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们的能源》:看高能量“新煤人”为绿色煤炭“续航”

来源: 农视网 2025-11-27 20:26:02

中国青年网讯 (记者 田昕禾)百米矿井下有了“透视眼”,智能云端实时“排障”,运维系统为运输铺就“高速路”,就连矿井水也变废为宝……在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的当下,一群懂技术、能攻关的“新煤人”正在描绘煤炭产业新图景。

由国家能源集团传媒中心有限公司和中国青年网联合出品的系列纪录片《我们的能源》第一季,将镜头对准能源行业一线工作者,纪录煤炭行业从“人工生产”到“智慧赋能”再到“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以科技之眼给矿山“做体检”

清晨4点,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天荣公司物探队办公室的灯光已经亮起。队长刘博将最后一张探测成果图发送至矿方。屏幕上那些代表着风险的异常区坐标,是他和队员们几小时前在井下“泡”出来的。

刘博在调试设备,为无人机航测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煤矿物探的本质是给地下煤层“做体检”,通过捕捉地下的物理性质变化推断煤层的位置、厚度和结构,为后续生产“指路”。“如果没有先行探测,煤矿生产不仅低质低效,更会埋下安全及致灾隐患。”刘博介绍。

这份“体检报告”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井下探巷时,巷道里的积水没过靴子,冰冷的水浸透裤腿,双脚早已麻木,他们却蹲在作业面,手持探测仪逐个核对测点,生怕错过一个信号。

这项工作至关重要。为了提升效率、节约成本,2019年乌海能源天荣公司物探队组建,改变了长期外委物探工作的局面。那一年,刘博作为核心成员加入团队,彼时团队仅有7人。

“当时我们就抱着说明书硬啃,在废弃巷道里反复练习,一遍不行就两遍,直到完全掌握为止。”他记得第一次操作新设备时,数据处理总是出错,他们反复研究,改变参数试验,直到摸清规律。日复一日,他带领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用科技之眼“透视”地层奥秘,为矿山安全开采绘制“地图”。

2022年接任队长后,他采用“交叉作业、以干促学”的培养模式,让每个队员都成为物探、航测、三维扫描的“多面手”。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将零散的物探数据、地质资料、水文信息整合成精细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我们要把矿山的‘五脏六腑’都清楚地展现出来。”刘博说。

如今,这支队伍已累计完成物探工程量21万米、航测面积1800平方公里。

用数据守住“光”与“暖”

“数据上传、通信、矿压监控,今天必须高质完成!”在纪录片《我们的能源》的镜头前,国能神东煤炭集团石圪台煤矿智能运维队队长张子亮正在和队员们进行早班部署,这样拉开了矿井“数字大脑”的运转序幕。

张子亮在综合采集工作面测光缆损耗。受访者供图

在办公室电脑前。屏幕上跳动的一行行数据,是井下每台设备的“健康报告”。他要逐一核对运行参数、信号强度,因为再微小的异常,都可能影响整个工作面的生产。

“我们的工作核心就是用智能化手段替代繁琐的体力劳动,让数据多跑路、让员工少跑腿。”在他看来,智能运维就像煤矿的“神经系统”,既要把井下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环境数据精准传递给地面“大脑”,同时也要将调度指令及时发送到井下各个环节,这不仅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动态实时信息,也为决策层制定科学方案筑牢数据基础。

今年迎峰度冬备战期,恰逢石圪台煤矿“搬家倒面”(将设备从老作业面迁移至新作业面)的关键时候。张子亮和团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新工作面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部署。

为了赶工期,办公室成了他的另一个家,泡面和茶水是常伴的夜宵,有时刚眯一会儿,电脑就传来报警提示,张子亮始终紧绷着一根弦。多年“高强度模式”也让张子亮练就了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

“忙中有序是摔打出来的经验。”他回忆神东煤炭智能化建设初期的困境,“井下设备不兼容,数据标准不统一,采集来的数据传到地面根本没法用。”队员们也蒙,以前靠体力干活,现在要对着屏幕看数据,连按钮都不敢乱按。

那段时间,他带着团队“泡”在井下,一边跟着厂家技术员学操作,一边在班前会开“10分钟大讲堂”,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慢慢地,队伍从“依赖外援”变成了“自主运维”,成长为“懂技术的智能工匠”。如今,“地面规划割煤”“装备自动执行”和“面内无人作业”已成常态。

“在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多保障一小时生产,就能多供一批煤。”张子亮说,他们守着的不只是数据,更是千家万户的“光”和“暖”。

从方向盘到智控台的转型“驶”者

智能运维改变了生产流程,也革新了这些“乌金”的运输方式。

国能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集控中心操作台前,无人驾驶卡车远程接管员刘永刚盯着屏幕上的无人驾驶卡车轨迹图,轻点鼠标、微调摇杆,那台3层楼高的矿用卡车就在矿区蜿蜒的道路上精准穿梭。谁能想到,两年前的他,还在驾驶室里忍受颠簸,冬天寒风从缝隙里灌进来、夏天座椅烫得能烙饼,夜间作业时更是提心吊胆。

刘永刚在集控中心操作台调度矿卡。受访者供图

刘永刚曾是黑岱沟露天煤矿的一名卡车司机,手握方向盘在矿上工作了整整20年。刚转岗时,面对布满显示屏的操控台,他心里十分没底。“怕学不会,拖了智能化的后腿。”

于是,他索性把工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技术员的办公室成了他的“第二工位”,遇到不懂的就追着问。厚厚的笔记,记满了系统参数和操作要点,空白处贴着不同工况的示意图,书页边缘被翻得卷了边。为了练手感,他在模拟系统上反复操作,直到手指形成“肌肉记忆”。

2024年,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他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拿下了矿山生产集控员比赛冠军。“远程操控有网络延时,得提前预判,盯着地图看轨迹,一点偏差都不能有。”说起经验,他颇有心得,“没别的,就是多练、多琢磨。”

现在的刘永刚,能同时监控多台矿卡运行,处理突发情况得心应手。看着满载岩石的无人驾驶矿卡驶向排土场,刘永刚站在集控中心望着作业面,心里满是感慨:“从方向盘到操作台,我赶上了好时候,也要对得起这份变化。”

刘永刚在纪录片《我们的能源》里自豪地介绍,2024年,这些“钢铁巨无霸”累计运输里程达33.2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8.3圈。

让每一滴矿井水,都找到最好的归途

当智能化让煤炭采运更高效安全时,绿色发展成为产业可持续的关键一环。数据显示,平均每开采1吨煤炭,就会产生约两吨矿井水。

如何化解“煤”和“水”的资源矛盾?如何把这些“废水”变为“可用水”?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管工程师王霄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在为之努力。

王霄在调试终端水质提升装备。受访者供图

实验室里,王霄盯着井下水质提升模块的报表,身旁的科研主管刘宇澳进行汇报。她们正在研究的是煤矿地下水库“三位一体”水质控制技术:让矿井水在煤矿井下完成“自我净化”,变成可用的生产水源,降低矿井水的处理成本。

回溯科研起步之路,实地调研是王霄迈出的坚实一步。

2020年,刚加入实验室的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神东煤炭的7座矿井实地调研。那段时间,她头戴矿灯、拿着记录本,在昏暗狭窄的井下巷道中,有时一天要走十几公里,在每个测点仔细记录数据,观察地下水库的蓄水状态,“调研就像拼拼图,少一块都不行”。

此后,她又带领团队奔赴西部多个矿区摸排调研,记录用水点状态、设备运行及现有水处理设施情况。矿井水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她和团队反复取样,“多测一次,数据就多一分准头,研发就少走一点弯路。”

起初,大家搞不清矿井水在采空区里如何与岩体相互作用,这直接影响净化技术的开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大钊的指导下,王霄所在团队锚定“还原现场”核心思路,逐步搭建起高度接近真实工况的试验平台,做物理模拟、跑现场验证,不仅摸清了岩体净化机理,更系统掌握了核心净化规律,探索形成针对性调控和强化净化的方法,解决了水处理达标后使用过程中的输送问题。

王霄介绍,他们研发的“移动式集成终端水质提升技术与装备”已完成中试,很快就能在井下推广。“这套装备采用定制的改性膜材料,能适配井下狭窄空间,只需将它安装在用水端附近,就能从源头稳定水质。我们的目标是发挥水库净化能力、降低处理成本,最大程度提高矿井水利用率。”王霄说,“矿井水研究没有终点,还要接着攻关。”

从科技生产到绿色发展,在能源革命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浪潮下,这群有着无限热情与能量的“新煤人”正在经历和推动行业“智”变,他们是变革的见证者,更是为能源行业“续航”的践行者。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