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网 2025-11-27 15:06:04
一条奔腾了千万年的大河,一部治理了数千年的历史。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记者近日从水利部获悉,2002年以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已持续组织开展了32次调水调沙。
这场延续了24年的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究竟“调”出了什么?又为黄河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黄河研究专家指出,调水调沙正以协调水沙关系、防洪减淤、改善生态等多重功能,深刻改变着黄河和黄河保护治理理念。
“调”出通畅河槽:36.5亿吨泥沙入海,改写河床淤积抬高的历史
黄河调水调沙,究竟“调”出了什么?
2005年1月,由多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水利部鉴定委员会,对调水调沙试验进行审查鉴定。专家一致认为,其首要成效是显著提高黄河下游河槽过流能力。这对改善日益恶化的河道形态、减少洪水漫滩及滩区受灾概率、遏制“二级悬河”发展、减少黄河大堤决口风险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为何河槽过流能力如此关键?历史数据对比非常鲜明:20世纪80年代,黄河下游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时两岸安然无恙;而1996年8月,东明段流量仅1920立方米每秒就漫滩,致使23.8万亩农田绝收。
这种“小水酿大祸”的反常现象,症结在于黄河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严重不足——如同“浅盆盛水”,稍有来水就会漫溢。
“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刷深河槽,提高河道输水能力。黄河下游河道全长786千米,若采用机械清淤,成本高且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开展调水调沙,充分利用自然力量提升河道水沙输送能力,方为可持续之策。”黄委总工程师魏向阳解释。
32次调水调沙,黄委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累计输沙入海36.5亿吨,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河道最小过流能力从2002年的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彻底改写了下游河床持续淤积抬升的历史。
据了解,调水调沙在提升流域整体防洪能力的同时也减少了下游滩区漫滩概率,改善了滩区发展条件。此外,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流量增大,沿河省份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引水力度,仅2025年就引水6.9亿立方米用于抗旱保灌,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最大限度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调”出水库活力:31.5亿吨泥沙出库,延长小浪底水库寿命
水库库容,是水库的生命线。作为黄河水沙调控的“王牌”,小浪底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其中75.5亿立方米的拦沙库容原计划使用20年便告淤满。
水调沙改变了这一现状。通过精准调度,塑造人工异重流等手段,31.5亿吨泥沙被成功排出小浪底水库。运行26年后,其拦沙库容淤积量仅占47%,远低于预期。
“目前,调水调沙已为小浪底水库赢得40%以上的拦沙库容,未来在建设完善中游水沙调控体系基础上,持续优化水沙调控调度机制、创新调水调沙方式,长期维持一定的拦沙库容是可能的。”黄委水旱灾害防御局方案处处长张丙夺表示。
截至目前,通过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31.5亿吨。这不仅大大延长了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还为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赢得了时间。
调水调沙不仅为小浪底水库“扩容”,也为其他水库泥沙淤积“减负”。2025年8月上旬,精准调度刘家峡水库,利用异重流排沙技术成功应对洮河年度最强沙峰,既减少库区泥沙淤积,又保障电站安全运行,成为“浑水排沙+清水发电”模式的有益实践;9月上旬,组织实施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调度,累计排沙1.3亿吨,创下海勃湾、万家寨、龙口三库联合排沙最高纪录。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黄委通过持续开展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调度,促使5座水库累计排沙3.5亿吨,黄河干流水库库容实现系统性恢复。
“调”出生态美:16.5亿立方米清水滋养,河口三角洲焕发生机
深秋俯瞰黄河三角洲,浅滩芦花似雪,万亩苇荡翻金。远处,轻云与万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80种、约600万只鸟儿长空穿梭,形成蔚为壮观的“飞行编队”。黄河三角洲也因此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
然而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天然水资源匮乏、人类用水量激增、缺乏科学管理,黄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断流,1972至1999年的28年中,有22年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断流河道绵延704千米,从入海口一直上溯至河南开封。
珍贵的黄河水既是尾闾河道的命脉,也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频繁断流导致河口地区水沙资源量锐减,引发淡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盐碱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据悉,黄委从2008年调水调沙开始,向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生态补水。2010年,又开始向断流34年的刁口河流路补水。通过两条流路大流量期间持续补水,河口生态得到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实现正向演替。
截至2025年,调水调沙期间已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实施17次生态补水,总补水量16.5亿立方米。特别是2020年以来,年均补水量不少于2亿立方米,有效促进了保护区湿地面积恢复和生物种类增加,生态与社会效益显著。
曾一度消失近30年的珍稀鱼类——黄河刀鱼,因栖息繁衍环境改善迎来种群复苏。“最近一次生态调查中,我们仅撒网3次,就在一网中捕获3条野生黄河刀鱼,最长的竟然达到34厘米。”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郑琳琳兴奋地说。
除了黄河刀鱼,鲤鱼、鲫鱼等鱼类,同样得到保护。从2023年开始,黄委在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排沙期,调度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支流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稀释干流高含沙水流,在伊洛河、沁河入黄口形成大面积清水带,让鱼类有了新的“庇护所”。调水调沙持续冲刷河槽、稳定河势,使生物栖息地不断优化,促进了河流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生物多样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