“跨域多融合难”“成本高效能低”三大核心挑战。从频谱使用、架构设计及设备融合等多方面系统创新,兼容5G存量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弹性部署新模块按需支持多类新业务。未来,通过持续提升扩展灵活性、容灾可靠性与计算经济性,进一步为万物智联社会的实现筑牢基石。
1、内生智能:实现自我进化,唤醒动态网络
将进一步通过算力+智能实现通信的自我进化。AI技术将被深度融入通信内核,使其能够实时感知业务需求、智能调度资源,并预测与规避故障,从一个需要人工配置的静态网络,蜕变为一个能够自动寻优的自治网络,构建新型数智化站点。
2、融合赋能:打通能力边界,激发跨域创新
无线基站作为“通感智算”融合的枢纽,激发跨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在消费端,它将支撑起智能穿戴、XR等沉浸式体验走向普及。在产业端,它将深度赋能智能电网和高端制造等产业,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回传与交互,推动全社会迈向智能新阶段。
我们将围绕“深度融合、内生智能、多域拓展”三大方向,致力于构建一个绿色高效、能力泛在、智能敏捷的新型数字底座。该底座不仅是5G向5G-Advanced演进的关键增强,更是迈向6G“智能共生”时代的核心桥梁,旨在为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大的新动能。
作者:
王桂珍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所主任研究员
景旭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所高级研究员
姜乃熔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所中级研究员
李浩 中国移动集团计划建设部无线网络处项目经理
审核:
曹蕾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所副所长
毛剑慧 中国移动集团计划建设部无线网络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