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27 14:26:56
清晨,风从长江吹来,带着水汽与芦苇的清香。我站在同马大堤上,脚下是平整的柏油路,身旁是整齐的景观林。这条守护宿松的长堤,在我记忆里完成了一场从“防洪土埂”到“生态长廊”的蜕变。

小时候,大堤是爷爷口中“挑黄坝”的艰辛。堤身是夯土,雨天泥泞,枯水期裸土成片;汛期一来,人心惶惶。堤外江滩常有砂料堆场和非法码头,车过尘起,垃圾随波漂浮,江水浑黄。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巡护,脚下土坡簌簌作响,他说:“这堤能挡水,却护不住绿。”那时懵懂的我,读不懂这句话里的惆怅。

如今再登堤,景象已换。曾经的黄土坡被整齐的水泥护坡取代,泛着青白的光,这也让大堤成为坚不可摧的二级堤防,1998年洪水肆虐的记忆彻底成为历史。堤顶公路平坦如砥,太阳能路灯串成珠链,蜿蜒向远方,取代了昔日坑洼的土路与昏暗的油灯。最动人的是两岸的绿意——万余亩的绿化造林让“两林夹一堤”的景观亭亭成型,垂柳依依拂水,杨树挺立如卫士,与人工加固的堤身相得益彰。曾经侵占护堤地的砂场、违建被悉数拆除,复绿区域芦苇摇曳、菖蒲丛生,成了白鹭、水鸟的乐园,清晨总能看见它们贴着水面低飞,划出灵动的弧线。

而这些变迁里,深藏着无数人的坚守。河道管理局的巡查员骑着电动车每日往返,俯身清理垃圾杂草;沿堤村民自发组成护绿队伍,曾经靠捕鱼为生的乡亲们,如今成了生态管护员。去年春天,我在大堤上散步,遇见护林的王大伯,他正给新栽的树苗浇水:“以前砍树拓地,现在种树护堤,这大堤护了我们,我们得护好它的绿。”
大堤也在“生金”。旧码头旧址建起生态景观平台,彩虹步道似绸带,将堤岸与稻田温柔牵系;闲置民房蜕变成田园民宿;城里来的游客举着相机,定格“江风吹绿堤,水清映天蓝”的画卷。生态农业在田里扎根:生物农药、轮作与秸秆还田,让土地更有底气,农产品溯源与电商销售让“洲头味道”香飘更远。那些曾经以捕鱼为业的乡亲,如今化身生态管护员,骑着电动车巡堤保洁,把日子过得踏实且闪光。
端午回乡,我随父亲沿堤而行。脚下的水泥路干净整洁,身旁的景观林花开正好,堤外江水清澈,舟楫往来有序。父亲指着远处的生态农庄说:“现在大堤不仅能防洪,更能‘生金’,莲子、河虾通过电商卖到全国各地,年轻人都乐意回来创业了。”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大堤的路灯与江面上的渔火交相辉映,老人们在堤畔的石凳上闲话家常,孩子们追着萤火虫奔跑,笑声被江风传向远方……
家乡的改变,不止在堤,更在人心。村卫生室旁的垃圾分类站干净整洁,孩子们会在课间来帮忙分拣;曾经堆满秸秆的晒场,如今架起光伏板,阳光下闪着沉静的银光,将旧时光转化为了新能量。稻田里,蛙声此起彼伏,农民用生物农药和轮作代替了过量化肥,稻穗愈发饱满,河水愈发清澈。傍晚漫步,能看见萤火虫在草丛里提着小灯笼,像从童年记忆里飞出的星星。
变化也在人与人之间流淌。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归来,在乡里开起了生态农庄,用本地的莲子、芡实、河虾做出一道道“洲头味道”。我在一家小馆子尝到藕粉圆子,软糯中透着湖水的清甜。老板娘说,食材都来自村合作社,“干净、新鲜,吃着放心”。窗外,田埂上的步道蜿蜒,跑步的人、遛狗的人、推着婴儿车的人,在绿意里往来穿梭,宛如在一幅流动的田园画里生活。
风又起,芦苇轻轻作响。我站在堤上,望着远处的长江与近处的农田,心里漫起踏实的喜悦。同马大堤的变迁,是生态中国的一个缩影。它不再只是防洪工程,更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契约——从“挑土筑堤”到“植绿护堤”,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养水”,家乡人用双手将曾经的“生命防线”,雕琢成滋养生活的“生态长廊”。江涛不息,绿堤永固,这道绿堤,不仅守护着江水与田野,更守护着我们对家园的热爱与期盼。(通讯员 宿松县龙山街道小湾小学教师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