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8 23:11:02
11月28日,晨光初露,一列流线型的“复兴号”动车组,如同一条银色游龙,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南站缓缓驶出,随即加速,呼啸着扎进黔西乌蒙山区中。这一刻,盘兴高铁正式开通!站台上,身着盛装的布依族少女唱起了敬酒歌,许多乘客手提行李,以列车为背景,定格下这见证历史的笑容。这不仅是轨道上一次新的飞驰,更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团圆——黔西南州298万人民,从此迈入了风驰电掣的高铁时代,贵州也由此绘就了“市市通高铁”的圆满拼图。
圆梦之路:跨越天堑,绘就高铁版图最后一块拼图
“呜——”一声清脆的汽笛,吹散了往昔“地无三尺平”的交通困局。这条仅99公里线路的盘兴高铁开通,标志着贵州省实现了所有市(州)行政中心所在地高铁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
“盘兴铁路是贵州省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最后一个项目。”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黄强说,这条高铁线路自沪昆客运专线盘州站引出,经六盘水市盘州市多个乡镇进入黔西南州兴义市,彻底打通了黔西南州在贵州高铁网络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高铁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时空距离的巨变。“以前从贵阳回兴义,车程至少需要4小时,坐得人头昏眼花。”在开通首日的列车上,回兴义探亲的陈柔柔感慨地说,现在好了,一部电影还没看完,家就到了!
如今,乘坐盘兴高铁,贵阳至兴义两地时空距离被压缩至2小时以内,而盘州至兴义的车程更是缩短至约30分钟,较盘兴高速节省近1个小时。“大众出行更加便捷。”黄强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这份便捷,对于常年奔波在外的游子而言,感受尤为深刻。贵阳车辆段贵阳北动车乘务车间的随车机械师王礼昌,是一位兴义籍的布依族青年。“自己值乘那么多年的高铁,这次终于到自己家乡了。”他激动地告诉记者。
王礼昌的职业生涯,几乎与贵州高铁的发展史同频共振。从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贵州迈入高铁时代,到如今配属更先进、更智能的“复兴号”家族动车组,他亲身经历了贵州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奋进历程。得知盘兴铁路联调联试,他主动请缨,“势在为家乡铁路建设、为贵州市市通高铁贡献自己一份力。”王礼昌说,车轮飞驰,是我的青春,而今天,我的青春与故乡撞了个满怀。
攻坚之路:创新引领,穿越“地质博物馆”的绿色典范
如果把贵州的高铁线路图比作一幅锦绣,那么盘兴高铁就是上面最需精雕细琢的一笔。它短,却极其险峻,近91%的桥隧比,意味着列车几乎是在“山腹中穿行,云端上飞驰”。
“我们是在‘地质博物馆’里绣花。”盘兴项目部总工程师赖新军这样形容。线路穿越密集的岩溶发育、高瓦斯、断层破碎带等,如同在布满陷阱的迷宫中寻找唯一的安全通道。妥乐隧道、保田隧道……每一个控制性工程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场与恶劣地质条件的硬仗。海子河1号转体桥更是上演了“空中芭蕾”,通过给梁体“称重”、提前试转等方式,在既有威红铁路有限空闲时间内进行了桥梁精准转体。
然而,这条“钢铁巨龙”不仅有力量,更有“颜值”与“内涵”。如何在建设中守护好贵州的绿水青山,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另一道考题。答案,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我们通过深入评估环境影响、持续优化线路设计,成功绕避了马岭河大峡谷、妥乐古银杏等风景名胜区。”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蒋国云说,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复垦手段,运用大型机械对高低不平的渣土进行分层整平,覆土后形成连片梯田,打造出“绿色基建”的标杆典范;同时,将铁路工程产生的弃渣转化为宝贵耕地资源,通过种植烟叶、南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这种“向绿而行、因绿而兴”的实践探索,在终点站——兴义南站体现得淋漓尽致。“兴义南站以‘万峰林’为核心设计灵感,外观线呼应峰林轮廓,室内空间模拟山峦起伏,色彩搭配‘灰、杏黄’,融合地域文化与现代美学。”兴义南站副站长陈龙荣说,我们希望车站本身,就是黔西南递给世界的第一张生态名片。
希望之路:赋能区域,擘画乡村振兴与产业腾飞新图景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机遇。它像一条强劲的动脉,为沿线地区输送着发展的养分与活力。
在兴义市万峰林脚下,“繁花逸境”民宿主理人王熙云正忙着调整客房预订系统。“从北京来这里开民宿,看中的就是这片世外桃源。以前客人总愁交通不方便,现在高铁一通,我们底气足了。”而本地人吴方沛的“合壹茶事”民宿,则充满了浓浓的布依风情。“我准备了更多的蜡染体验和长桌宴,要让远方的朋友一下高铁,就感受到最地道的黔西南味道。”
在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千年银杏的金黄落叶如毯铺地,将古朴的石板路装点得诗意盎然。“不少游客都盼着高铁开通,专门来尝尝我们地道的银杏炖土鸡!”妥乐村党支部书记黄庆林指着身旁挺拔的银杏树,乐呵呵地分享道,妥乐村已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共91家,逐步构建起“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品食”的全季旅游体系,高铁的通车让妥乐村四季皆景、时时可游更加便捷。
对于六盘水市而言,高铁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我们的‘凉都三宝’、盘州火腿,将通过高铁快运,以最快的速度‘鲜’达北上广的餐桌。”六盘水市副市长王斌说,这不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农民增收的希望。
盘州市副市长范友忠则描绘了一幅“高铁+乡村振兴”的融合图景:“保田镇的小黄姜,以前主要靠货车运输,现在可以搭上高铁,身价要涨了!‘高铁+乡村旅游’会让我们的田园风光、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卖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稳‘致富碗’。”
保田站,这个盘兴高铁在盘州境内设立的新站,已成为盘南片区发展的新引擎。“这里将形成新的人员集散中心,带动商务商贸、物流集散产业迅速崛起,推动盘南副中心城镇建设迈入快车道。”范友忠说。
夕阳西下,首日开行的动车组完成使命,静静地停靠在兴义南站。落日的余晖为站房披上了一层金色,与远处万峰林的剪影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盘兴高铁的开通,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连接起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这辆开往春天的列车,正载着黔贵大地的希望与荣光,在绿水青山间,驶向更加辽阔的远方。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