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28 18:26:02
你或许听过石峁古城——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史前巨城,城墙巍峨、遗迹丰富,被誉为“早期国家的雏形”。但它的人群从哪来?社会等级怎么划分?它和与周边黄河流域、草原人群之间的有何联系?这些谜题困扰了考古学家多年。如今,中国科研团队用13年时间,靠古DNA技术终于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有关石峁文化人群的来源众说纷纭。有研究认为其起源于本地仰韶文化人群,也有研究推断其祖先源自中原。研究团队分析了144例古人基因组后发现,不论是在皇城台的高等级人群,还是外城、周边聚落的普通人群,他们的遗传主体都来自陕北本地的仰韶晚期人群。
地处农牧交错地带的石峁,还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石峁文化人群以本地仰韶人群为稳定的遗传主干,同时与中原、草原和南方的农牧业人群保持着不同程度、长期的互动交流。
石峁古城的殉葬现象与社会结构,曾是学界“看得见却读不懂”的谜题。此次研究有两大发现:一是为超大规模史前城址(石峁)重建横跨四代的家族谱系,清晰发现石峁社会以“父系亲缘”为核心体系——男性墓主主导谱系,配偶来自外家族;二是,石峁古城不同区域的人祭或人殉人群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外城东门“头骨坑”内以男性为主,而高规格贵族或精英阶层的殉葬人群以女性为主。
有意思的是,在石峁以及寨山高等级墓葬中,没有检测到殉人和墓主人之间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而在石峁文化目前所见最高等级——皇城台墓地中发现了多对殉人间存在二级亲缘关系,表明存在一些家族或社群可能是被统治阶层选中来进行殉葬。另外,7个遗址包括高、低等级墓主人或殉人大量个体的纯合片段检测分析中,仅在寨山古城的殉葬个体中发现了一例近亲婚配的后代。这一现象暗示着,在石峁文化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族中,近亲婚配可能被有意识的规避或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