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综合陇南宣传、陇南都市网、陇南林草微信公众号等 2025-11-28 09:51:50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战略举措,20多年来持续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如今,始于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枝散叶。各地灵活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机制和推进办法,因地制宜进行创造性转化,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模式竞相涌现。为切实把“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行动,农视网特策划“‘千万工程’ 万千蝶变”系列报道,聚焦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案例,深度挖掘实践中的创新做法,系统传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让“千万工程”的光芒照亮更多乡村振兴之路。本期走进甘肃省陇南市,看陇南大地是如何创新实施“百千万全”工程,擦亮“陇上江南”乡村底色的。
一帧一画,充满诗意;一地一物,彰显和美。行走在陇南大地,焕然一新的居民小区、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洋溢着笑脸的村民,都在述说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新故事。
甘肃省陇南市曾经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穷日子”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典型代表之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全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挖掘“山清水秀空气好”优势,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百千万全”工程,创新探索出一条建设和美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乡村振兴的陇南路径。2025年5月,甘肃省陇南市“百千万全”工程入选农业农村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
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今的陇南,镇镇有亮点,村村有特色,季季有风景……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由“点上美”向“全域美”
“十四五”这五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陇南市将“百千万全”工程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从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中总结学习亮点。
陇南市制定了《陇南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围绕“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好、乡风和、集体强”六方面目标,明确每年建设“和美乡村”150个以上,力争每个乡镇每年建设1个县级达标村;出台《陇南市和美乡村建设条例》,从规划建设、环境美化、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服务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地处西秦岭南侧大山之中的康县,青山连绵、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生态优势明显,是地方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典型代表。该县在全域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针对破解乡村后续管理、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深化推进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致富为主题的“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创建工作,推动乡村建设由点到面持续深化,促进美丽乡村向“整体美”延伸拓展。在建设过程中,康县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原则,打造建设“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村落特色,先后打造文旅示范村70个,2个乡镇、20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
“环境翻天覆地,泥巴路没了、老旱厕不见了、空气清新了,在村里住着也舒适。”在康县山根村大庄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胡连红站在自家院子里感叹。

康县长坝镇山根村;图源陇南礼县发布
从村到镇,从镇到县,从县到市,近几年,陇南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收获成果显著。2023年,陇南市建设省级“和美乡村”12个,数量全甘肃省第一,市级“和美乡村”30个。2024年,建设“和美乡村”178个,清洁村庄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评选“美丽庭院”示范村300个、和美家庭3.3万户。

由“硬件美”向“服务美”
民生连着民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过上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
陇南市近些年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通电、通水、通网络,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养老、就医、入学。
在人居环境改善这场“幸福革命”中,陇南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方面,实施农村“五大革命”(厕所、垃圾、污水、风貌、庭院)和“九改”工程(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电、改气、改厨、改炕、改院),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87.4%和20.6%,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全覆盖。

陇南市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图源:陇南都市网
陇南市也在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已持续改善提升1800所城乡教育义务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54个,为135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建设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80个。
从基础保障到品质服务,陇南的民生答卷不断增厚。目前,电商销售、快递物流、农机共享服务、劳务中介培训、红白事举办场所、家政养老服务、幼儿管护教育等服务也都实现乡村全覆盖。

由“生态美”向“生活美”
“以前荒山光秃秃,现在满眼都是绿,巡林时常能遇到野生动物。”陇南市武都区生态护林员王建军每天穿梭在山林间,手机巡林App记录着他的守护足迹。在陇南市,14423名生态护林员与3319名公益林护林员、天保林护林员共同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
“十四五”以来,陇南市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195.62万亩,包括人工造林74.06万亩、退化林修复32.02万亩、封山育林75.54万亩、草原修复1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069万株,建成绿色长廊3192公里。森林覆盖率较“十四五”初提升了2.49个百分点,达到45.27%,林草覆盖率达68.5%,“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深秋时节,在武都区佛堂沟油橄榄园里,70岁的村民安蒋贵忙着采摘黝黑饱满的果实。“以前种庄稼收成差,现在1亩油橄榄能收入1万多元。”经过品种改良,安蒋贵家油橄榄产量翻番,绿色产业让山区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在采摘橄榄;图源:中国城乡金融报
近几年,陇南市不断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立足“山地”禀赋,坚持“两个牵引”,实施特色农业三年倍增计划和养殖业增量行动,推进中药材、花椒、油橄榄、苹果、核桃、食用菌、茶叶7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构建“药椒油核畜、菜果菌蜂茶”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新模式(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中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中有客)。2024年,全市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实现综合产值350亿元。
如今,生态旅游也焕发了新活力。官鹅沟景区“老曲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收入20万元;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串联350个行政村,4条自驾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陇南市已创建1个5A级、19个4A级景区,“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品牌声名远扬。今年1至9月,陇南市接待游客437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7.95%,生态旅游成为富民新引擎。
回顾陇南的蜕变,是“千万工程”经验在西部山区的成功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如今的陇南,生态底色愈发厚重,产业根基愈发坚实,民生福祉愈发充盈。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被绿色浸润的山城,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和美画卷在每一寸土地上尽情延展,让幸福歌声在每一个村落里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