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三农发布 2022-08-13 20:51:54
8月12日,是第11个世界大象日。最近几天,随着云南玉米、水果等相继进入成熟期,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为亚洲象开设的“大象食堂 ” 开张了,这让自带流量的象群再次回到了公众视野。
在全球亚洲象数量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亚洲象的数量却不断增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统计的一百五十来头,到最近统计的三百头左右,尤其是近十年来,种群数量增长了近一百头,特别是可以监测到的小象数量越来越多,这是环境保护成果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为了满足亚洲象取食需求,种植亚洲象喜食植物或给予季节性补食,在相关区域建立食物源基地,也就成为了大象的“食堂”。但是憨态可掬的大块头食量也非常惊人,不可避免进入人类生产活动区域。
2021年,亚洲象“逛吃逛吃”的旅程,引发“全民观象”潮,形成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但它们闯入周边村庄,给村民的安全带来风险,“不守规矩”地蹭吃,也给地里的农作物造成不小损失。我们看到了野生动物身上的可爱,也看到它们身上的任性。
大象需要保护,也需要食物,但是农民也要靠农作物维持生计,人与象之间的“缓冲带”如何建立,答案或许就在“大象食堂”里。随着“大象食堂”开张,农户补贴补偿方法也公布了。
政府牵头,保险赔付。在因亚洲象侵扰频繁而撂荒、放弃种植的土地上,每亩补助200元,鼓励农户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粽叶芦等。如果农作物被亚洲象取食,就由保险公司给予相应保险补偿;如果没有被取食,农户可自行收获。
如此一来大象们既能吃饱吃好,减少大象进村入户、破坏庄稼几率,村民们也得到相应的补偿,人和象之间也有效缓解了矛盾。
但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会消失,“大象食堂”或许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但变被动侵害为主动投喂,不失为缓解人象矛盾的平衡点。
为野生动物设立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加强宣传警示,培训群众应急技能等,关于人和动物的相处之道,我们已经形成不少经验。
亚洲象保护只是众多野生动物的一个缩影,关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背后,也有着无数普通人在为野生动物的健康成长而默默守护。
作者丨中国三农发布评论员 刘欣宇
湖南建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正向激励机制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批新规7月起施行,关系你我生活
北京: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