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5 18:11:01
“十四五”以来,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部署,锚定“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通过系统谋划、整合力量、强化攻关,在种质资源保护、种业科技创新、企业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坚实的“辽宁力量”。
资源保护筑根基,战略“芯片”安全可控
作为种业创新的“源头活水”,辽宁省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迈出坚实步伐。通过全面普查,全省已摸清农作物、畜禽、水产等领域的种质资源“家底”,征集上交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近4000份,其中白樱桃、辽宁绒山羊等被评为全国十大优异资源。
目前,辽宁已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立体化保护体系,建成省级及以上种质资源库(圃、场、区)51个。投资1.17亿元、库容达50万份的省种质资源库正式运行,为未来数十年的资源战略保存提供了坚实保障。其中,省农科院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野生大豆居群数量全国第一,国家柞蚕种质资源库保有全国约70%的资源,一批珍贵的“战略芯片”得到妥善保护与活化利用。
科技创新结硕果,自主品种享誉全国
科技创新是种业振兴的核心引擎。辽宁整合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及重点企业力量,成立种业创新研究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体系。依托东亚种业建成的“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运用前沿生物育种技术,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
五年来,辽宁自主培育的一批优良品种在全国叫响。玉米品种“东单1331”连续多年跻身全国推广面积前十;水稻品种“北粳1705”被确认为超级稻,“辽粳433”等8个品种屡获全国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在畜禽领域,“辽丹黑猪”“朝牧肉羊”填补了省内自主培育生猪、肉羊新品种的空白。水产方面,“斑马蛤2号”“辽海科1号”等多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中华绒螯蟹“光合1号”蟹苗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0%。
强企业建基地,增强供种保障能力
辽宁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原则,通过政策扶持、金融赋能,推动种业企业做大做强。五年来,累计安排省级资金近2亿元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新增3家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总数达到4家。东亚种业等9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目前,全省农作物、畜禽种业企业均超600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辽宁着力打造以国家级基地为引领、区域基地为支撑的良种繁育体系。全省建有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畜禽核心育种场、水产原良种场等多个国家级基地,以及省级种子生产基地15个。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农作物年均制繁种面积超50万亩,实现生产用种自给有余。同时,通过建设84个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加速优良品种推广应用,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市场环境重净化,监管屏障筑牢防线
为护航种业振兴,辽宁率先修订省级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构建起“上位法+地方条例+专项方案”的制度闭环。通过提高品种审定标准,五年内撤销审定品种566个,有效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执法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年均出动监管人员2.3万人次,确保了全省种业市场秩序稳定向好。
站在新起点,辽宁将持续深化种业振兴行动,进一步夯实资源基础、突破关键技术、壮大企业主体、优化产业生态,为端稳“中国饭碗”、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