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油菜专家指导组 2025-11-27 19:06:02
受前期连阴雨天气影响,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油菜播期推迟,局部整地播种质量差、沟系配套不到位、化学除草不及时,导致出苗不齐、苗情偏弱,冬前田间管理任务艰巨。气象部门预测,长江流域冬季降水偏少,冷暖起伏较大、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天气,对油菜安全越冬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目前,距离长江流域油菜进入越冬期还有20多天,是抓好冬前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的关键期。针对当前油菜生产形势,各地要按照“控住一类苗、稳定二类苗、促进三类苗、保活四类苗”的技术路线,以增加绿叶数、提高均匀度、增强抗冻性为目标,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墒情落实三沟配套、肥水调控、叶面喷施、病虫防控等关键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努力夯实明年夏收油料生产基础。
(一)根据播期抓调控。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和黄淮产区受华西秋雨影响严重,油菜播期呈现早晚两头走,弱小苗和旺苗两极分化严重,重点强化晚播油菜促生长和早播油菜控旺长。10月10日前播种的油菜如果叶龄8片叶及以上且亩密度超过4万株,可通过减施氮肥、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5克/亩,降低油菜生长速度和株高,避免高脚苗和早薹早花。10月10—25日雨天抢播的油菜(叶龄少于6片叶),因渍害导致土壤板结、出苗不匀,要抓住当前晴好天气做好补苗增密,结合中耕除草并亩施尿素5—10公斤,喷施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冬前生长。10月25日后播种的田块,油菜出苗较好,当前叶龄3—4片,幼苗需肥量小,冬至前应分2次亩追施尿素3—5公斤,并喷施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抗逆剂,确保养分充足供应,增强抗寒性。
(二)根据密度优群体。为应对播种期推迟,各地油菜播种量比往年增加20%—50%,受渍害和墒情影响,呈现出旱地和晚播油菜密度偏高、水田油菜密度不足的密度分化现象,冬前管理需要针对性管理油菜单株长势,优化越冬群体结构。针对当前叶片达8片以上、密度4万株的油菜田块,建议按亩密度3万株进行留苗,多余的油菜苗可以移栽到迟播田或渍害田,实现间密补稀;间苗后可喷施多效唑降低株高,控制早薹早花。对晚播油菜田,应达到4—6万株的合理密度范围,密度过大反而形成苗挤苗的杂草化油菜,并不能形成籽粒产量,造成肥料利用率下降,通过多次少量追施尿素(每次3—5公斤),结合喷施赤霉素、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以促长控密,保障入冬前建成优势群体。针对西南地区密度偏低的育苗移栽油菜,肥料应精准穴施,结合中耕除草壅根提升肥料利用率和抗倒性,促进油菜冬发发挥单株优势。
(三)根据墒情抓肥水。今年油菜田间土壤湿度偏大,肥料养分流失大,冬前要优先清沟降渍防湿害,提早追肥补养分,做到排涝保根、改善墒情、促进养分吸收和提高抗性。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区,要确保厢沟≥25cm、腰沟≥30cm、围沟≥30cm,排净积水;对旱地油菜(黄淮产区为主),排水后浅锄,破除板结,提高通透性,结合腐熟秸秆覆盖行间,防范渍旱逆转,减轻后期冬旱的影响。南方水田油菜硝态氮、氨态氮和有效钾等大量流失,土壤有效养分供应不足,应采用“多次少量”的水田油菜追肥策略,每亩按5公斤尿素+5公斤氯化钾,分2次在降雨前或露水较大的天气用无人机或人工撒施。涝渍较轻的旱地油菜,雨水径流小流失,肥料营养元素与土壤吸附能力强,会随渗透至土壤深层,流失量较小,养分利用率较高,建议亩施尿素5公斤,注意不要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后期贪青倒伏。
(四)根据天气抓防灾。晚播油菜抗灾和防病虫草能力弱,要严防后期天气剧烈变化和病虫害的影响,最大程度减轻损失。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常年冻害发生较重,要提早强化油菜基础抗逆能力,冬至前应喷施碧益、芸苔素内酯、新美洲星、抗冻宝等调节剂,结合做好松土培土、追施腊肥、增加覆盖等措施,提高油菜抗冻性。冬前油菜病虫草害防控立足“早防早控、精准施策”,5叶期叶龄草害重的田块,可喷施烯草酮、草除灵等进行防治;晚播苗由于幼苗小、草害轻,建议冬前不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如果暖冬天气发生,要密切监测蚜虫、小菜蛾等基数,围绕“压低越冬基数、避免弱苗受害”,按虫情阈值精准施药。西南地区喷施多菌灵、精甲霜灵、恶霉灵等防治霜霉病、黑腐病,根肿病区采用氟啶胺、石灰氮等早防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