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22期 2025-11-27 16:31:10
编者按:
农垦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垦改革发展。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吹响了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号角。值此文件出台十周年之际,微观三农开设“潮涌农垦·奋楫十年”专栏,刊发系列文章,展示农垦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做法、经验和成效,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农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逐浪前行践使命
——农垦改革发展十年述评
从北大荒无垠的金色稻浪,到海南农垦葱郁的橡胶林海;从首农食品集团“智造”番茄的连栋温室,到宁夏农垦科技范儿十足的智慧牧场……农垦,正以蓬勃之势,在“三农”沃野上贡献农垦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垦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农垦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吹响了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号角。
2015年到2025年,十年来,全国农垦系统刀刃向内、攻坚克难,在改革深水区里啃硬骨头,在发展新天地中劈波斩浪,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体制机制深刻变革,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能力进一步提升。农垦,已然成为国家在“三农”领域中的重要战略力量。
使命催征:战略擘画领航定向、扬帆启新程
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它因使命而生,因使命履行而壮大,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一代代农垦人以血汗为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河南黄泛区农场小麦收获现场。(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然而,在2015年之前,农垦遭受着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体制不活、社会负担过重等多种问题的困扰。“是农民吧,要入工会;是企业吧,要办社会;是政府吧,要交税;是部队吧,没有军费。”垦区间曾流传的“四不像”戏言,正是当时农垦困境的写照。
新时期农垦如何在国家大局中找准位置?使命是什么?该往何处去?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正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农垦是什么、干什么”的重大问题,对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农垦前行廓清迷雾、指明方向——
看地位,特殊且不可或缺。《意见》明确指出,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
看使命,新时期更加重要。《意见》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提出新时期农垦四个方面的使命任务——“努力把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看前路,改革发展是履行使命任务的必然路径,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导向。《意见》明确提出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
自此,农垦改革发展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意见》出台后,农垦逐浪前行,一项一项抓落实,致力于把党和国家擘画的战略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重塑肌理: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焕发新生机
十年改革,重塑肌理。曾受体制机制束缚的农垦,通过进一步重塑现代企业“筋骨”、卸下农场办社会职能历史包袱、保护利用土地资源的关键举措,实现系统性重塑,焕发新生机、涌动新活力。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共青农场有限公司河北庄管理区“禾作空间”水稻科技示范园。(李昂 摄)
塑“筋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十年来,各地坚持以建设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为目标,推动管理体制由政企合一、行政管控为主向公司制法人治理、资本纽带母子公司管理转换,推动资源资产整合重组和产业优化。
黑龙江农垦整建制地转为集团化公司化管理体制;辽宁、河南、新疆等地组建区域性农垦集团;福建分类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目前,全国共组建102个农垦集团,较2015年末增加64个;全国1001个企业性质农场完成公司制改革,占比68.8%。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筋骨”已基本塑成。
卸“包袱”,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基本完成,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确立国有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必须剥离不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2016年,海南农垦创新设立“居”,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成为“社企分开”的破题之举。如今,海南正深化“居”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居”改社区,让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这条从农场到“居”、再到社区的转型之路,正是农垦推进社企分离、卸下历史包袱的生动缩影。目前,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基本完成,全国已有26个垦区实现教育、医疗、供水供电等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属地化移交,社区管理和市政服务等职能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2024年全国农垦企业办社会支出,比2015年减少了73.83亿元,减幅达61%。轻装上阵,农垦企业方能行稳致远。
夯“地基”,国有土地经营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土地是农垦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命根子”。各垦区积极推进土地管理方式创新,不断夯实改革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成效显著。已完成登记发证4.1亿亩,占全国农垦主张权利土地面积的96.3%。实现对全国农垦土地确权、经营等信息数据监测,形成全国农垦土地管理利用情况“一张图”,确权发证成果入库上图率达到97.3%。
与此同时,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家庭农场”、“集团+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2024年全国农垦统一经营土地的收入为1081.5亿元,比2015年增长42.3%。
同样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土地不再只是生产资料,还实现了资产化、资本化。各地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盘活新路径。约1873万亩的农垦国有土地,经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方式注入农垦企业,实现了“点土成金”。
总体而言,这场大刀阔斧的系统性改革,让农垦回归企业本质属性、增强了韧性,为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扬帆远航、示范引领注入强劲动能。
硕果盈枝: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作出新贡献
增长112.9%、45%、38.2%!这些亮眼的数据,是2024年末全国农垦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口径)分别较2015年的增幅。
十年发展,硕果盈枝。这十年,农垦聚焦主责主业,整合优势资源资产,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了光明食品集团、江苏农垦集团、北大荒农垦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农垦经济实力实现跃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增“内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加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农垦的重要使命和主责主业。十年来,农垦深耕保供责任田,将“米袋子”抓得更牢、“菜篮子”提得更稳,在粮食、糖料、天然橡胶以及肉食加工等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农垦农业生产新图景:全国农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4%;2024年粮食总产量809亿斤,较2015年增产10.3%,粮食亩均单产50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7%;农垦棉花、天然橡胶、牛奶总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3.5%、30%和15.7%,建成一批粮食、天然橡胶、棉花、糖料、种子、油料及肉蛋奶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首农食品集团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智能温室。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要卖产品,更要塑品牌。这十年,农垦品牌建设加快推进,“良品生活 源自农垦”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已形成以中国农垦公共品牌为核心,垦区公共品牌、区域性垦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并驾齐驱的品牌矩阵。
十年来,不仅在国内市场深扎根,农垦集团企业更以国际化的视野开拓海外资源。目前,全国农垦在3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84家控股农业企业,累计投资超过284亿元,农垦企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当“头雁”,垦地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
农垦的价值,不止于自身强大,更在于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十年来,农垦争做现代化农业建设“领头雁”,以“头雁引领”带动“群雁齐飞”,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重要力量的地位进一步彰显。
“自从签订‘苏垦全农’服务合同后,从选种、种植到卖粮都不用担忧,而且每亩地成本还能降低100多元。”江苏省射阳县陈洋镇种粮大户皋德凯说。江苏农垦近年来整合资源,为农户提供“订单种植+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业金融+粮食回收”的一体化全农服务,仅2025年上半年服务面积就超过了100万亩。
“苏垦全农”是农垦社会化服务步履铿锵的一个缩影。从代耕代种到全产业链服务,十年来,农垦社会化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覆盖范围越来越广。2023年以来,全国农垦每年面向地方开展社会化服务1亿亩次以上,2023年和2024年共带动周边地方粮食增产超过50亿斤。

河北张家口农垦集团农机团队开展跨区作业服务。
与此同时,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要抓手,农垦与地方探索共谋区域布局、共组专家队伍、共建产业集群、共创展示样板的垦地协同发展新模式,把产业链、价值链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户、留在农村。
从种好自己的地、保供给,到帮农民种好地、促增收;从以品牌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到加快“走出去”步伐……十年来,农垦把更好履行使命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发展“内力”转化为示范带动的“辐射力”,实现了在履行使命中发展壮大。
循道致远:“四个坚持”破局立新、铺就前行路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农垦事业从改革“破局”到高质量发展“爬坡”的转换,绝非偶然,其背后蕴藏着一系列深刻的实践逻辑——核心是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这是根本保证。农垦改革复杂艰巨,是一项系统工程。农垦系统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从坚持和完善国有农业经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组织相关部门打好“组合拳”——22个部门参与任务分工,31个省份党委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正是这种党把方向、齐抓共管的合力,为改革破除壁垒,确保了农垦航船方向不偏、动力不减。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系统谋划、稳步实施,这是重要原则。兼顾国企和农业农村双重特性,农垦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将自身体制机制改革,融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具体来看,如何下好农垦改革“这盘棋”?农垦系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从“棋眼”——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等关键性问题入手,以点带面,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同时,在推进过程中,注重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在把握时度效中实现了体制的平稳转换。
坚持融入“三农”大局,扛牢责任、履行使命,这是立身之本。对于生于使命、长于使命的农垦来说,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是“小逻辑”,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是“大逻辑”。统筹把握二者关系,农垦把改革发展的工作重心,更加聚焦到党中央赋予的四大使命任务上。以开展农垦“两大行动”(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三大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作为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的重要抓手,农垦用实绩诠释担当,充分发挥了农业国家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这是必然要求。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牵着“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检验农垦改革发展成效的“试金石”。从大力推动贫困农场如期脱贫摘帽,到持续实施欠发达农场巩固提升;从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增强农场造血功能,到健全职工保障体系,职工收入实现大幅提高……农垦坚持抓实抓牢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惠及农垦职工。同时,农垦以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推进新型城镇化,致力于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中,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江苏农垦东辛农场城镇宜居宜业。(刘兴 摄)
这“四个坚持”的宝贵经验,是对昨天的总结、今天的启迪,也是对明天的昭示,更是农垦人要牢记于心的制胜法宝。
改革发展之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长征路。尽管这十年,农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但未来依然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攻克。新时代新征程上,期待农垦继续扛牢使命、逐浪而行,续写改革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