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05-08 12:11:05
5月3日,广西阳朔县遇龙河景区的“船公”正在撑船带领游客体验竹筏漂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夏时节,广袤乡野上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如一幅锦绣画卷徐徐铺展。青山绿水间,游人往来,怡然自得。
今年“五一”假期,出行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多。据测算,5天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各地文旅的澎湃脉动,乡村更成为游客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各地乡村以“乡土为魂、体验为核”,打造出主客共享的乡村趣游图景。
寻味乡土:为何钟情乡村游?
阡陌交通,炊烟袅袅,渔舟唱晚,乡村的独特魅力,正源于其不可复制的“土味”与“新意”。
“躺在油菜花海里的帐篷中,耳边是风吹麦浪的沙沙声,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模样。”特地驱车参与浙江杭州市临平区田立方未来农场“百村万帐”活动的王女士分享道。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乡村漫步、田园栖居等慢旅游模式,正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具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称的山东临沂市铜井镇竹泉村,身着传统服饰的村民穿梭于竹巷清泉之间,一曲悠扬的沂蒙小调,让游客沉浸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诗意村居;在黑龙江伊春市九峰山养心谷,瑜伽爱好者迎着晨光舒展身体;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山水之间,游客们体验着“世界长寿之乡”的独特生活方式。“乡村+健康”的生态疗愈旅游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方放松身心的净土。
各地乡村因地制宜,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打造出丰富多彩的田园景观与体验项目。江西上饶市婺源县推出“花田音乐会”“古村夜游”等项目,助田园风光与地方文化艺术完美融合;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的遇龙河畔,竹筏漂流成了热门项目,游客们在碧波荡漾间与山水亲密接触;在四川成都市,十条特色乡村旅游路线串联起观花、徒步、采茶等旅游体验,为游客们打造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缤纷乡村之旅。
“赏羌寨、跳羌舞……简直像走进了千年前的原生态羌族部落。”江西游客林舒凡说。在入选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桃坪镇桃坪村,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花儿纳吉情歌、羌绣等历史悠久的非遗,闪耀着羌族文化的璀璨光芒。
乡土文化正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自创的数百首拉祜族歌曲,成为游客了解老达保村的独特窗口;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以“关中民俗”为文化符号,将凉皮、肉夹馍等小吃打造成文化载体,通过美食讲述历史故事;江苏苏州市东山镇的东山台阁巡游队伍中,孩童扮成戏曲人物衣袂飘飞,“抬在肩膀上的戏台”成为乡土文化的鲜活载体。
沉浸乡韵:走进乡村游什么?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梯田上,当月明星稀朗照山野间,游客们不禁思索:在乡村,除了观览风景名胜、亲近乡土人文,还能做些什么?
穿梭在古街巷道中,寻找线索、推理谜题,化身为剧本之中的一员,在互动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触摸古镇的文化脉搏。浙江台州市三合镇灵溪村打造出沉浸式文旅实景剧本杀《灵溪幻境》,让古村巷道“变身”推理现场,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打卡。
从走马观花到沉浸体验,乡村旅游的多元业态创新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四川崇州市竹艺村将非遗与科技结合,引入全息数字人、AI糖画机等科技元素,打造乡村特色文化IP;贵州铜仁市中南门古城创新演绎模式,佩戴面具的傩戏艺人踏着鼓点起舞,让古老巫傩文化焕活出新;河南中牟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56个空间、700分钟不间断沉浸式演出,让观众在移步换景中沉醉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大家扛好弹药,带着粮食,打鬼子去!”山东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内,激昂的冲锋号角声骤然响起,游客们热血沸腾,奋勇冲锋。《跟着团长打县城》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将红色文化生动展映,更在参与者心中播撒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让红色基因传承赓续。
各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多样化红色旅游体验。节日期间,安徽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开展“革命军毯战友情深”等主题活动,邀请“小民兵”们一起聆听军毯背后的故事;重庆市红岩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以第一人称讲述革命故事,让历史人物“活”了起来;新疆兵团第二师渤海教导旅纪念馆开展“追寻五四足迹重走觉醒之路”红色研学活动,让孩子们重温革命历史,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先辈的爱国精神。
精彩纷呈的群众性文旅活动让乡村成为文艺体旅融合的舞台。“打起手鼓唱起歌”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启动后,近200名新疆民间艺人登台献艺,让游客领略到“歌舞之乡”的神秘魅力;黑龙江“幸福满龙江”庆五一秧歌展演活动,线上线下联动举办100多场次,用热情感染每一位观众;贵州省榕江“村超”、台江“村BA”、凯里“村T”等“村字号”群众性文旅体活动持续火爆,精彩赛事搭配民族歌舞,为游客呈上一场文体交融的盛宴。
除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外,乡村美食同样令人回味无穷。“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圈圈”,一口正宗的贵州酸汤成为游客假日出行的一大动力。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举办的“酸香独山·非遗有味”文化旅游季,日累计接待2.4万人次,特色三酸长桌宴、非遗酸食市集、花灯表演、非遗文创市集和民族歌舞盛宴轮番上演,让游客李中慧赞不绝口:“虾酸、盐酸、臭酸闻起来很臭,味道很独特,越吃越上瘾。”
赋能乡村:旅游给乡村带来了什么?
暮色中,今年60岁的熊女士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的山道上。“我家就在山脚下的村里,现在每天下午2点准时来景区摆摊,上午还能照常卖菜,两份收入都不耽误!”说起“五一”期间的忙碌,她脸上满是笑意。当各地景区迎来假期客流高峰,许多像熊女士这样的村民,正用自己的方式,在乡村旅游的浪潮中收获着“家门口的幸福”。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给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更带动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动能。“德州市乡村好时节·游购乡村”后备箱消费大集上,黑陶、布老虎等德州精品非遗琳琅满目,扒鸡、花馍、卤鹅等德州特色美食应有尽有,让来自京津冀的500余名自驾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节日期间,各地开展的“非遗焕新购物月”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河北赞皇县原村土布非遗工坊吸引着年轻创客返乡创业,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河南淮阳芦苇画非遗工坊成为残疾人实现价值的舞台,指尖上的艺术托起生活希望;青海素隆姑非遗工坊则让当地妇女在家门口,用针线绣出锦绣前程。
游客对原乡文化的追求,让面临失传的非遗技艺、传统习俗重获关注。福建龙岩永定土楼景区,恢复土楼夯筑技艺展示,成立“土楼文化传习所”,培养了60多名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将非遗项目、客家习俗有机嵌入游览线路,让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夯土建筑从静态展品转变为文化叙事的“活载体”。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两日,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8%,其中“00后”年轻游客占比达28%,非遗体验游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暴涨110%,成为文旅市场的热门打卡选项。
非遗集市里,往来游人“赶”出一片欢腾活力;古老戏台上,专业演员“唱”出一腔乡土情怀;长桌乡坝间,特色佳肴“品”出一味烟火家常。当“反向旅游”成为新趋势,这场始于节假日的乡野邂逅,正在奏响乡村与文旅“双向奔赴”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