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1-08-23 09:34:48
根据活动安排,将济阳区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相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济阳隶属山东省会济南,辖2镇8街道,841个行政村居。2018年6月“撤县设区”,7月份,崔寨、孙耿、太平三个街道划归济南先行区管委会代管。当前,全区常年种植粮食160万亩、瓜菜40万亩,建有12万个高标准瓜菜大棚,培育20多个知名农业品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蔬菜生产先进县。我区户籍人口42.28万人,人均耕地2.4亩,约有60%的农村居民常年外出打工,如何解决农业生产“小”“散”的问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解决“怎样种好”的问题,是大势所趋。去年,我区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生产托管试点恰逢其时,第一时间将“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列入全区重点改革事项,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指导下,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完善“五个一”机制,探索形成“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托管托出了“五化”,逐步实现“小农户+现代农业”,激发了市场活力,保障了粮食安全。
一是建好一个平台。针对服务组织与农户信息不对称、农户难以选到满意的服务组织等问题,我们严格标准、规范程序,面向社会择优遴选60个服务组织,建立区级名录库,开发推出APP客户端,积极搭建开放式管理平台。相关服务事项、交易数据在网上实时显示,群众只需扫码操作,就可享受“点餐”服务,网上签约交费,解决了供求对接难题。在区农业大数据中心汇集信息,实时研判,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搭建托管集市。另外,在区乡建立托管服务中心,镇设办公室、村级设服务站,打造三级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平台,充分尊重农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是管好一个组织。由于农户对服务组织缺乏认同,我们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托管事务。一方面,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农户委托,全权代理托管事宜,协调各方矛盾,做好经济人;一方面,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拓宽服务功能,发挥扎根基层、贴近群众优势,主动承接农业生产托管事项,既保证了工作顺利推进,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实现“多方共赢”。
三是签好一份合同。我们把合同签订作为开展托管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在地块测量、合同签署等各个环节,都安排专人到场监督,指导各方规范签订托管合同,确保服务地块、服务内容、服务价格准确无误。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服务组织依据相关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托管方案,确保每项条款、每个环节都无漏洞、能执行、可监管,既保证服务组织利益,又给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
四是推广好一套保险。托管服务中,农户普遍希望服务组织“保产量”;但服务组织考虑到农作物产量决定因素较多,单从管理环节无法保障。针对这一矛盾,我们创新“保险+期货”等模式,既保产量又保收入,加大小麦“全成本”保险、玉米收入保险推广力度,由政策性农业保险兜底,保额达到每亩930元以上,保障了群众收益,填补了合同条款空白,消除了农户后顾之忧。
五是用好一张服务券。为发挥补贴资金引领作用和杠杆效应,我们探索推行“托管服务券”制度,并配套出台管理办法。服务券通过“村申报、镇审核、区抽查”方式办理,分正、副券两部分。正券作为报销凭证,与相关材料一并交付农业部门;副券由农户留存,作为核领依据;正、副券之间加盖骑缝章防止伪造,规范资金发放行为,调动群众参与热情,真正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服务券发放当天,就实现了合同签订量翻倍增长。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济阳探索形成的“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托管模式,逐步走上正轨,推动全区农业生产持续向“五化”提升转变。一是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在耕地“三权”不变前提下,大小地块都“接单”,托管服务催生100亩以上集中地块236个、500亩以上75个、1000亩以上23个,规模效应充分显现,亩均农资成本、作业成本分别由344元、265元减少到308元、225元,实现“节本提质增效”三丰收,充分解放青壮年劳动力,做到“离乡不离地,但农忙不返乡”。二是实现了专业化管理。服务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应用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先进技术,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以病虫害防治为例,专业组织能够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前采取措施,防治效果事半功倍。去年参与托管的61969.45亩玉米,亩均产量较全区普遍高40—50公斤。同时,在设施农业方面,产前育苗、产中指导、产后销售农业托管服务各显其能。三是强化了标准化生产。长期以来,小农户种地主要靠经验,很少参照生产规程。比如,受有钱买种、无钱买苗观念影响,小麦亩均播种量一般在40斤左右。服务组织坚持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相结合,严格规程、规范管理,年前托管的76289.16万亩小麦,仅播种环节,就减少成本38.14万元。四是提高了合作化水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极大提升了农民的合作意识。重点关注“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题,如在去年小麦条锈病防治中,通过专业公司统防统治,53.53万亩小麦在一周内全部防治;夏收期间,承接服务的益农科技公司,雇佣托管村农机户参与,弥补了公司人手空缺,又增加农机手收入,要素资源有了合理的配量。五是加快了信息化进程。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托管服务交易、服务组织资金流向等数据的监控。随着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耕种管收等各个生产环节数据将不断充实,为实时分析研判、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2020年全区农业生产托管涵盖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规模已达到8.64万亩。今年根据托管情况,有望突破27万亩。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拓宽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托管规模,聚焦服务监管难题,把标准制定作为重点,争取利用1-2年时间,结合实际,聚焦服务组织认定评价、从业人员管理培训、农业生产操作规程等关键环节,制定一整套的标准体系,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能复制、可推广的“济阳经验”“济阳样板”。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推进阶段,群众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总体覆盖率还不够高、个别环节的托管模式还不够成熟,希望在政策制定、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建议按现行补贴比例保持5年不降,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持续发挥补贴资金引导作用,待条件成熟后再有序退出。二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指导力度,多为区县一级提供先进地区经验材料,适时组织相关培训交流活动,为提升服务水平搭建平台。
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