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7-18 11:11:04
随着海域开发利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海域空间资源的稀缺性和项目交叉用海矛盾愈发凸显,同一片海域,养殖企业与光伏项目两种用海需求,常规管理手段难以协调两者用海冲突。
这样的冲突,近年来发生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23年初,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经国务院批准落地垦利海域,规划装机1000MW(兆瓦),年发电量可满足267万城镇居民需求。然而,这片1222公顷的海域,却在2022年就已为垦利青骏海洋科技等4家企业颁发了海域使用权证,用于传统渔业养殖。一片海域,存在双重用海需求,如何破解使用重叠的困局?
转机源自自然资源部2023年一纸新规——《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工程安全及防灾减灾等前提下,鼓励对跨海桥梁、养殖、温(冷)排水、海底电缆管道、海底隧道等用海进行立体分层设权”。
“海域本就是立体空间,为什么一定要‘抢地盘’?水面、水体、海床、底土,不能分层利用吗?”垦利区不动产登记大厅负责人单晶华说。后经技术攻关绘制“三维海籍”图,又引入“三维不动产”系统,垦利为分权提供了技术支撑。6月28日,垦利区政府依法将青骏等4家企业原海域使用空间调整为海床层,并为企业办理了海域分层立体使用权的不动产权证书;7月3日,自然资源部向国华新能源颁发水面及底土层的产权证书——同一片海,两类产业终于在立体空间握手言和。
通过海域分层确权,垦利实现了同一海域不同用途海域使用权的设立,促进了渔业养殖与海上光伏产业的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协同。一方面,渔业养殖在海床空间层继续发展,保障了渔业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海上光伏项目在水面、底土空间层的建设,带动了光伏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光伏板遮了部分强光,反而适合海参生长。”养殖企业经理尚庆芬笑言,“板上发电,板下贝类,这‘渔光互补’是双赢。”
作者:盖肖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