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8 18:11:04
在天津西青区辛口镇的沙窝萝卜种植基地,翠绿的萝卜缨子在微风中摇曳,刚从地里拔出的萝卜带着泥土清香,咬一口脆甜多汁。“咱这沙窝萝卜能卖出‘黄金价’,全靠‘三品一标’的硬招牌!”种植户郭芝振捧着刚采收的萝卜喜笑颜开,他的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种植、绿色防控技术,让每颗萝卜都贴上了“地理标志农产品”标签,不仅远销全国,还走进了高端商超,亩均收益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近年来,天津市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目标牵引,全市绿色食品达251个,有机农产品1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个,这287个“专属身份证”,是农业生产和技术水平提升的集中反映,是产品品质的最佳背书,也是越来越鼓的农民钱袋子的有利保障。
以标准筑牢绿色发展的基石
天津立足资源禀赋,制定涵盖种植、加工、仓储的全链条标准——小站稻需经18道检测关口;沙窝萝卜明确“根长25厘米、重500克”的最优规格。
近年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以小站稻国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示范推动有关企业打造集中连片的小站稻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围绕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种植管理、收获加工、产品品质等,推动建立完善小站稻地方标准体系,做到产品品控有标可依,促进产品品质和品牌溢价能力双提升。如今,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达83.4万亩,产值突破125.4亿元,昔日“皇室贡米”靠严格标准重拾荣光,持续擦亮“小站稻”这张金字招牌。
用体系之尺量出品质高度
“以前种韭菜靠老把式,现在打开监管APP就能看标准、传数据,这‘绿色技术账本’比经验靠谱多了!”天津劝宝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杜云鹏指着手机屏幕感慨道。十年间,他的基地从普通菜园蜕变为华北最大绿色韭菜生产基地,2023年更是摘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这背后是天津构建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在发力。
“十四五”开局之初,绿色食品发展工作面临推进机制不顺畅、工作机构不健全、专业队伍能力不高等问题,绿色食品理念的宣传推广面临挑战。为此,天津以“市区共建”模式为核心破局点,通过抓工作机制建设、抓标准制定宣贯、抓素质能力提升等措施,累计培训绿色食品从业人员300余人次,推动10个涉农区实现工作有机构、职能全覆盖,搭建上下贯通、市区协同的工作体系。北辰区作为监管试点,率先上线放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将巡查、检测、执法数据实时互通,种植户扫码即可完成农事记录,监管人员轻点屏幕便能追溯产品流向,彻底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以文化为笔讲好津味故事
“刚蒸好的小站稻米饭,配上筋道的红薯粉丝,这才是正宗的天津味儿!”在前不久由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举办的2025年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现场,热气腾腾的试吃台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为了让“好产品”遇见“对食客”,天津打造了“四维宣传”矩阵。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建民介绍,线下深耕“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展会”模式:社区展销让居民在家门口买到放心菜,机关品鉴会打响口碑,校园科普播撒绿色有机理念;线上发力云直播、企业实景展示,媒体追踪报道,25万人次的受众规模让以绿色食品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声名远播。在2025年绿色食品宣传月启动仪式上,18家新获证企业集中亮相,两对产销企业现场签约,实现“展会上签单、货架上热销”的良性循环。
为了让文化赋能品牌,天津善于深挖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小站稻从宋辽农耕走来,经淮军屯垦改良,成为欧洲地图上唯一标注的中国小镇特产;津南御河涌酒业用小站稻酿造的兵韬酒,传承150年老工艺,米香醇厚中藏着津沽记忆。这些故事通过短视频、科普影像走进千家万户,让绿色食品不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承载农耕文明的文化符号。正如市民潘阿姨所说:“吃的不仅是放心菜,更是咱天津地道的老味道。”
以融合之力激活产业动能
“一亩红薯卖鲜货能挣3000元,加工成薯粉能挣5000元,做成即食薯干能翻番。”宁河区岳龙镇书记薄立江的账本,算出了产业融合的增值密码。从2019年试种2000亩到如今2.2万亩规模,岳龙甘薯建成繁育、种植、加工全链条基地,开发出薯粉、薯干等8类产品,年产值突破1.9亿元,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3000元。
科技与市场的双轮驱动,让绿色产业加速奔跑。在市优农中心小站稻育种基地,科研人员40余年培育出“津原U99”等抗病良种,亩产提升至650公斤;西青区辛口镇建起沙窝萝卜冷链物流中心,通过电商平台将新鲜萝卜48小时送达全国;北辰区曙光水镇里搞起直播带货,将西堤头村的金亚麻鸡蛋、季庄子村的蔬菜种子、霍庄子村的稻米等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科技与成果转化部部长郑桂亮介绍,天津聚焦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多措并举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行动,不断拓宽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劝宝韭菜开发出脱水干品,小站稻延伸出米酒、米糕等衍生品,原本单一的农产品变成了多元的“致富品”。
从潮白河畔的稻田到社区里的展销柜,从实验室的良种到消费者的餐桌,天津用5年时间完成了绿色农业的蝶变。站在新起点,天津正聚焦“土特产”文章,在基地建设、标准升级、品牌推广上持续发力。当每一粒米都饱含匠心,每一棵菜都带着诚意,天津绿色优质农产品必将书写更精彩的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新动能。
记者手记:当“土特产”长出绿色翅膀
天津的绿色农业,最触动人的,不是287个绿色农产品的数字,而是藏在“标准”与“故事”里的产业变革逻辑——天津把“土特产”的“土”,酿成了乡村振兴的“金”。
曾以为“土特产”就是“土味”,直到在劝宝韭菜基地看到,菜农打开监管APP记录农事,比攥着老经验的手更笃定。这背后是监管网络织就的安全感,是18道检测关口守住的品质底线。小站稻从“皇室贡米”到“125.4亿元产值”的“变现”,沙窝萝卜从“地头菜”到“尖货”的跨越,都在印证了,“土”的底气从来不是落后,而是对本土资源的深耕;“特”的核心,也不止于风味,更是标准化托举的稀缺价值。
更惊喜的是天津对“土特产”的文化赋能。当小站稻的淮军屯垦史通过短视频走进千家万户,农产品就不再是货架上的商品,而是带着津沽记忆的文化载体。市民说“吃的是老味道”,这“味道”里,有土地的馈赠,更有文化的温度。
最动人的终究是农民脸上的笑意。宁河甘薯加工让亩均增收倍增,宝坻韭菜基地托起300农户的生计,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才是“土特产”文章的最终落点。
做好“土特产”文章,天津把给“土”注入绿色基因、用标准筑牢根基、以文化激活灵魂作为关键。当每一份“津农精品”都成为品质与文化的双重代言,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底气。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缪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