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3-06 10:48:33
图片来源:@杨妞花
2025年2月28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余华英执行死刑。杨妞花得知消息后,一度喜极而泣,即刻返乡。随着礼炮声响,杨妞花在父母坟前痛哭流涕。被拐26年的创伤,如同一道刻在生命中的裂痕,而司法、政策与社会的合力,正试图为这些裂痕注入愈合的力量。
“你叫余华英,我整整记了26年。”杨妞花无法忘记被余华英虐待的记忆——被踹打的疼痛、被开水烫伤的恐惧,以及失去双亲的绝望。杨妞花的个案,映射出被拐群体的集体创伤,虽然加害者已死,但拐卖造成的精神伤害却并未停止。被拐卖的经历,会对被拐儿童造成长期心理影响,关注受害者群体后续的心理创伤疗愈即是“打拐”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需要持续关注的公共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最高检在打击拐卖专项行动中明确要求“强化对被害妇女儿童的救助保护”,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专用窗口,并通过“一站式”办案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优先心理干预。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要求加害方需承担心理康复治疗费用,为受害者提供长期心理支持的法律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李紫薇在2025年两会前提出议案,提出构建“预防-打击-救济-震慑”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在2025年内完成法律修订草案及配套制度设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DNA数据库扩容、户籍系统升级和基层执法培训等。公安机关2024年打拐专项行动中,已建立包含DNA数据库、社会力量协作、安全课程宣讲的三级干预体系,其中失踪30年以上的被拐者成功寻亲案例印证了长期支持机制的有效性。
“童卫工程”现场 来源:中国网
政府的行动之外,社会力量也在填补情感监护的空白。全国妇联发起的“护苗行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级防护网络,重点针对留守儿童和曾被拐家庭提供心理疏导。贵州毕节试验区引入专业社工机构,通过每周8小时的托管服务,让6.7万务工家庭重获亲子陪伴时间,从根源减少儿童监护缺失的风险。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更通过情感联结修复了被拐事件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同时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开展"童卫工程",2024年对全国23万所中小学的1.6亿学生进行防拐宣讲,重点提升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防拐意识。
杨妞花脚下的归乡路,似乎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现实,唯有将心理疗愈纳入常态化反拐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天下无拐”的目标。“天下无拐”梦想若照进现实,我们需要努力的,不仅是身体的归家,更是心灵的安放。(作者:苏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