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网、金台资讯、福建日报 2025-11-28 09:49:00
“千万工程” 的核心智慧,从不是复刻统一模板,而是让每个村庄都能找准自身禀赋,走出专属振兴路。从浙江的绿水青山到黄土高原的沟壑丘陵,从东南沿海的非遗古村到中西部的产业集群,各地循着 “因地制宜” 的主线,把生态优势、文化底蕴、资源特色转化为发展胜势,让乡村振兴既有 “共性美” 更有 “个性亮”。

图源:新华社
那么,不同地区如何将“千万工程” 经验与本地实际深度融合?又探索出了哪些独具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发展路径?
浙江秀洲:党建联建,让“一村富”变“连片兴”
20多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持续以“千万工程”为牵引,让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城乡角落。针对单一村庄资源有限、发展不均的问题,秀洲区打破行政村域界限,以党建联建破题,整合资源要素,打造五大乡村片区。各片区依托党建联建机制凝聚发展合力,通过统筹规划、产业融合、治理协同,绘就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乡村共富新图景,用“抱团发展”破解“千村一面”,走出全域共富的特色路径。

图源:新华社
组团发展,打破行政壁垒
王店镇建立“品重梅溪”片区党建联建机制,创新构建“1+N+1”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由镇党委书记担任党建联建书记,联动9个村党组织和企业等“片区合伙人”,整合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打造“片区组团一本账”,精准破解发展难题。
在党建联建机制的推动下,红联村与一家奶牛场的合作从构想快速变为现实。2023年,双方投资2.7亿元打造“牛花花小镇”,建成三大主题园区,引进餐厅、露营地、咖啡屋等配套业态。
令人惊喜的是,党建联建不仅让红联村的“奶牛经济”活了起来,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链式发展。镇中村借着“牛花花小镇”的客流,深挖朱彝尊文化资源,在小镇周边建起干四国际艺术中心,白墙黛瓦的建筑里,书法、绘画展览轮番上演,吸引大批文艺爱好者前来打卡;凤珍村则结合自身集成装饰产业优势,在片区党建联建机制的协调下,打造了一座兼具江南水乡风韵与现代科技感的乡村CBD,内部不仅有村史馆、集成装饰展示馆,还设了未来家居体验馆、创客空间,游客逛完“牛花花小镇”,可以专程来这里感受“乡村里的现代生活”。
2024年,片区内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万元,同比增长12%。如今走在片区里,红联村的奶牛文化、镇中村的人文气息、凤珍村的现代产业相得益彰,曾经的“各村自扫门前雪”,变成了如今的“抱团发展一盘棋”。
产业协同,做优特色品牌
新塍镇“梓约粮塍”片区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将七个村的田块整合起来,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为让“一粒米”释放更大价值,片区党组织牵头打造三条主题游线:稻田野趣游线联动农耕区、稻虾垂钓园;乡野寻味游线整合农家乐建美食集市;江南水韵游线改造婚俗礼堂、打造“梓树”剧场。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让稻米文化成为片区核心竞争力,也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洪合镇“槜美洪合”片区通过党建联建,以羊毛衫产业串起五村联动发展链条。在片区党组织的统筹下,洪合村、泰石桥村等5个行政村立足自身特色,在产业分工、业态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紧密合作,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4年,该片区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579.68万元,列全区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万元,同比增长9.68%。
王江泾镇“荷美闻川”片区则通过党建联建统筹各村资源,长虹村打造“潮玩长虹”品牌,洪典村、范滩村做强荷产业链建设共富工坊,古塘村发展亲子研学,民主村突出非遗民俗。片区党组织每年牵头举办网船会、荷花节等活动10余场,开通“悠游巴士”“闻川画舫”等游线,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亿元,增幅超30%。
服务共享,惠及千家万户
党建联建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更成为民生改善的暖心桥梁,各片区聚焦“一老一小”、医疗、教育、便民服务等民生需求,通过党组织牵头、功能聚合、服务共享,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针对“一老一小”难题,“荷美闻川”片区牵头推进王江泾镇悠然居(嘉兴秀洲)康养中心建设。该中心作为集医疗护理、康复疗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康养机构,设有126张康养床位,涵盖多种户型,精准匹配不同老年人需求。同时,片区积极推进秀洲区人民医院王江泾分院新建项目,建成后将配备300张住院床位,缓解“看病难、停车难”问题,让儿童保健、疫苗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全面升级。
“麟秀瑞乡”片区注重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开设农民画教学,还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糖糕板雕刻、造船技艺培训班,不少村民通过学习掌握技能,既传承了文化,又增加了收入。片区内的图书馆、文化礼堂在党组织引领统筹下,定期举办非遗作品展、知识讲座等活动,成为村民农闲时学习交流的精神乐园。
山西晋城:文化+科技,让古村“活”在当下
坐拥4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447处古建筑的山西晋城,没有让古村落停留在 “保护名单”上,而是以“千万工程”为指引,用文化与科技赋能,让千年古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宝藏地”。

图源:新华社
古建活化,老院落变身新场景
大阳古镇,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古称“阳阿”。“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庄,七十二条巷”,说的就是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大阳古镇。大阳古镇的老街两边,坐落着800多处古院落。过去,房屋年代久远、街道空间狭窄、生活环境不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阳古镇的文旅发展。
近年来,当地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环境整治、宅改试点、市场化运营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扮靓古镇风貌的同时,盘活院落资源。从传统木作馆、古法制铁馆等体验场馆,到不断提质升级的康养民宿,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不少游客沉浸式体验三晋文化的重要目的地。
非遗破圈,老技艺撑起大产业
文旅小镇遍地开花,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扎根本地文化,推出打铁花表演,成为司徒小镇破题差异化发展的关键。
“司徒村是一个祖祖辈辈以打铁为生的村子,打铁花就是我们的名片。”今年60岁的焦国太是打铁花表演的领头人,从2015年起就在司徒小镇表演打铁花。
“2017年,司徒铁花技艺入选第五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司徒小镇108位打铁匠人创造了‘最大规模打铁花表演’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谈起打铁花,焦国太很是自豪。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司徒小镇陆续培养了1000余名打铁花匠人。现在,他们的“千年铁魂”文化品牌还走出山西,延伸出《千年铁魂·湖南人》《千年铁魂·江苏情》等实景剧项目。
2024年,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逾1.3亿元。昔日的垃圾山,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文旅地标”和“经济引擎”。
科技赋能,老文物遇上新体验
2024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古建游火热出圈。作为游戏的重要取景地之一,铁佛寺也随之成为热门打卡地。
铁佛寺内空间狭小,无法近距离欣赏塑像,怎么办?今年国庆假期,“诸天宇宙”铁佛寺彩塑MR(混合现实)体验项目的落地运营,为游客打开了沉浸式游览铁佛寺的新视角。
“我们对铁佛寺进行了毫米级高精度扫描,并对二十四诸天彩塑进行了精细修复与数字建模。结合空间计算技术,游客只需戴上头显设备,即可‘走进’铁佛寺,边听讲解,边欣赏彩塑细节。”高平姜小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副经理郜笑介绍,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游客的喜爱。下一步,他们还将利用色彩修复技术,复原二十四诸天的原本样貌,用“文化+科技”的方式助力铁佛寺文物保护,实现保护与文化传播双赢。
福建东山:海岛统筹实现城乡共美
作为镶嵌在福建最南部的一颗海上明珠,多年来,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岛”,全面推进文旅经济、海洋经济建设发展各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全面全域乡村振兴之路。

图源:新华社
渔旅融合,走出海岛富民路
东山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曼妙的海岸线在这里画出一个蝶形的海岛,故有“蝶岛”之誉。
近年来,借助东山县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在发展传统渔业的同时,顶上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下足“渔旅”功夫,对村道两侧立面及老旧房子进行改造提升,墙绘作品展现渔民勤劳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打造成滨海渔村特色街区。
位于漳州东山岛东南部的澳角村三面临海,是一个以渔业生产发达、自然风光优美而闻名的渔村。走进乡村,岛礁星罗棋布,游人踏浪嬉戏,一幅生态宜人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耕海牧渔是澳角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如今,这里拥有鲍鱼、对虾、海带、紫菜等养殖基地128家,海洋捕捞年产值达3.3亿元,海上养殖年产值约3.7亿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海上粮仓”越发丰盈。
近年来,传统的渔业模式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澳角村致力带动“村民上岸当主播”,让原生态海鲜“游上”互联网,通过拓宽电商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老百姓钱袋子鼓了起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海岛风光和渔业资源,澳角村还走上渔旅融合发展之路,先后建设渔港商业区、妈祖文化公园、幸福公园等,随着滨海民宿、海鲜餐饮、海上观光等业态兴起,许多村民返乡创业,端起了“旅游饭碗”。2024年澳角村社会总产值17.5亿元(人民币,下同),村集体收入达到248万元,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
文化赋能,点亮振兴新图景
在东山,不靠海的内陆乡村,也有自己的蝶变密码。
磁窑村始建于宋朝,因古代专门烧制瓷器而得名,相传宋代时建有8条窑炉,烧制的青釉瓷器产品销往海内外,磁窑村因此得名。昔日芳华虽已去,却给磁窑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和宝贵的宋窑文化资源。
几年前,磁窑村启动窑山公园项目建设,在后壁山、后劳山山脚开路,用旧石条铺设了健康步道,沿着步道先后建成古榕讲坛、百草园、仿古龙窑、宋窑展示馆等项目。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健身、观景、游憩、文创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在这里,游客除了能欣赏南宋青瓷,感受千年古窑文化之外,还可以亲手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
从浙江的 “诗画乡村”
到全国的 “特色振兴”
“千万工程” 正在书写
更多 “各美其美” 的乡村故事
这些乡村告诉我们
乡村的魅力在于 “独特”
只要找准定位、深耕特色
每个村庄都能成为
宜居宜业的 “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