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大学生期待安居成为拼搏的起点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5-10-20 11:18:20

受访者最看重的安居相关保障有哪些:

宿舍、人才公寓等租房政策 73.17%

租房补贴 72.26%

青年驿站等求职短期免费住 50.15%

购房补贴 48.40%

职业技能培训配套 28.45%

青年文化休闲场所,如夜校 27.17%

其他 0.24%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选择杭州一方面因为它离我的家乡不远,另一方面因为它是一座生活便利、机会多元的城市。”在陈子恒看来,杭州不仅生活配套完善,青年安居相关政策的落实也非常到位,“整体氛围令人感到踏实。”

对于在南京、徐州、香港三地都曾有过租房经历的刘子扬而言,如何更好地“安居”是他求职前关注的重点。

又到一年秋招季,安居保障,作为大学生就业时关注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大学生期待毕业后有怎样的安居政策、安居保障?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67份。调查发现,超六成(60.40%)受访者将安居保障视为选择就业城市的重要考量。

安居政策获取渠道多元,社交媒体成主渠道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学生获取政策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交媒体平台(64.75%)和校内宣讲(59.42%)是主要来源,此外还有主流媒体报道(50.89%),亲友、学长介绍(34.14%),政府政务平台(21.03%),企业招聘宣讲会(17.16%)等。

刚刚从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的陈子恒将杭州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如今他居住的房子基本设施齐全,周边生活也比较方便。为了在杭州“安居”,陈子恒做足了功课。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充分了解当地住房补贴、租房优惠及公租房申请等多项举措,并成功申请到了相应的住房补贴。在陈子恒看来:“补贴金额虽不算很高,但确实缓解了刚毕业时的经济压力”。更令陈子恒安心的是,他所在的公司也为新员工提供了公寓,可以实现“拎包入住”。这种“政策+企业”的双重保障,让他顺利解决了住房这件大事。

刘子扬是江苏师范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研究生,第一次租房是在本科期间。为了兼顾实习通勤与节省开支,他通过线上平台找到一处号称“无中介费、月租1000余元”的房源。可到了线下签约环节,却被中介告知“需签一年合同,且一次性缴纳12个月物业管理费”。“算上押一付一的房租,第一次付款就交了近万元,本以为能安心入住,结果住进去才发现空调、暖气全是坏的。”更让他糟心的是,实习结束后,刘子扬提出退租,当初承诺“可退还多缴的物业费”的中介却突然失联,这给尚未经济独立的他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这次经历让刘子扬越发意识到,租房或将成为许多青年融入城市的“第一道坎”。为此,有过租房经验的他摸索出一套获取安居政策的实用方法。“我经常从‘本地宝’这类公众号获取信息,里面会专门整理青年人才补贴、租房优惠、保障性住房等专题内容,比中介零散的介绍更加全面。”刘子扬在徐州租房时,就是靠“徐州本地宝”提前了解到毕业生租房补贴的申请时间和所需材料,“少跑了很多冤枉路”。

黄康是中南大学2024级的研究生,他第一次感受一座城市的安居保障是在今年暑假。当时,他前往江苏盐城大丰区开展社会实践,其间入住了当地的人才公寓。“那是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们是第一期住户,所有东西都崭新、发亮,空调、冰箱、微波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拎包就能住。”这次体验让黄康感受到,完善的安居政策能给毕业生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让他更加期待未来在就业时也能享受到类似的保障和支持。

暨南大学传播学专业的林玥有过两次在北京实习的经历,由于林玥是“双外”实习生(“双外”指户籍所在地、学校所在地都不在企业所在城市——记者注),她享受到了企业提供的住房补贴政策。“其中一家企业的补贴形式是每个月提供1500元,面试时有专人讲解政策,申请流程很简单,入职后提交材料就能领到这笔补贴。”

受访学生对安居政策了解有限,更关注租房支持及短期保障

毕业生对目标城市的安居保障政策有诸多期待。但是,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学生对目标城市的租房、购房政策了解程度普遍较低:仅5.3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10.21%受访者“比较了解”,而“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合计近半数(47.46%)。这一数据表明,近半数大学生对安居政策的了解处于模糊状态。

在林玥看来,当前学生获取住房相关信息以及安居政策的渠道并不通畅。社交媒体、熟人介绍以及租房App是她多年来依赖的手段,但往往需要耗费不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找到一个“看似”靠谱的房源。而入住后又是一个“开盲盒”的过程,毕竟中介的水平确实是良莠不齐。

天津体育学院的程煜博就有过租房“开盲盒”开出“雷”的经历。“通过中介平台找到的房子,实际情况与宣传差距太大,空调故障报修,5天无人处理,房子隔音也很差,直接影响了休息和工作状态。”他平时主要通过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了解毕业生相关住房政策,信息的碎片化和不同渠道的矛盾说法,让他抱有疑虑。

不太愉快的租房经历,也让程煜博对就业城市的安居保障格外重视。“我会特别关注租金补贴的力度和申请难度、人才公寓的供应情况,以及租赁市场的规范程度。”在他看来,一个对毕业生友好的城市,不仅要有政策,更要有落实的诚意。

和程煜博一样,受访学生对安居保障都有着自己的诉求。陈子恒注意到,他所在的社区为青年提供了文化娱乐与技能培训资源,公司也经常推送夜校课程与联谊活动的相关信息。虽然目前尚未亲身参与,但陈子恒认为,这类活动确实为年轻人提供了拓展社交与提升自我的渠道。

在岳麓山脚下读书的黄康,希望毕业后也能扎根在长沙。谈及未来在长沙的就业与安居期待,黄康最大的顾虑,是居住位置与生活便利性的平衡——“要是住在繁华地段,堵车是家常便饭;可住在清净的地方,生活配套又跟不上。”因此,他希望有更完善的交通出行保障与居住品质保障。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重视的安居政策集中在租房支持和短期保障方面。超七成受访学生重视宿舍、人才公寓等租房政策(73.17%)和租房补贴(72.26%)。求职期间免费短租的青年驿站(50.15%)也获得不少关注,受访学生对求职期间的过渡性安居需求强烈。此外,购房补贴(48.40%)、青年文化休闲场所(27.17%)、职业技能培训配套(28.45%)等也被部分学生视为需要优先覆盖的领域。受访学生不仅注重“有房住”,还对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等综合性支持体系有更多期待。

受访学生对安居政策有更多期待:渠道优化、流程简化、时效延长

在陈子恒看来,安居政策的传播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比如通过学校与政府合作,将政策整合成清晰的‘安居指南’,直接发放给准毕业生,或许能更有效地传达。”对于未来政策的优化方向,陈子恒期待从“住得起”向“住得好”“住得乐”方向升级。

对于政策的解读和传达,程煜博同样希望高校尽早介入。“希望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专门的政策解读课程,邀请各地人社部门现场答疑。企业在发放录用通知时,应附上详细的安居福利说明。政府机构则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官方政策查询平台。”

其实,针对陈子恒和程煜博的诉求,不少高校已经开始行动,面向即将毕业的学生普及区域安居政策。今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相关活动,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保租房企业入校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向毕业生提供保租房源。同年4月,同济大学曾邀请上海杨浦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积金管理中心、住房保障中心等部门工作人员解读当地人才新政、应届生就业补贴、保租房申请流程及公积金租房提取政策,同时请当地优质保租房企业代表介绍房源和租赁优惠,让学生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企业面对面,详细了解安居保障情况。

还有部分高校在学校里开设安居政策宣传讲座或宣传咨询窗口。浙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在今年4月举办“杭州市毕业生住房、租房保障政策”专题宣讲,邀请杭州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为应届生系统梳理了杭州市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涵盖人才专项租赁住房、新就业大学生补贴、公租房申请等核心内容。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曾邀请甘肃相关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人力资源领域专家,为毕业生介绍当地青年公寓租金优惠政策和办理流程。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学生对安居政策的期待,主要集中在渠道优化、流程简化、时效延长三个方面,受访学生期待更权威、直观、便捷的信息获取形式。其中,校内常态化宣讲(65.15%)、主流媒体政策解读专栏(61.54%)、社交媒体“政策达人”讲解(55.01%)位列前三,入职企业宣讲所在城市政策(46.34%)、社区或人才市场设立线下咨询点(41.39%)也获得较多支持。

程煜博笑称,自己对住房的要求并不高,“通勤不超过半小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就行。”在他看来,相比每月几百元的补贴,大学毕业生更需要一套值得信赖、能够托底的居住体系。

黄康则希望租房补贴能根据区域租金动态调整,同时简化申请流程。

在刘子扬看来,安居的保障不仅在于住房优惠政策,还要更好地规范租房市场,建立明确的制度和监管平台,杜绝黑中介和问题房源。林玥也期待进一步规范租房市场,让房源信息、租房费用明细更加公开透明,她还提到:“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不是每个人都是‘高精尖人才’,希望异地人才购房优惠、落户政策以及一次性就业补助等可以更具普惠性。”调查数据也表明,34.01%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安居补贴政策门槛较高。

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受访学生对政策实施的时长有一定期待。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43.75%)受访学生期待就业安居政策长期有效,30.54%受访者期待覆盖毕业后1到3年,17.63%受访者期待覆盖毕业后3到5年。

相比短期福利,受访学生更期待保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程煜博看来,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安心工作的前提。“只有住得踏实,才能心无旁骛地工作,更好地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刘子扬则表示,一座城市的安居政策,不仅要“有保障”,更要“暖人心”——只有让青年住得踏实、住得安心,他们才愿意长期扎根,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玥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程思 毕若旭 实习生 计张玥 孙子骐 李永熙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