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网 2025-05-16 10:12:03
第五届“扎西德勒”西藏网络影像节征集活动期间,中国网策划推出《我的光影西藏》系列专访节目,邀请西藏影像领域资深从业者,跟随他们的视角,探寻光影之中的魅力西藏;并请其分享创作心得,为广大摄影爱好者在西藏的摄影创作提供参考。
本期嘉宾高健生,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中国摄影艺术年鉴》主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其西藏主题摄影作品曾获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他在采访中,与我们分享了他多年从事摄影创作、编辑工作中对西藏文化的感悟,以及对西藏今昔巨变的观察。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网记者:高老师好,您说您去西藏的次数不算多,但却有一种西藏情结,能否具体讲讲?
高健生:我确实有西藏情结,这和我的家庭有关系。我的父亲在民族出版社工作,是一个藏文翻译。所以我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少数民族环绕的环境。
尽管我去西藏的次数不多,但每次我都是有所准备的。在之前要看很多相关的书,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从西藏回来后还会继续研究一些没弄明白的东西。这可能就和我从小种下的“西藏情结”有关系。对西藏我有一种亲切感。我长得比较粗糙,去西藏晒黑了,很多人就认为我是藏族。
中国网记者:很多向往西藏的摄影爱好者为西藏文化的独特深深折服。您进行过大量的资料研究,能否分享一下您对西藏文化独特性的理解?
高健生:西藏有独特的地缘条件,它的西、南、北相对而言是隔绝的,所以西藏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但同时又具有东倾性——向中原的一种倾向性。据考古发现,西藏与中原从血缘上、从文化上都有关系。但又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在高寒高原环境中,它育生出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前期基本上是以神话的形式存在,到了公元 8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以后,他派他的大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在梵文的基础上发明了藏文,从此以后西藏才有了文字记录。但是这些文字是掌握在贵族和宗教上层的手里的。
到了近代,西方殖民者、西方探险家陆续进入西藏,他们用当时在西方非常流行的神智学观点来解释西藏。这使得本就神秘的、不完整的西藏历史,又被西方的探险家、殖民者、科考人员蒙上了又一层神秘面纱。
大家之所以有时候向往西藏,甚至有些人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到那里去修灵、去净化身心等等,和这些传说都有关系。但是真正的西藏到底什么样?我们都想了解,那么如何了解呢?西藏毕竟是一个世俗社会,是人的社会,所有的文化都和人相关。
中国网记者:揭开西藏的神秘面纱,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人”的世界。您自己的创作呢?会以表现这个世界为主吗?
高健生:我觉得西藏最吸引我的就是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和宗教影响下的人。西藏的人文和地理是一个合起来的东西,不能抛开地理谈人文,也不能抛开人文谈地理,人文与地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东西,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
因此我这个拍摄风格也是以纪实摄影为主的。我去西藏的时候,尽管也拍了很多风光,但是我更愿意走村串巷,和老百姓接触,去了解他们的生活。
中国网记者:您三次到访西藏之间间隔了多少年?能否聊聊您眼中西藏这些年来的变化?
高健生:我这三次去西藏的跨度应该是八年。八年中,西藏的变化我觉得特别大。我们从一些图片中,从自己的经历中都能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居住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村庄里政府盖了很多新房,每间房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和风马旗同时在飘扬。
生活的变化从藏族老百姓的服饰也能感觉出来。我们前期去的时候,看到一些藏族的服饰比较传统,而且比较旧。现在去西藏的话,如果能碰到一些节庆,老百姓们会穿着很华丽的藏袍,平时呢就和我们一样,穿着 T恤、夹克、牛仔裤,他们也有时尚追求。
还有一个变化是语言上的。早先和牧民交流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基本上不怎么会普通话。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中年人普通话都说得特别好。西藏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和这些年国家的支持,和大量游客来到西藏旅游,是分不开的,和观念的交换、观念的影响都有关系。
【作品分享】
▲《塔尔钦镇·母与子》高健生摄影作品
高健生:这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17日早上8点。几天前,一场大雪降临,我们被困在塔尔钦镇。当时大雪纷飞,我们无事可做,只能上街转转。本来我们计划转山,但因为大雪无法成行,于是拍下了这张照片。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大雪纷飞中,一对母子走在路上。从母亲的装束和她背的麻袋来看,她是一位来自很远的地方的牧民。她后面的小孩手里拿着一根登山杖,还攥着半包剩下的干脆面。他们本来是准备来转山的。在照片的远方,雪山下还有一座白塔。
这张照片的拍摄目的是想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展现西藏老百姓在信仰的支撑下顽强生活的精神。尤其是这对母子的出现,展现了西藏人的人生观。他们这一代经历的各种起伏,都是为了下一代的幸福。
▲《桑耶寺旁炒青稞》高健生摄影作品
高健生:这张照片拍摄于2011年10月3日,在山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子。当时已是傍晚,一些藏族百姓把青稞收上来后,经过晾晒,将青稞炒成成熟的青稞粒,再碾成青稞粉,做成糌粑食用,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这张照片让我觉得信息很丰富。
尤其是照片中的小姑娘,她调皮的神态、被高原晒红的脸蛋,还有那种带有半卷曲的、藏族人特有的头发,以及脖子上戴着的红玛瑙项链和耳朵上的小耳环,整体上展现出一个很具有民族特点的小姑娘。背景中,她的妈妈和其他几位村民在炒青稞,炒青稞灶上的火很旺。在小姑娘身后,一位穿白衣服的妇女正在过筛,因为青稞是在热沙子里炒的,她通过筛的方式将青稞粒和沙子分离。
▲《冈仁波齐-纳木那尼-玛旁雍错-拉昂错》高健生摄影作品
高健生:这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19日上午11点左右。当时我们从拉萨穿越西藏,到达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后,又坐飞机返回拉萨。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再次经过冈仁波齐,这次是从山的北边路过,我从机窗里拍下了这张照片。尽管我做了多年的图片编辑,但之前从未见过冈仁波齐峰的背面,摄影爱好者们通常都是从它的正面拍摄,因为公路是从南面经过的。
这张照片的价值在于四个经典要素都拍齐了:前景是冈仁波齐,后景是大雪山纳木那尼峰,两座雪山中间是两个湖:左边是玛旁雍错——“神湖”,右边是拉昂错——“鬼湖”。据说这两个湖是相通的,但一个是咸水,一个是淡水;一个是黑水,一个是清水,非常神奇。所以这张照片是一个难得的完整视角,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神山”和“神湖”。
【创作建议】
高健生:现在西藏的铁路通了,飞机也通了,公路也很好走,去西藏的人特别多。我觉得大家可能还是想去看一看它的“神秘”。但如果你想让你的作品和观众形成共识,那就必须让西藏“不神秘”。我们和藏族同胞的人性是相通的,作为中国人,我们的中国文化是相通的,不管是汉族文化还是藏族文化,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我们的心能够沟通。
在拍摄过程中,我建议不要用猎奇的眼光,不要“居高临下”,但也不要“仰视”。例如,有些人见到神职人员时会“仰视”,其实也不必,宗教是人类构建的理想,理想在前方,而不是在上方。应该“平视”,平等地去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来了解他们,同时也了解自己。
另外,当代摄影技术在技术的加持下,例如通过自动对焦、自动曝光,拍摄一张没有任何技术毛病的图片变得轻而易举。如何通过一张照片拍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才是关键。因此,每个摄影爱好者都需要熟练运用“摄影语言”。
什么是摄影语言呢?比如光圈、快门速度、焦距,这些都是摄影的基本要素。光圈的大小决定了景深的深浅,快门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时间是否流动,焦距的长短决定了画面的取舍。这些语言就像是文字,我们需要学会遣词造句、能够准确地利用这些语言来表达你所看到的东西,并且传达给观众,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和你一样的感受。
《我的光影西藏》第五届西藏网络影像节系列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