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共建共治共享人情新风
来源:
农民日报
2024-11-22 15:20:06
“移风易俗抓得好,群众的观念转变了,不该办的酒席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这是近年来在湖北房县民间流传的《人情新风顺口溜》,反映了乡亲们卸下了人情包袱后的轻松心情。 房县地处秦巴山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房县农业渐渐强起来、农村日益美起来、农民开始富起来,但乡风文明建设依然是摆在房县面前的一道难题,特别是时有抬头的人情风压弯了群众的腰。 近十余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持续把整治人情歪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在尹吉甫镇双湾村,老村支部书记李有权回忆,2014年前,这里人情往来名目繁多,除了婚丧嫁娶,添丁增岁、升学就业、乔迁开业、住院立碑都要宴请,“家家想过事,户户都效仿。一年血汗钱,几乎都花光……” 2020年建成的房县人情新风宣教馆,记录了这段不平凡历程。2014年初,双湾村党员干部群众联名上书县里,请求刹刹人情风。一时间,村民们拍手叫好。“大伙早就厌烦了,就差一个拒绝理由。”李有权说。当时,村民代表大会约定:婚丧嫁娶以外的喜庆事宜,尽量不办;确需庆贺,需经村里批准,还需限桌、限时、限金。 双湾村党支部书记周照菊向记者介绍道,多年来双湾村通过多渠道强化宣传引导,将人情新风纳入村规民约,吸纳老党员、老干部、驻村工作队等人员加入村红白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大大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人情新风在双湾村蔚然成风,不违规待客已成为村民共识。 “高规格宴请过后,日子过得好坏只有自己知道,以后我们要转变思想,抵制高价彩礼,在红白喜事办理上不攀比、不讲排场。”近日,在白鹤镇伏溪堰村文化礼堂举行的“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婚俗”启动仪式上,村民王兴玲深有感触地说。 近两年来,房县在全县持续开展各种文明新风系列主题活动,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宣传文明婚俗。青峰镇青峰街社区建起了全县首个文化礼堂,为符合村规民约的婚丧嫁娶等活动提供场所。村民李万鹏说:“以前在自己家里办事儿,大家都要讲排场、摆阔气,谁家都不愿被比下去,要借桌椅、搭棚子,麻烦得很。现在直接到大礼堂,水电费都不用掏钱,还免费送上节目,真是省心省力又省钱。” 共享新风文化礼堂正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从2022年起,房县已先后建成文化礼堂23个,文化礼堂成了巩固人情新风的主阵地,让村民既有“里子”,也有“面子”,受到一致好评。 房县还积极培育“简办事、简交往、繁化简”“勤创业、俭持家、戒奢华”等新习俗,打造百场报告会、城乡文明共建等实施载体。全县各单位部门成立劝导队291支,召开“户院会”7万余场次,发动10690名志愿者,推动人情新风家喻户晓、全域覆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人情新风。 房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不懈努力,群众人情负担大幅减轻,人情名目由近20项降至2项,家庭年礼金由2.5万元降至0.5万元,婚葬宴请由30多桌降至10桌左右。 “农业科技的进步,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每一个成果的诞生,都离不开众人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严建兵说。2011年,他到华农工作后,即着手聚集促进玉米种业创新的各类资源。一方面,严建兵通过外来引进和本校培养两种方式,打造了一支由1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组成的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团队;另一方面,他积多年之功建立了玉米种质资源平台,聚集了丰富的玉米基因资源。 “一个基因可以关联农业未来,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在严建兵看来,优良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据悉,“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不仅在玉米基因组学与品质遗传改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还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水稻、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研发,支撑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源安全和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