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澎湃新闻 2025-07-18 12:11:05
【编者按】
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熙熙攘攘的古镇曾是几代人的集体旅行记忆。
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旅行观念和旅行方式急剧转变,越来越多的古镇都身处“十字路口”,是继续忍受门可罗雀还是破釜沉舟升级改造,古镇转型势在必行。
更有甚者,不少古镇更被指为“假古镇”、“人造古镇”,千篇一律、批量复制,只有“躯壳”、没有“灵魂”。这类古镇面临的运营压力会更大,甚至入不敷出。这类“人造古镇”如何避免关门的命运?为此,在2025年暑期旅游高峰时节,澎湃新闻时政湃工作室特别推出专题——十字路口的古镇,系统探讨“古镇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
当然,也有一些运营规范、转型成功的古镇,成为其他古镇争相效仿的范本。它们转型成功的秘诀何在?也是我们这组专题探究的重点所在。
今天与大家见面的是成都周边的古镇样本调查。这篇调查通过对“重资产”投入的仿古小镇——龙潭水乡,以及用文化赋能等“轻资产”投入引流的千年古镇——元通古镇两个案例的细致分析,探讨古镇在不同时期的两条发展路径,以供读者思考。
设计:周寰
夏日的热浪蒸腾着成都平原,伴随暑假来临,成都周边的古镇也迎来汹涌的客流。
“这里完全实现了我吃得好,睡得好的目标。”李琪对澎湃新闻记者称,他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今年暑期计划了一场为期10天的川西旅行,成都是他的“第一站”。
此次成都之行,他先根据攻略游玩了成都周边几个古镇,总体感觉很舒适惬意,不少古镇既拥有现代的居住条件,也保留了部分原生态生活。
成都是一座被古镇环抱的城市,四周拥有许多极具代表性的川西古镇,黄龙溪、安仁、洛带古、平乐、街子、元通、新场、怀远、五凤溪、西来、悦来和唐昌古镇,它们各具特色,从传统民俗、庄园、民居和美食,到博物馆、艺术展览和康养度假,可谓应有尽有。
在李琪此前的旅游经历中,他对古镇旅游的总体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原因是“高度相似”。
“无论是仿古建筑,还是商业生态都大同小异。”李琪称,中国古镇似乎有个“统一”范式: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古镇两旁的商铺卖丝绸、钥匙扣和卖手工首饰,乃至“特色小吃”都变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肠、米糕、鱿鱼和奶茶成为标配,毫无当地特色。
“全国各地古镇的‘查重率’,我认为会高达 90%以上。”李琪称。
如何根据自身的自然禀赋、民俗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找准市场定位,打造具有辨识度、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文旅场景,已经成为当前古镇运营者的头号难题。
龙潭水乡,曾经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韩雨亭 摄
失落的“水乡”
在成都古镇场景中,龙潭水乡风景区(以下简称:龙潭水乡)是一个由地产企业主导、斥巨资打造的仿古小镇,它位于成都成华区航天路,地处龙潭总部经济城核心区域。
根据公开资料,龙潭水乡于2013年4月26日正式开街营业,占地面积220亩,总投资约20亿元,历经4年时间打造,规模相当于周庄古镇,此前它被誉为成都的“清明上河图”,成为继锦里、宽窄巷子、东郊记忆后,成都又一张文化旅游名片。
刚开业时,很热闹,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可惜好景不长,如今酒店、婚庆基地、饭店和商铺不少已关门,游客稀少,略显失落。
“我希望它能好起来。”成都市民赵宇对澎湃新闻记者称,他家位于龙潭水乡附近,经常望着曾游客如织的风景区,内心很不是滋味。
龙潭水乡为何发展不理想呢?至今仍有很多人在撰文分析。
龙潭水乡项目具有典型“重资产”投资特征,放眼望去,项目投资方在园林建造上花了很大力气,它以苏州园林式建筑为主体风格,结合川西民居,既体现了南派建筑的秀美与精致,亦展现了北派建筑的恢宏与大气 。以主要景点龙潭阁为例,它是高31.8米、宽21米的5层塔式建筑,由全铜装裱而成,看起来很有标志性建筑的气势,包括景区内耗巨资建造的仿古建筑,古木和珍稀树种和专门定制的乌篷船,至今看起来都特别考究,仿佛让人置身江南水乡。
据此前媒体报道,龙潭水乡曾风靡一时,2013年刚开业时,曾在前3天时间里就接待了13万名游客,创造过惊人的客流量,但随即游客数量不断下滑。
“我也很奇怪,建得这么好,为何就是没人来呢?”赵宇称。
“本质还是景区特色不鲜明。”成都旅游业者马伟分析称,在他看来,龙潭水乡的定位相对模糊,起初项目开发时定位是工业园区配套,其项目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但开业后又变成了旅游项目,如此定位的变化势必带来矛盾。若单纯作为古镇的文旅场景,龙潭水乡又略显特色不鲜明,尽管斥巨资杂糅了清明上河图、金陵十二钗和江南水乡等多种场景,但仍难以持续吸引游客,且缺乏持续有效的宣传推广与创新管理,包括未能精准定位目标消费群体,造成游客数量断崖式下跌。
曾经人潮汹涌的龙潭水乡。
在此期间,龙潭水乡运营方也一直想方设法“引流”,但均效果不彰。
由于游客数量锐减,高昂的租金,许多商家无力支付房租,只能大量撤走,而作为此项目的投资方日子也举步维艰,因长期经营不善,作为开发商的龙潭裕都总部基地多个地块被司法拍卖,令人唏嘘不已。
澎湃新闻记者此前曾到访龙潭水乡,发现恢宏的大门已紧闭,只能从旁边小路进入景区,因长期未能有效维护,游船服务早已关闭,已多年未曾使用,曾经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湖面已杂草丛生,由于绝大多数商铺早已撤离,留下锈迹斑斑的门窗,略显荒芜。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景区南广场却零星聚集了几个商家,有家茶馆生意还挺不错,不少人到这里喝茶、打麻将,还有家咖啡馆在安静营业中,还有餐厅人气很旺,据称自龙潭水乡开业之日起,此店就已经在营业,经过数年时间,它已培养出自己稳定的客群,成为这里的“流量担当”。
别看龙潭水乡冷清至今,国风婚纱取景地却神奇地跻身社交媒体榜单,吸引不少年轻人专程到此拍摄。
在龙潭水乡附近居民看来,由于位置相对偏远,故此交通不便是龙潭水乡明显的短板。
2024年12月19日,成都地铁8号线二期正式开通,但依然未能改变龙潭水乡的交通困境,它距离最近地铁站直线距离仍在2公里开外,从龙潭立交地铁站换乘K16线前往龙潭水乡,需要再换乘K16线公交车,势必影响游客前往的积极性。
如今当地居民把希望放在了地铁17号线二期的开通上,而位于龙潭工业园的威灵站B口,刚好设置在龙潭水乡大门口。届时,从威灵站出发,将会成功与成都许多商圈实现有效互动。
成都地铁还特地为龙潭水乡量身定制了一个出入口——仿古的坡屋顶,特别留给过往游客和乘客摆拍,借此加大宣传力度。
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和运营方一直都在积极解决龙潭水乡遗留问题。
“地铁通了也许会好点儿。”赵宇称。
据封面新闻2023年5月19日报道,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总部聚集区,龙潭新城将致力于打造成规模最大、环境最优、配套最全、功能最齐的“中国西部总部第一城”,并称龙潭新城将进入下一个“成都高质生活场”。
公开资料显示,龙潭新城是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为主导的都市工业区,龙潭水乡作为龙潭新城的生活服务配套,如此战略部署势必有利于其将来的“解套”。
“我相信起码会部分改变当前的情况。”马伟称。
元通古镇仍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形态和烟火气。
“重资产的古镇投资时代过去了”
相比于龙潭水乡,元通古镇的突围之路已经颇有起色了。
“我感觉一个重资产的古镇投资时代过去了。”崇州市元通镇一位党政干部对澎湃新闻记者称。
元通镇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下辖的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被誉为“水乡小成都”,以土陶业和古镇风貌闻名。
目前,崇州当地政府正在努力发展当地的文旅事业,元通古镇就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资产。
元通古镇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镇上的民居临水错落,色彩斑斓。早年,这里水陆交通极为发达,舟楫如梭,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客商于此建馆兴业。至清代,元通古镇已声名远播。
时光流转,此后随着交通方式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元通古镇也曾一度沉寂。
很长时间,元通古镇也一直受困于地理位置,距离它不远处的街子古镇,已在成都的古镇当中声名显赫,很早就吃上了旅游饭。
街子古镇距离青城山、都江堰更近,故此当青城山、都江堰旅游业兴起后,站在崇州市政府层面的战略考量,肯定首推街子古镇。
彼时,比街子古镇历史更悠久的元通古镇则略显尴尬,它凸显出几大短板:首先古镇距离崇州中心城区太近,仅有15公里左右,由此元通古镇变成了途经地,而非旅游目的地,难以留住游客。
“留不住人,没有地方玩,开车过来到古镇玩一下,玩到下午,一般就回家了。”元通古镇民宿业主陈哲学对澎湃新闻记者称。当地另一位旅游业者也表示,此前不少游客到这里观赏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从不停留,最多吃一个中午饭就离开了。
不仅如此,元通古镇当地常住居民并不多,在没有合并乡镇前,全镇户籍人口2万多人,此后经过2019年12月底和公议乡合并,使得常住人口才增加至3万余人,但仍然不多,人口少,意味着当地消费体量和能力有限,难以支撑古镇的商业生态,更难以承载古镇的运营基础。
从4A级景区打造至今,元通古镇始终无法摆脱“半日游”和客流量不足的尴尬处境,只有等待周末和节假日才有游客到来。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探访元通古镇,民宿业主杨哲学谈到了古镇的变化。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编辑 马潇(03:05)
如此低流量势必影响了当地的商业生态,所谓的业态以服务于本地人的小生意为主,即便是外来投资者,也只能在古镇经营同质化的“义乌小商品”,这也成为当地政府心中最大的“痛点”。
其间,元通当地也想了许多办法“突围”,包括曾经计划跟成都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合作,把元通镇约23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总体开发和打造,形成由古镇文化旅游区、元通新区构成的封闭管理核心区和以美丽乡村度假、田园颐养休闲为主的辐射带动区,推动当地旅游发展及康养集聚区。
这个命名为“熊猫古镇 理想新城”的项目,计划共投资约500亿元,其中产业投资约268亿元。
作为中国古镇旅游开发者——中景集团董事长、乌镇旅游总裁陈向宏先生也曾参与此项目,他在开工仪式上表示:将按照建设“第三代古镇”的目标,在指导思想上突出“场景多样性、可逆性和独特性”,努力打造一个融成都历史文化传统,汇成都传统与现代生活趣味,成为展现成都新一轮城市发展生态共生理念的“升级版城市名片”。
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上述项目各种原因未能落实。
成都一位旅游投资者对澎湃新闻记者称,这背后最关键问题是古镇投资体量太大了,投资回报难以预期,包括旅游消费市场更新迭代变化太快了,让传统的重资产投资模式已不再奏效。
“今天人们喜欢这样的旅游方式,明天可能就喜欢别的旅游模式了,这意味着文旅投资本质上倾向于重创意、轻投资。”上述旅游投资者称。
伴随游客的到来,元通古镇开始有了年轻的元素。
文化IP赋能文旅升级
在“你争我抢”的文旅竞争格局之下,如何才能破局呢?
近年来,当地政府决定通过举办民俗活动、喜剧周等文化活动的方式,为这座千年古镇重新注入活力,目前已初步取得成效。
“我认为,如何充分利用好物质性、制度性和习俗性文化遗产,让它们发挥不同的能量,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赋能方式。”上述党政干部称。
当前,传统节日已成为中国文旅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不仅全国性的春节、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火了起来,而且很多地方性的民俗活动也有不俗的表现。
元通古镇最盛大的民俗活动——元通清明春台会,至今已延续了近400年,它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主要由赛神、游乐、备耕三大部分构成,代表着典型的川西农耕文化。
“在很多元通人印象中,清明春台会比春节还要热闹。”崇州文史专家、元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从云称。
作为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元通春台会被誉为“川西坝子第一会”,它与青羊宫花会、乐山炎帝会并称“西蜀三大会”。
据《成都乡镇简志》记载,元通春台会从清明前一天算起,一般会期为7天,最长一次甚至达20天,演戏,百货、种子、农具、杂耍……应有尽有,吸引了无数经销商和游客的到来。
“元通清明春台会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还不断创新,成为集农耕文化、商贸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盛宴。”卢从云称。
他认为,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但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吸引年轻人。
今年4月,在元通清明春台会期间,元通古镇管理者和开心麻花合作了喜剧生活周,获得了很好的传播和引流效果。
这次喜剧生活周以“元戏满满,通通开心”为主题,结合了喜剧展演、即兴表演、肢体剧、街艺表演、巡游、装置艺术和创意市集,实现游、逛、玩、赏、食一站式体验,为游客在千年古镇中创造了全新的文旅场景。
无论是剧目安排,还是表现形式和宣传推广,开心麻花的传播目标都很明确——“吸引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
元通古镇用传统民俗活动撬动人气。受访者 供图
这也符合元通当地党委、政府的期待。
在活动开幕式上,崇州市元通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韧发言称:“我们期待通过开心麻花的年轻化表达,让传统节会焕发时代魅力。”
为把粉丝和观众吸引到元通古镇,开心麻花将经过市场验证,深受观众喜欢的剧目和表演带到古镇,并充分利用元通古镇上的传统院落,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界限,构建沉浸式的全新玩法,颠覆了传统观众的戏剧体验。
不仅是沉浸式的剧目设计,开心麻花还把观众参与度进一步拓宽,让古镇的天井庭院、石桥巷陌变成舞台,让喜剧表演无处不在。
最让元通当地党政干部耳目一新的是,开心麻花团队的传播方法。
“无论是思路、工作布局还是宣传推广已是成熟的体系。”崇州市元通镇党委副书记韩梁称,仅以沈腾、马丽和艾伦三位知名演员拍摄的宣传推广片为例,在网上一经推出,效果立竿见影。
“元通古镇的知名度一下子就到位了。”韩梁称。
尽管此前元通清明春台会在川西地区很有影响力,但始终未能实现“破圈”,今年跟开心麻花合作以后,让活动的影响力一下子打开了,不仅吸引全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还带来了近20万人流量,实现了成倍的增长。
“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韩梁称。
优质IP和知名团队的入驻,极大提高了古镇的传播力度,更让当地的党政干部对“用文化IP赋能文旅升级”产生了新的思考。
“如果用很强的IP,完全能打破和克服交通和区位的短板。”韩梁称,此举让古镇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创新的发生场。
设计:周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