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脱贫岁月(中)——河南兰考脱贫攻坚口述

来源: 学习时报 2025-05-09 09:17:59

口述人:张静,女,2017年3月兰考县水利局派驻葡萄架乡杜寨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2019年3月任葡萄架乡党委委员。2021年5月任葡萄架乡党委委员、副乡长。2023年9月任东坝头镇纪委书记。

访谈组:陈 思 王育哲

日期:2024年9月5日下午、6日上午

地点:兰考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会议室

二、驻村干部的“蜕变”

懵懂下村

我是2017年3月份接替我们县信访局之前派出的老工作队长李国众同志,去杜寨村当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当时我在水利局上班,最初我们局里开驻村动员会,我没考虑去,也没报名。结果局长找我,问我:“小张,你能不能去驻村?”我说:“我孩子还小,没有怎么考虑啊。”他说:“你去吧,驻村有好处,能锻炼提高,对将来进步有好处。”我问:“驻村具体干点啥?”领导说:“很简单,就是帮村里做扶贫工作,每周在村里工作两天,住三夜,其他时间可以回县城。”我一听,这也不难,那就去呗,反正在哪儿都是干活。

我刚到杜寨村,村支书李永建到大路边接我,见第一面的时候,他就笑着说:“咦,来了一个女同志,你能干啥?”我听到这句刺耳的话,就挺不高兴,我说:“你当支书的咋这么说话!”

李永建领着我往村里走,我看到地里种着大片的“韭菜”,就问:“咋种这么多韭菜?这得包多少饺子?”李永建说:“你是个傻子吧?这是小麦。”我就不吭声了。我从小在县城长大,还是第一次见到早春的麦苗。

李永建领着我去住处,在以前的老村室,我把东西放下,他跟我说:“你叫张静是吧?我跟你说个事。”我说:“咋了嘛。”他说:“这个老村室以前是个坟。”我说:“你吓唬我干啥!”他说:“不是吓人,是真的。现在先去我家吃饭吧,让你嫂子炒俩菜。”到了李永建家,一起吃饭的还有村里一个包村干部丽芳姐,嫂子炒好菜端上来。李永建拿出了几瓶啤酒,说:“跟你嫂子喝点酒吧,壮壮胆。”我说:“我没啥可怕的,壮啥胆?”李永建就把啤酒倒到4个大瓷碗里,我心里想,我真得多喝点,一会儿倒头就睡,就不害怕了。我把那一大碗酒咕咚咕咚一口气就喝完了。李永建吓了一跳,说:“你别再喝了,喝多了出问题我可担待不起。”等到吃饱喝足,我就回到老村室休息,但是始终睡不着,外面风一吹,心里就一紧,有点儿啥动静,我就感觉有东西进来了。然后我又想到,这个地下现在埋没埋着死人?埋在哪个位置?是不是就在我床下?越想越睡不着,半夜就给我老公打电话,我说:“不行啊,我害怕。”我们聊了一会儿,他说:“我不挂电话,你睡吧。”那天晚上,我听着电话里老公打呼噜的声音,迷迷糊糊一夜没睡着。几天之后,局里又安排了另一个女同志王变来当驻村队员,我有了伴,晚上睡觉就不害怕了。

一开始,工作并不好开展,村里人不认识我们两个,更谈不上认可。我们两个开展入户调查,跟大娘说:我们是新来的工作队,你家是啥情况?孩子在哪打工?有几个小孩?在哪上学?一开始大娘还回答,说着说着,她好像想起了啥,脸色一变:“恁走!恁出去!”就把我们推出去了。我俩都傻了,我说:“干啥啊,大娘。”大娘把门一关,在里面喊:“把我们家打听得这么详细,你们肯定是人贩子吧!”我垂头丧气,找李永建说这个事,他说:“哦,前两天村里刚宣传过防诈骗、防拐卖。”我说:“你们这宣传还挺到位的。”

我们对村里特别不熟悉,走路都能摸丢。当时村里基础设施差,全都是土路,没有一条正儿八经的路,哪条看上去都差不多,而且还弯弯绕绕的,我俩去入户,走着走着就摸不回来了,李永建一看表,都中午12点多了,俩人怎么还不回来?他就给我打电话。我说:“书记,我们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李永建就开了手机的“共享实时位置”功能,按照地图把我俩给找回来了。我说:“不好意思,我们丢人了。”他说:“你俩不算丢人,卖豆腐的来了也经常摸不出去。”

随着入户调查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我们跟老百姓都认识了。但没有具体帮他们做点什么事,他们仍然不是很认可我们。而且,我发现局里领导当初说的“两天三夜”是骗我的,每周周一到周五必须在村里,而周六周日是村里人最齐的时候,我们要用这个时间开展入户调查,事情最多。这样我就等于7天都拴在村里回不来了。我就给局长打电话:“局长,你咋能骗我呢?”局长说:“我这是善意的谎言,怕你有畏难情绪,错过这么好的锻炼机会!”我说:“局长,那我谢谢你啊。”

硬着头皮去推销

杜寨村的产业当时发展得已经有起色了,我的前任驻村队长老李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领杜寨村把蜜瓜种得很红火。当时大棚已经有117个,产业规模挺大。我心情很放松,想着这个村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产业了,自己不用费太大力气了。但我很快就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有大量琐碎的工作要做,一放松立刻就会往下掉。我仔细整理了工作内容,初步定了自己接下来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要让贫困户更多地参与到蜜瓜产业中来;二是要想办法解决滞销问题,突破那一年蜜瓜产业遇到的发展瓶颈。

在我来之前,杜寨村种了45棚省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蜜玉瓜”,这批瓜当时已陆续成熟,但因为是新品种,市场上不大接受,大部分都没卖出去,全都滞销了,农民眼看就要面临损失。我刚来两个月就遇到这样的困境,心里非常慌。于是我开始发动县里面同事、朋友,给各个单位推销。怎么推销呢?我拉着瓜上门,给他们切好,请他们试吃,吃了如果感觉不错的话,就请他们以两块钱一斤的价格订购。一旦订购了,我这边立刻就安排老百姓摘瓜、称重、包装,找货车把瓜拉到县里送货上门。拿到钱以后,我们再通过村里一笔一笔发给老百姓。

但要想拓宽销路,仅靠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就硬着头皮开展陌生拜访,直接上门推销。我们拉着瓜到各个机关、学校、企业等地方,先自我介绍:“我们是驻村工作队的,想帮村里解决销售难的问题,你看能不能请你们的同志来尝尝瓜,我们先切几个,你们如果感觉好吃的话,就买一些,如果感觉不好吃,我们收拾了就走。”有的单位确实很忙,不接受推销,或者确实没兴趣买,我们也没办法,就只能很尴尬地抱着瓜转身出门,鼓起勇气跑下一家。

就这样,我们白天当推销员,晚上送瓜。买家只要确定买了,我回到村里就连夜让老百姓摘瓜,瓜摘下来以后就赶紧送,确保是最新鲜的。我夜里送瓜最晚的一次,一直送到凌晨。我引着货车到目的地,看着他们卸完货,都交接好,再回到村里天都快亮了。

我们用了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马不停蹄地忙这个事,把“蜜玉瓜”全都卖光了。卖完瓜,我挨个看那45个空荡荡的大棚。其实有啥好看的呢?我就是看着这些空大棚,心里可得劲了。通过这件事,我们得到了村里老百姓的认可。他们见到我们也有了笑脸,态度明显变好了,慢慢我们就跟村里人打成一片了。

带头“打样”

我们从滞销的困境当中走出来,跟推销过的这些客户之间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互动,瓜的销路也打开了,我对未来比较有信心,所以开始考虑扩大产业。可又不得不考虑——种了更多的瓜,就要想尽办法卖出去更多的瓜,一旦卖不出去,扩大产业后的风险老百姓哪能承担得了呢?但我转念一想,想脱贫致富,只能走这一条路。所以,别磨叽,干就完了!

扩大产业的第一步,我考虑从品种多样化入手。我们邀请了省农科院的常老师过来,对我们的产业进行分析。常老师说:“想干好啊,我给你们整点新品种!”他在村里开技术讲座,对新品种怎么种做了一些普及。村里人听了讲座,但我看他们有点儿一知半解,积极性也不高。我就想着,还是得干起来,带动更多人实践,首先要在比较有经验的种植户当中开始推广。我就找了一个技术好的叔,让他先试。他本来都答应了,结果第二天又打退堂鼓了,来找我,说不想试了。我说:“叔啊,你哪能说话不算数?我还指望你给村里打个样呢!”他说:“我对新品种没把握,我要是赚了,比原来也多不了俩钱儿,但要是赔了,我这一季就全搭进去了。”

为了推广新品种,我开会组织那些家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让他们一入行就种植新品种,一季就翻身。结果,开会的效果不好,老百姓还是不认可。他们说:“张队长,我们知道你是好心,想让我们脱贫。可这个事肯定有风险。你说能卖,能挣钱,你咋不干?”话赶话说到这儿了,我头脑一热,当即表态:“我咋不能干?我干!”我马上就包了两个棚,开始种新品种。我还说服了两个贫困户,一个婶,一个嫂子,让她俩也干。我还给她们下了一个保证:“我种,你也种。你种好了,我肯定帮你卖出去。”她俩也同意了,一人包了一个大棚。

但是我很担心:如果我种不好,在村里就很丢面子;如果两个贫困户种不好,白忙还赔钱。我都已经想好了:她们如果赔钱了,我个人就把她们的损失全都包了。常老师鼓励我说:“丫头,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你肯定能种好。有我在呢,我也能给你保驾护航。这次咱们不用育好的苗,用种子直接播种。”当时,育好的苗价格很贵,八九毛钱一株,但种子直播的成本就是三毛钱左右,便宜很多。生长周期仅差几天,没有影响。

从那开始,我每天在棚里劳动,在常老师指导下种了4个品种。这时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大棚又潮湿,又闷热,一进去就是一身汗。天热的时候,棚里温度能达到50多度,而且湿度特别高,进棚之前要先通风,否则人受不了。种子直播以后,村里的大爷、叔、哥、嫂子们经常去我棚里看,今天问:“咋样了?”明天问:“发芽没有?”我当时也非常焦急,这小苗怎么还不出?

小苗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坏了!我对那一天的记忆特别深。那天,我们村里的种植大户李伟红问我:“张队长,你的瓜咋样了?”我说:“还没出。”他说:“多少天了还没出,别是死了吧!咱再去看看。”我说:“昨天晚上才去看的,没出。”我俩到了棚里,都仔细地蹲在地上看。突然,他在那边喊我:“张队长,你来看,这好像是发芽了!”我跑过去一看,土里钻出特别小的两片叶芽,我高兴得不得了。李伟红出去就跟别人说:“张队长的瓜发芽了!”好多人就跑到棚里来看。第二天、第三天,小芽陆续都发出来了,我兴奋地在村里到处说:“种吧!能种成。我都能种成,你们怕啥?”

种子直播非常成功,直播长出来的苗因为没经过移栽,长得更壮实。当然,一开始我也摸不到门路,常老师就抽空过来给我指点。我每天跟着大爷大娘唠嗑,也彼此分享经验。等到瓜成熟的时候,常老师说:“长得挺好!”新品种的瓜,批发价能卖到两块五到三块钱,比其他品种多卖不少钱。两个贫困户,那个婶和嫂子的瓜也都长得很好,也都挣了钱。她们经过这次,一举就脱贫了,对种瓜也有了信心。现在几年过去了,据我所知,她们现在都包了10多个大棚,已经致富了。

抱着蜜瓜闯北京

新品种试验成功以后,我们村的蜜瓜产量大幅提高,这迫使我们继续想办法拓宽销路。兰考本地承载量很有限,我们必须开拓更大的市场。2017年9月,县里组织去北京联系业务,一个副县长带队,领着几个业务部门人员和我们几个工作队的人一起到北京新发地。我去之前就印了一些小卡片,到新发地发给那些经销商,蜜瓜大王什么的。他们听说是兰考的蜜瓜,就感到很奇怪:“你们兰考种啥蜜瓜?”“没听说过兰考蜜瓜。”我说:“我们兰考蜜瓜好着呢,咱们联系方式互相留一下,回头我可以给你寄过来,你尝尝。或者你有时间到我们那儿去看一看。”

北京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对品质要求很高,兰考蜜瓜到了北京,就要跟全国的产品PK了。不仅是价格,差异化也很重要。所有蜜瓜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新疆哈密瓜,我们与它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口感:兰考蜜瓜不是齁甜,是那种脆甜;新疆哈密瓜是很甜,瓜肉很软。所以我们能适应不同的口味。二是上市时间有一个时间差,新疆哈密瓜上市的第一季跟我们错了一个月,第二季错了20天,我们正好可以填补这个时间。第三就是成本和价格:兰考蜜瓜价格不高,而且兰考离北京更近,运输成本更低。这些差异化很关键,新发地的蜜瓜经销商当然一眼就看出来了。而且,那段时间,县委书记也不遗余力地给兰考蜜瓜做推荐,他走到哪儿,说到哪儿。他们有感兴趣的,就直接跟我们联系,我们把瓜寄过去。他们尝了也确实不错:脆甜,不是那种齁甜,好吃!于是就开始进我们的瓜,在市场上一卖,反映不错,好销!这样就形成长期供应渠道。既然有赚钱效应,别的经销商听说了,也主动联系我们。就这样,我们在北京市场慢慢打开了局面,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再后来就发展到供不应求。我们就继续扩大规模。慢慢地,我们村的蜜瓜大棚发展到500多个。

我和贫困“钉子户”

我最初的目标,是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蜜瓜种植产业当中来,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蜜瓜供不应求,一干就挣钱,不用做太多工作,贫困户都能主动参与,谁参与谁就能脱贫。但是,确实还有个别劳动能力很弱的、有残疾的贫困户干不了这个活儿。我们村里有一个贫困户叫老毛,我去他家,想鼓励他承包大棚种蜜瓜,可我跟他说话,他连看都不看我,吭都不吭一声。我问村里人:“老毛不理我,怎么办?”村里人说:“没法办,他是个石疙瘩!”老毛是智力有问题,但不是很严重,比健全人稍差一点儿。老毛的儿子是健全人,常年在外打工,从不回来,也不管老毛。老毛性格很孤僻,不说话,平时一分钱都不花。

一分钱不花是什么概念?比如家里灯泡坏了,他就天天摸黑,2块钱的灯泡都不舍得买。鞋坏成啥样了,他就那么穿着,不买新鞋,也不修鞋。我去他家里,看到屋里是极度的脏乱差。我说:“老毛,你能不能把屋里打扫一下!”他不理我,我就给他打扫,给他铺床,给他洗衣服,我想干啥都随便,就算把他那屋翻个底朝天,他也不理我。我看他平时吃的饭太差劲,他也不怎么会做饭,我就经常给他买点吃的。平时我们自己做饭,我就多做出来一碗给他端过去,他不理我,我把碗放下就走。过一会儿,我再过来收碗,一看碗里吃得干干净净。就这样,我每天去他家里,给他整点这、整点那,突然有一天,老毛跟我说话了!“妮儿,谢谢恁!”我吃了一惊:“老毛,你会说话啊!”

没过几天,我们乡党委书记到我们村来,看望贫困户,到了老毛家。老毛说:“书记,你来了。”后来书记见到我,高兴地说:“张静,你们村的老毛跟我说话了。他怎么突然就转变了?”又过了几天,我去找老毛,我说:“你去棚里干活儿,别人都是一个小时8块钱,我给你10块钱。”我把他领到大棚里,我说:“你就除草、整垄,你会干啥就干啥。”

老毛不仅会干,而且干得还可以。他不光除草,还帮我照顾大棚外种的红薯。当时我跟群众学,也是看见土地可亲了,就在大棚外的边角地种了点红薯。老毛每天来给我的红薯地翻秧,一开始我还不知道需要把红薯秧子翻起来,但老毛他知道。他给我干活,我就每天悄悄地给他记个时间。到了结工资的时候,老毛却说啥都不要,他说:“我不要你的钱!”我硬塞给他,他可倔了,又给我塞回来。老毛自己不要我的钱,他也不让别人要。那几天,我给几位给我大棚干活儿的乡亲结工资,老毛在一边看着,猛地站起来了,对他们喊:“你们不能要张队长的钱!”给人家都吓蒙了。人家说:“你干啥啊老毛。我们本来也没想要。”他们站起来就走了。后来我挨家挨户去给他们送钱,可是乡亲们说啥都不要。我非常感动,我觉得我们干部付出那么一点点,但老百姓对我们是真的好。过了一段时间,老毛把他的承包地租出去了,一共收入了2400多块钱,他去村里把这些钱领回来,一把就塞到我怀里了。当时在场的村支书李永建、村干部朱鹏,还有好几个村民都在旁边看着。他们就惊叹:“老毛一分钱都不花的人,竟然把这么多钱给你。”我说:“老毛,你干啥!”老毛说:“你花,就让你花!”我说:“我不花,我有钱。”他说:“你拿着!”我好言相劝:“老毛,我不用钱,你存起来,等我用的时候,我一定跟你要,好不好?”就这么推了几回合,老毛也不再坚持了,他说:“好,你一定得跟我要。”这时候,李永建就逗他说:“老毛啊,我没钱了,你借给我50块钱咋样?”老毛一声都不吭,把钱揣好,扭头就走了,在场的人全都哄堂大笑。

4组有一个贫困户叫张三,他也是智力有问题,40多岁了,跟他母亲一块住。他啥都不干,就整天躺在床上。他妈60多岁了,他妈去哪儿,他就跟着去哪儿。我到他家,跟他说:“张三,今天你去干活!”他不理我。之后我就每天到他家里去一趟,每天催他去干活。有一天,他突然爆发了,拿起一个盆就摔在我脚下,当时把我吓得心噔噔跳。但我还是坚持去他家,经常跟他说话,在他家小板凳一坐就是一个小时,跟他聊天。我觉得他能听懂,但他就是不理我,不吭声。但有一次,我去他家,他竟然主动给我抓了一把花生。我说:“你今天咋理我了?为啥让我吃东西?”他说:“恁是个好人。”我说:“你今天不拿盆砸我了?”他又说:“恁是个好人。”我看他有转变,就安排他在村里扫地。后来帮助他们家申请了危房改造政府补贴3.4万元,我又向单位协调了2万块钱,把他的房子给盖起来了。我跟他说:“张三,我是因为你的转变才决定帮助你,以后你还要继续干活挣钱,你妈年纪大了,不能再让你妈操劳了。”他点头答应了。

还有一个贫困户,男主人叫保健,30多岁。他身高一米四几,干不了什么体力活儿,找不到工作。有一天,保健给我打电话。他说:“张队长,你借我500块钱中不中?”我说:“干啥?”他说:“孩子饿得直哭,我得给孩子买奶粉。”保健家当时困难到什么程度?没有收入,没有存款,屋里、院里,都像垃圾堆一样。我最开始去他家,大白天的,大人小孩在床上躺一片,还有一个小孩不穿鞋,满地跑。他父亲当时腿上打着钢钉,没法干重活,母亲精神有点问题,奶奶80多岁了,没有劳动能力。他媳妇艳霞的智力不太正常,家里日子过得一贫如洗,保健两口子还接二连三地生孩子。我驻村的时候,他们已经生了两个,怀第三个了。我跟保健说:“你们不能光要孩子,得干活,挣钱,养活孩子。”我就安排他跟着村里人去大棚干活。不管是去瓜棚里干活儿,或者是村里有什么杂活,只要有活儿,就想着下来叫他。我还给他媳妇安排到村里的一个公益性岗位,扫扫地,弄弄卫生,每月能挣500多块钱,家里日子能过得好一点。这样,他们每天上班、下班,把劳动形成习惯了,保健的精神头就好了很多。此后我每一次去他家,保健看见我第一件事就是掂起笤帚扫地,虽然是做样子,但能看出来他家里的卫生确实比以前要好很多了。他家不久之后也达到了脱贫标准。

和村支书“八字不合”

这些贫困户都有转变,相继脱贫了,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村支书李永建对我的态度却没啥太大转变。村里人说我跟村支书可能属相不合或者八字不合,我虽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但我们确实经常有矛盾、闹别扭,有一天半夜下大雨,我们的好几座大棚被淹了,我们俩参加完抢险、排水,回到村委会,在国旗下冒着大雨又吵了一架。李永建说:“你作为水利局的工作队,你来驻村,下雨还能把大棚给淹了!”我说:“大棚排水不行,你怪我干啥!”李永建说:“你就应该联系你们水利局,给我们修下水道。我认为你工作做得不到位!”我当时可委屈了,我说:“你看看我,天天在村里没白天没黑夜地干,下雨我们抢排水就排到夜里将近1点,好不容易把水排完了,大家都回家睡觉了,你不回家睡觉,在院里跟我吵。有没有你这么过分的!”我回到宿舍就哭了,心里难受得不行,怎么也睡不着,我就给我们局长发信息:“局长,我们驻村工作队也是想给村里干点实事,也想让村里看见实实在在的变化。但是我们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我想通过咱们单位,能不能支持村里干点什么事?”那天晚上,我想得也比较多,发了好长一条信息。后来感觉有点后悔,可是撤不回来了。局长当时没回,应该早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8点多,我一看手机,局长已在6点多回了信息:“好,我今天去看看。”我一愣,外面就有人喊我:“张队长,你们局长来了!”

当天,我和李永建陪着我们局长在村里考察了一番,大体上定了水利设施怎么搞、怎么设计。很快,局里出了钱,出了技术人员,买了管子,把大棚的排水设施铺设好了,后来又修了一座桥,把被一道大沟阻断的2组和3组连接了起来。李永建高兴得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儿了,他说:“这个桥要起名字啊。”我说:“起啥名?”他说:“就叫张静桥吧!”我说:“你可真能恶心人!”后来这个桥起名叫“幸福桥”,寄托了我们对乡亲们最美好的祝愿。

2018年,当时的省委书记到杜寨村和我们开座谈会。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张静,如果你给李永建打分,你打多少分?”我当时愣了一下,我想,给他打多少分合适呢?虽然我们经常意见不合,有矛盾,但他在村里面干的活真不少。我想了想,说:“打90分。”省委书记说:“为啥打90分?那10分扣在哪里了?”我还没回答,李永建就抢着说:“因为我俩吵过架!张队长这是给我留了10分的进步空间啊!”此话一出,会议室的人都笑了。

我成了“俺村队长”

其实我驻村这几年,包括李永建在内的很多人,都是“鞭策”我成长的贵人。这几年我成长了不少,变化很大。我在县城出生长大,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更不熟悉农村工作。刚下村的时候,晚上我怕得睡不着觉;后来晚上我在村里走夜路,大步流星地走,一点都不害怕。刚开始我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后来我种蜜瓜、种辣椒、种黄瓜、种红薯,还种过羊肚菌,啥都可以试一试。最早到村里,我不敢跟人家打招呼,感觉张不开嘴;后来到谁家都不见外,跟人家聊着天,帮人家剥着花生,感觉可亲切了,可放松了。因为我们长期在村里住,村里人有啥事儿都不找村干部了,直接找我们工作队,这样也提升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我在水利局工作,根本接触不到多少人,也没有经历过多少事,处理不了复杂的事情;现在跟群众打交道多了,处理一些复杂事情有了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前在水利局,如果有群众去找我们反映问题,我都是往后退,往一边躲;现在我在东坝头镇工作,乡亲有事,急赤白脸地来找我们,我直接就上前了,我说:“大娘,你有啥事,别着急,我能帮你解决不?”胆量比以前大得多,担当意识也上来了,不怕问题了,也能解决问题了。以前在单位的时候,我是小孩脾气,一有点儿啥事就容易炸,沉不住气;后来驻村,天天跟乡亲们在一起,有的老百姓不认可你啊,也不跟你讲理,有些明明是他没理的事,我还要哄着他,一次还哄不好呢,还得变着法儿多哄几次。后来我就想:别觉得人家无理取闹,以前我好像也是这样的!慢慢地,我把自己的脾气磨没了,能非常心平气和地跟乡亲们讨论一些问题,能够非常耐心地处理每一件事情了,也能更加换位思考,最终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村里人都把我当成了自家人,提起我,都说“俺村张静”“俺村队长”。总之,我通过驻村这几年变得成熟了,这是我一生中成长最快的几年。

我驻村这几年,家人对我的支持也特别重要。我是把村里当成家了,到了周末,都是家人到村里来看我。我连续4个生日都在村里过的,老公带着孩子买个蛋糕到村里来,村干部、村民和我家人一起给我过生日,我每次都很感动。我爱人是个特别好的人,我长期不回家,但他从来不怪我,他就是可怜我。他说:“我看你干那么多活儿,太累了,我可怜你!”我说:“你别可怜我,我在村里可得劲儿了。”村里嫂子问我:“你天天不回家,你俩不生气?”我说:“我俩能相互理解,不但不生气,反而关系更好了。”每次试验出来新品种的瓜,我就拿回家,很自豪,很有成就感,我爱人就很高兴地拿去让他爸妈品尝。我爱人经常带着孩子来村里看我,孩子每次到农村都有一种触动的感觉,他喜欢乡土,喜欢农民,热爱劳动,这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好。

可是,我妈对我下乡特别不理解,意见还很大,她有种传统思想,觉得我作为一个女同志,就应该照顾家里,照顾孩子,相夫教子,不应该自己跑到农村去,一住就是几年。我多次请她来村里看我,她都赌气不来。后来我到县城去接我妈,一路上,我跟她讲我在村里做的事,帮助多少老百姓脱贫,可她还是闷闷不乐。直到我领着她爬到一个房顶,那个位置能看到村外几百座大棚,一望无际,非常壮观。我说:“妈,你看,这就是我的成就,这是我打下的‘江山’!”我妈当时就流泪了,她说:“我闺女以前啥都不会,现在啥都会干了,真是长大了。”

前一段时间,李永建跟我说,老毛去世了。我心里特别难受,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了一场。我感觉我帮扶的贫困户,因为长时间朝夕相处,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