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5 21:11:06
陇中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屈吴山如屏障巍峨矗立,默默守护着山脚下这片叫打拉池的土地。
打拉池,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与要冲,也是一方浸润红色记忆、绽放民族团结之花的家园。从秦汉戍军、唐代“打绳川”,到元代“达喇赤”(蒙语“牧场”),打拉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89年前,红旗漫卷西风。由彭德怀率领西方野战军(属红一方面军)西征甘宁与红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打拉池,由此成为红军主力汇聚、统一战略行动的战略要地。红军以打拉池为节点,驻扎活动48天,播撒下革命的火种。红色的根,从此深植于此;军民的情,自此血脉相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不断赓续。1952年,一份《关于靖远县打拉池执行民族政策的报告》逐级上报,最终呈至中南海,得到了毛主席的亲笔批示。这份来自最高领袖的批示,将打拉池民族团结的工作实践提升为全国民族工作的典范。“兄弟村”的美名自此远扬。
屈吴山静立,红柳树又红。89年长卷如虹,回族与汉族,在这片被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上相守相依。从当年共用一只铜壶为红军添水,到后来共守一方水土谋发展;从共补军衣的鱼水情深,到共建家园的同心筑梦——民族团结,早已不是口号,而是像西北特有的红柳树扎根沙土一样,成为这片土地上坚韧的生命底色。
红柳长映,恰似那赤诚的初心不改;山麓绵延,正如这民族的深情不绝。历史与今天,在这里深情对望,红色的血脉与团结的花朵在这片热土上共生共长。
打拉池的故事,是一部用初心写就的史诗,是一曲用团结谱写的赞歌。
1936年的秋天,西方野战军红十五军团和野战军司令部先后进驻打拉池,彭德怀将司令部设在打拉池城西的红山寺石窟。1936年10月23日,朱德率红军总部、红军大学到达打拉池,与西方野战军司令部、红十五军团司令部胜利会师。10月底,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军与野战军齐聚打拉池。
红军抵达打拉池,承担两大任务:一是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扫清道路并筹备物资;二是在海原至打拉池一线集结部队,为宁夏战役做准备。部队分驻周边十余个村庄,在陡城设造船点,成立多个农民委员会,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宣传、扩红、建政与筹粮等工作。
会师打拉池(黑白木刻)梁进宝驻扎打拉池的48天里,红军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策略和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已故老人王孝贤生前常对儿孙追忆当时的情景。他的儿子王维新说:“红军宁可露宿在大树旁、屋檐下,也不入室扰民。面对满地的庄稼,宁可挖野菜充饥,也不动一粒一颗。他们还主动帮群众干活,挑水、扫院子、干农活。”
铁的纪律规矩,亲民爱民的形象,消解了当地群众的心防,赢得了打拉池群众的信赖。大家纷纷打开家门,献出珍藏的粮食,宰羊煮肉,送上香甜的梨子慰劳红军。开旅店的回族群众李德和拿出心爱的铜壶熬煮枣茶,热腾腾的茶水成为红军战士们最可口最暖心的记忆,这把铜壶成了军民鱼水情的永恒见证。
已经去世的村民秦守福当年曾为红军磨面,他的儿子秦明恒说:“父亲和乡亲们帮助红军推了40多天磨,每天从早到晚,齐心协力,就是想支援红军打胜仗。”
同样为红军付出的,还有村民高奉霞。看到红军战士的军被又脏又破,她便主动拆洗晾干,连夜缝补。红军临别时,将随身携带的梳妆镜送给了她——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面镜子对农村妇女而言,是无比珍贵的礼物。
1959年,高奉霞将镜子传给儿媳陈耀芳。2005年老宅翻新时,陈耀芳又郑重地交给儿子路世华,再三叮嘱:“这是红军给我们家留下的念想,一定要好好保存。”
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打拉池的各族群众用最实在的行动,为红军筑起了最温情的“后方保障”。据当地史料记载,红军驻扎打拉池期间,当地各族群众为红军缝制羊皮背心1300多件,捐献粮食108万斤、羊1200只、食用油4600多斤、银元2000多块,并组织骡马队15批、骆驼队5批,运送物资支援红军。
与此同时,红军播撒下的革命火种,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打拉池的吴公平、响泉的李荫林、陡城的黄仁等100余名周围乡镇的进步青年加入红军。红军用铁纪赢得信任,群众用真心回报恩情。各族群众与红军亲如一家、相互扶持的画面,成了打拉池最珍贵的记忆,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这片红色沃土深深扎根。
提起打拉池,就不得不说“兄弟村”。“兄弟村”的得名,缘于一份来自毛主席的亲笔批示。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展新颜,土地改革的春潮润泽大地,万物复苏的序曲已然奏响。在这承前启后的时刻,如何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
当时打拉池乡所属的靖远县隶属于定西地委。时年7月,定西地委以“哪怕很少的缺点错误也必须注意”的审慎,将靖远二区打拉池,作为执行民族政策的重点检查区,将目光投向民族政策执行的细微之处。工作组走进打拉池,发现存在个别干部工作作风简单,土地分配不尽合理等问题。
同年8月,定西地委及时整理形成《关于靖远县二区打拉池民族政策执行检查报告》,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从定西到兰州,从西北到北京,在各级领导的案头次第展开。当报告最终呈至中南海,毛主席在阅览时,在文件末尾挥笔批示:“中央希望西北西南中南每个有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的县委及地委都和甘肃靖远县委及定西地委一样,于切实检查所属乡的工作情况后向中央写一个报告。此电及附件可在党刊上登载。”84字的批示,不仅是对基层民族工作的肯定,更寄托了对新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
如今,这份泛黄的文件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它记录的不仅是一次具体工作的调研报告,更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废待兴的建设年代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与赤诚初心。这份批示如一颗种子,在岁月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秉承批示精神,1953年,打拉池上三村更名为“兄弟村”。“兄弟”二字,取意各民族如手足相亲,象征着各民族同心合力、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一个寓意深长的名字,从此承载起不凡的使命。时光流转,深情不减。这份源于批示的团结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厚。打拉池的各族群众,将“兄弟同心”的理念融入日常,在农忙时节相互帮衬,在自然灾害面前并肩作战。从文化教育的交流互鉴,到生产经营的密切合作,从生活的细微关怀,到对集体事业的共同奉献,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续写着“兄弟村”的新时代篇章。
在“兄弟村”,有一段跨越民族的“干亲”情缘,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回族青年杨彦荣幼时体弱多病,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颇为艰难。听闻村头汉族白氏精通艾灸之术,母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登门求助。没想到,白氏二话不说,不仅悉心诊治,更不辞辛劳定期上门照料。日复一日,在艾草的袅袅青烟中,杨彦荣的病痛渐渐消散,两家人的心却越靠越近。为铭记这份恩情,两家结为“干亲”。
这份情谊,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绽放出新的华彩。当杨彦荣决心创业时,第一个想到的合伙人就是汉族好友范向东。面对范向东资金不足的困境,杨彦荣毫不犹豫地拿出3万元积蓄,他对挚友说:“我相信你的为人,更相信我们的情谊。”十年商海沉浮,他们始终肝胆相照,将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有一年,杨彦荣家的住房漏水严重,范向东闻讯匆匆赶来,他说:“都是兄弟,兄弟需要帮忙,我自然得尽心尽力。”两人并肩,不仅修好了房屋,更在彼此心中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信任之桥。
岁月悠悠,情谊绵绵。打拉池的各族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深刻内涵。他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展现出的令人动容的大局观,共同续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近年来,打拉池红色小镇的建设提上日程,建设初期,回族群众田进福家的商铺正处在规划的要道上。起初的犹豫在所难免,村干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让田进福豁然开朗,他逐渐明白:“个人的得失再大,也大不过全村的发展。”于是,他主动让出商铺,带动其他村民积极响应。这份“舍小我、成大我”的胸襟,正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
早在1990年,“兄弟村”就以超前的眼光投入资金为全村安装闭路电视。当清晰的画面传遍450户人家,孩子们欢呼雀跃,老人们感慨万千。这个全省首创的举措,不仅打开了村民了解世界的窗口,也让各族群众在文化滋养中,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持续向现代化迈进。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样闪耀着团结的光辉。回族群众张有发新买的汽车被同村汉族大叔的三轮车碰了,他第一句话不是责难,而是关切地问候:“叔,您没受伤吧?”见对方车辆受损,还主动掏出300元相助。这份“以心换心”的善良,在村中传为美谈,成为滋润邻里关系的甘泉。
而何四虎一家的“三代联姻”,更成为佳话。从叔叔首开先河,到何四虎续写佳话,再到儿子何梦星喜结良缘,三代人的通婚交融,让家庭在日复一日相互尊重的浸润中实现了真正的命运与共。民族通婚在打拉池不是个例,当地有数十个这样的家庭,他们的交往交流交融印证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强音,让民族团结的基因在血脉中代代相传。
批示铸就兄弟名,岁月长河见真情。打拉池用跨越时光的真情与实践,将“团结”二字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之上,将“兄弟”二字化作最温暖的实践。
89载风雨兼程,屈吴山依旧巍峨,昔日的打拉池乡如今更名为共和镇,这片土地,早已换了人间。从红军播撒革命火种的峥嵘岁月,到各族儿女携手共建家园的今天,被红色血脉浸润的沃土,始终印证着一个朴素而坚定的真理:团结是进步的基石,同心是力量的源泉。
如今,走进共和镇,民族团结的气息已深深融入街巷肌理、百姓日常。“一街一馆一廊一场”不仅构筑起实体化的宣传矩阵,更成为各族群众休戚与共的精神地标。在打拉池红色小镇,那座静静矗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已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陈列室,更成为各族群众汲取奋进力量、共话团结情谊的精神家园。巍然屹立的“赤邑百泉”民族团结碑,则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日日夜夜诉说着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不变承诺。
发展是团结的根基,项目是共赢的载体。据“兄弟村”党总支书记张小红介绍,以“一区六园”建设为蓝图,打拉池正擘画着崭新的未来发展图景:红色人文旅游让历史焕发新生,绿色矿山产业园践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孕育着勃勃生机。更可贵的是,项目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在未来的发展规划里实现了深度融合——预计创造超2000个就业岗位,将各族群众紧密联结在“产业相依、利益相连”的协同格局中。技能培训授人以渔,产业分红共享成果,结对发展凝聚合力,一幅“经济互融、文化互鉴、生活互助”的生动画面将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红柳如火,初心如磐;屈吴见证,情深意长。打拉池的故事,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宏大叙事中一个温暖而坚定的音符,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鲜活写照。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打拉池这首由初心写就、用团结谱成的赞歌,必将越唱越嘹亮,在屈吴山麓久久回荡。
作者:施耀花 乔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