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28 14:22:04
走进郫都区安德街道,棋广粮经现代农业园区里一派热闹景象:翠绿的生菜铺满田野,采收机穿梭作业,农户们忙着分拣打包,刚采收的生菜经郫都生菜集散中心预冷处理后,将搭乘物流快车发往全国市场。作为“天府水源地”核心区,安德街道坚持新质生产力培育,通过“智慧赋能+品牌引领”,让“郫都生菜”从零散种植的“家常菜”,成长为年产值上亿元的“富民金菜”,书写了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规模化种植,凝聚发展合力
“以前种生菜东一块西一块,销路没保障,现在跟着唐杰搞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年底分红有股金,咱也能拿‘三金’!”永盛村农户王显明的话,道出了安德街道生菜产业的致富密码。2017年,90后退伍军人唐杰返乡创业,目睹本地生菜因分散种植、无标可循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决心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规模化发展道路。

他牵头流转土地建成500亩永盛生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逐级教学模式持续扩容。如今,安德街道的生菜种植已从最初的几百亩零散分布,扩展为覆盖永盛村、吉祥寺社区等村社的2000余亩生产基地,其中3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年产生菜4万余吨,带动500余户农户深度参与,120余户新增种植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智慧化赋能,筑牢品质根基
在生菜示范种植基地里,“科技范儿”无处不在。国家级农林专家现场指导,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每小时完成6万粒种子播种,效率是人工的20倍。无人机植保精准喷洒水肥农药,移栽机单日栽种面积达人工的5倍,实现全过程降本增效。环河旁的AI智能蔬菜大棚更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等团队建设,旨在推进空间立体应用,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

为破解品种适配与品质管控难题,制定了《郫都生菜育苗技术规程》等5项团体标准,从种子选择、育苗定植到采收分级立下“硬规矩”。生菜处理环节更是科技加持,郫都生菜集散中心配备6300平米保鲜库与专业真空预冷设备,30分钟内即可将生菜中心温度降至1—2℃,使产后损耗率从传统模式的25%降至5%以下,让“鲜度”成为核心竞争力。两项核心技术与标准体系,让生菜亩产提升10%,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为“走出去”筑牢品质根基。
全链条探索,拓宽价值空间
依托中国川菜产业城区位优势,街道推动生菜产业从“单纯卖鲜菜”向“全链创价值”的转型:集散中心内,分拣线正按大小、品相分级包装。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内,不时有小型货车拉货直达川菜产业城的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社区零售”新模式,安德街道正在打通“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百米”,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让农户和消费者双双受益。

冷链物流网络的完善让产业半径持续延伸。集散中心单日峰值处理能力达80吨,配备的农残检测室与全程追溯系统,确保每一批生菜都“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如今,安德生菜不仅实现“卖一季”到“卖四季”的转变,更形成“智慧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流通—多元化增收”的全链条体系,产品附加值较传统种植提升13%以上。
品牌化突围,打开全国市场
“以前种生菜只敢卖给本地批发商,现在我们的生菜能上架高端超市了!”唐杰自豪地说。依托“郫都生菜”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双重认证,安德街道打出品牌建设“组合拳”:深耕“天府水源地”区域公用品牌,建成2个出口(含供港澳)备案基地,持续开展GAP、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

为拓宽市场,唐杰带着标准化生产的生菜样品,连续征战广州、上海国际农产品展会,凭借过硬的品质,成功敲开国内外一线商超,覆盖河北、北京、上海、深圳等20余个省市,更成功当选大运会、亚冬会保供农产品,让“郫都生菜”成为响当当的市场名片。
如今,“郫都生菜”已成为安德街道以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鲜活注脚。从本地流通的“土特产”到亮相全国大舞台的“金名片”,安德街道用“规模化筑基、科技化提质、全链条增值、品牌化赋能”的完整路径,破解了特色农业“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价”的行业难题。
这片浸润着“天府水源地”灵气的土地上,500余户农户的“三金”增收故事、98%以上的产品合格率、13%以上的附加值提升,共同勾勒出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图景。未来,安德街道将继续锚定特色农业道路,深化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持续拓展产业链生态圈,让“郫都生菜”的品牌溢价持续释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小作物撬动大产业”样本,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跑出“加速度”。
记者:李旭
通讯员: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