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科技日报 2025-11-26 10:09:03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了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结题验收结果,共有386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62个项目获评优秀,优秀率达15.2%。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多个标志性项目成功结题验收。这些项目瞄准产业需求,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产出的实践成果在田间地头得到广泛应用。
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是高校加快新农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高等农林教育正在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架设教育与产业对接桥梁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原秘书长曹志军表示,从产业背景来看,全球农业正经历生物种业革命、数字农业崛起、“双碳”目标驱动、三产融合拓展的深刻变革,传统农科教育“单学科、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019年,教育部启动新农科建设,将其纳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教育体系,先后发布“安吉共识”“北京指南”等新农科建设方案,提出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
2020年9月,教育部正式立项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这标志着新农科建设进入系统化、规模化推进阶段。
“新农科的‘新’,本质是农业发展新形态下的教育转型,必须跳出传统农业观念,以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耦合回应产业升级需求。”曹志军指出,“这些实践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桥梁,培育科技小院、牛精英计划等产教深度融合的品牌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高校能够精准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缺口,推动农林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从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为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助力破解种业“卡脖子”、数字农业人才短缺等关键问题。
探索农林教育创新路径
此次验收中,多所高校的创新实践为新农科建设提供了清晰指引,呈现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鲜明特征。
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五年内成功申报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5个全国首创新农科专业,相关项目均通过验收,形成了“战略需求—专业设置—人才输出”的闭环机制。曹志军介绍,其中,生物育种专业建设项目紧密对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了“3+1+X”长周期培养模式,突出国际化视野和科研实践训练。学生参与的小麦抗干旱、耐高温育种技术创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南京林业大学有两个项目获评优秀,彰显了行业特色高校的新农科建设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主持的“‘智慧林业’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数字中国战略,构建了“林业+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的交叉课程体系,开发了虚拟仿真造林、林分监测等实训模块,解决了传统林学专业数字化转型慢的问题。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浩主持的“面向农林产业的园林类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项目,通过与地方园林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后期养护”产业全链条纳入教学。学生参与的城市绿地生态修复项目已在多个城市落地应用。南京林业大学明确表示,将以这些项目成果为基础,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学科体系,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浙江农林大学的5个验收项目中,有2项获评优秀。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处长郭建忠介绍,“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林学专业改革与实践”项目,打破传统林学专业壁垒,融入遥感测绘、大数据分析、生态保护等跨学科知识,开发的农田林网提取方法已申请专利。“基于‘1233’质量提升的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构建了“基础能力+专业特长+创新素养”的培养框架,依托该项目,浙江农林大学设立了新农科求真实验班,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生命科学、工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知识,并组织国际访学,让学生体验现代化农场运作。这些项目直接推动该校智慧农业专业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香饽饽”。
多方发力培育“新农人”
对于高校新农科项目团队来说,结题验收不是终点,而是成果转化的起点。
如今,各高校正积极将优秀项目成果系统性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三方面发力,推动新农科建设提质增效。
在课程建设方面,跨学科重构成为核心趋势。曹志军介绍,中国农业大学紧跟产业变革步伐,在学科专业调整上积极作为。例如,基于生物种业振兴、农业装备智能化等国家战略需求,学校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推出生物育种“强基计划”、智能装备理科试验班,采用“本研贯通、理实融通、产学研协同、项目式驱动”的模式,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高地。此外,中国农业大学设置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应用”微专业,构建“通识+前沿+应用”的智慧教育新格局。
师资队伍建设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与行业资源引入并行。浙江大学联合宁波微萌种业等企业共建育种科技小院,由企业负责人担任行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实现“人才共育”。浙江农林大学通过“本研互助”计划,让大二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核桃肽小鼠实验等科研项目,在实操中提升专业能力。南京林业大学实施“大师引领计划”,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教学,推动教师从“讲台”走向“田间”,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
实践平台建设则聚焦“校内+校外”协同联动。郭建忠介绍:“浙江农林大学打造了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昆虫标本采集等实践活动。曾有72名学生在半个月内完成近万号昆虫标本制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复杂气象过程,并与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17个实习基地,实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浙江大学“漠土新生”项目团队更是在7年实践中,将浙江无土栽培技术与戈壁地区实际结合,研发出“SAS”基质培系统和盐碱水淡化技术,既实现了技术跨区域推广,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中国农业大学的首创新专业到浙江农林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南京林业大学的智慧林业探索到浙江大学的产教融合实践,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正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发生深层次变革。
这些扎根大地的教育创新,不仅培养了一批既懂农业又通技术的“新农人”,更构建起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的农林教育新体系。随着项目成果的广泛推广,高等农林教育将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输送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