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08-14 14:50:53
随着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临近,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藻天线生态廊道,一场农文旅综合提升行动紧锣密鼓推进。经过杆线整治,“蜘蛛网”消失,天际线重归,再加上稻田里作画,更让人眼前一亮。不光颜值逆袭,“内核”也有显著提升: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 路相通 、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面貌焕然一新,静候八方宾朋。
置身杭州的高标准农田,总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这与近些年该市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密切相关。据了解,作为“千万工程”的源起地,杭州既把高标准农田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压舱石,同时以种粮致富为导向“接二连三”,配套农事服务中心,布局农文旅融合,既打造高产田,又扮靓风景田,田村融合共筑乡村大景区,也让好景致中“长”出了好经济,走出了共富路。
种田不再光靠经验
在许多上了年纪的人眼中,土里刨食不容易,尤其是种粮食。炎炎夏日,“双抢时节”俨然与时间赛跑,累得让人仿佛褪去一层皮。对于“90后”新农人余岳峰而言,种田这件事虽比不得办公室里吹空调舒适,可也完全没有老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般艰辛,因为他有一众“好帮手”。
瞧!嗖一下,无人机腾空飞起,撒药哪还需要背着塑料桶。晒稻谷也早已不用抢地盘、看日头,进入烘干中心后,几天工夫全部了却。总之,从育秧到播种,从耕地到灌溉,再到打药、施肥、收割等全过程,皆由机械化代劳。余岳峰直言,这些良机之所以能大展身手,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
余岳峰的基地位于临安区太阳镇上庄村。近几年,通过基础设施提标改造、土壤培肥地力提升、农机农艺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示范发展,镇里聚力打造5000亩地力肥沃、设施齐全、科技先进、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高标准农田共富实践区,继而向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焕新进阶。
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潘朝辉告诉记者,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除了传统基础设施以外,还注重叠加良种、良机、良法,使得农田在质量、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上全方位提升,尤其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物联网等新技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田建设管理,从而发挥出最大乘数效应。
在上庄村“稻香驿站”大厅里,只见一块数字大屏上,水稻生长情况和病虫害趋势一览无余。“主要包含了苗情监测、虫情监测、土壤监测、气象监测等模块,目的就是让农业从经验化转变为数字化,让农事操作更加精准,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余岳峰说,这些年,他尝试接入追溯体系,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掌握稻米生产全过程,让优质优价看得见。
这样的案例在杭州有不少。农情在线监测,病虫害在线预警,气象数据在线获取,如此一来,农田管控精准化、水稻种植智能化、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化,一切了然于胸。在位于富阳区鹿山街道南山村和汤家埠村的高标准农田区块,更加细致入微,光灌溉就大有乾坤,水质怎样、水文几何,何时排水、何时灌水,都有“智慧管家”实时掌控。
正是得益于有高标准农田托底与赋能,杭州粮油生产捷报频传:小麦单产提高了4.96%,早稻高产示范单产突破800公斤大关、油菜高产示范入选全国典型……自去年,杭州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面积、产量增量增速均居全省首位之后,再次交出了亮眼的“期中答卷”。
既卖粮食,更卖过程
前不久,中央农办公布2025年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典型案例,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的做法赫然入列。8年前,这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还只有区区28.5万元,去年,这一收入扶摇直上达到60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6.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永安靠的就是不同寻常,走出新“稻”路。
永安村虽坐拥5200多亩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比重却高达97%。立足“稻文章”,如何做出高附加值?该村成立强村公司,引进职业经理人,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联动周边村共同打造“禹上稻乡”,统一规划、建设、运营、销售等。如今,在永安村的核心区块,基本农田每亩净收益达5800元。
怎么做到?永安村的“乡村CEO”刘松揭秘:通过开发“数字稻田认养”小程序,面向游客和市民推出不同类型套餐。仅此一项创新,700多亩的认养稻田,年收入就超过500万元。另外,整个“禹上稻乡”月月有主题活动,周周有体验项目,去年接待游客达21.5万人次,直接带动农文旅综合收入1075万元。
在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光算稻田的一产收入,产出肯定有限,但如果搭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稻子变品牌大米,延伸做成米酒、米糕等,身价自然就能陡增,再算上农文旅综合收入,就能做出大文章。如此一来,粮食能卖钱,种粮的过程价值更高。
同样在萧山区临浦镇的横一村,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连同周边的横二村、浦南村,形成了2100多亩连片绿色农田。建设过程中,当地运营前置,布局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点,比如把养鸭棚改造成咖啡馆,在水渠上架设小火车,把机耕路变成跑步道,让农田产生多重价值,实现从卖大米到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的价值蝶变。
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的转变也很典型。通过大田智慧设施配备实现农户手机“云管田”,通过艺术院校的创意点化,田间“长”出各具特色的大地艺术,继而又引来咖啡、营地、餐饮等业态。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方云相告,从“种粮食”到“种风景”的转变,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也推动了流转价直接比上一期净增70%。
田村共绘好风景
在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农田建设处负责人看来,永安村、横一村、梅蓉村等做法,其实代表着田村之间的一种新关系,也蕴含着抓杭州农田建设的一种新理念,那就是依托农田资源,推动粮食生产、现代科技、生态环境、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相联动,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让好业态变身好产品、产生高价值,继而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
盛夏时节,在建德市大同镇,田园与啤酒再次形成美妙的化学反应,汇聚稻香小镇联合体内民宿、酒店、文创、餐饮等多元业态,通过特色活动与场景营造,不仅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体验,更以节为媒,激活消费活力,成为党建引领下乡村运营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大同镇立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形成了万亩农田格局,并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立创客空间。作为农业大镇,大同过去长期受土地碎片化制约,正是得益于农田整治,产业平台实现激活,也让返乡入乡青年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2023年,建德创新推出“乡村梦想家——我在建德有个村”载体,引导各乡镇排摸形成闲置资源清单,面向全国招募适合运营人才。为此,大同镇专门构建了“和美乡村创新创业产业园+乡村梦想家基地+大学生创业园+N个梦想家点位”的梯度人才空间,如今已承载了161多个“农创客”团队的创业梦想,还利用农田整治调整出来的“金角银边”拼出新发展空间,引进各类新业态。
连的是田,更是资源。两年前,大同镇成为全国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中唯一的浙江乡镇。镇党委书记周向阳信心满怀,要继续放大集聚效应,把党委政府的组织优势、财政资金的撬动优势、主体的经营优势、青年的创新优势和农户的种植养殖优势结合起来,为万千山区乡镇蹚出一条和美共富新路。
目前,杭州已创建26个高标准农田共富实践区,实施面积达5万亩,计划投资5.11亿元,其中市级补助2.3亿元。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核心,杭州将更突出运营前置、建管一体,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地力提升、农田宜机化改造、田园生态涵养、农作制度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探索建设一批“土壤肥沃、设施齐全、科学智能、绿色生态”的高标准农田共富样板,实现粮食生产绿色高效、农田村庄相得益彰、农业农村增收共富,为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夯实基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