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5-08-29 10:24:44
不久前,浙江大学档案馆收到了一份来自12000公里外的珍贵史料——2021级硕士研究生周正渊捐赠了一本出版于1939年1月的《亚细亚(Asia)杂志》。
杂志上,浙大外籍教师梅谷(Franz Michael)撰写的《一所前进中的大学(A University on the March)》,跟踪记录了战火中,浙大不畏艰险、心系家国的西迁之路。
发现这份史料的线索时,周正渊正准备写一篇浙大校舍遭遇日机轰炸的小文。循着线索,他找到了远在美国的刊物收藏者,并立刻自掏腰包买下这本珍贵的杂志。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文化火种,同年11月,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足迹涉及浙、赣、湘、桂、粤、黔、闽等七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在当地办学7年。
梅谷是一名德国汉学家,1934年来到浙大任职,于1938年前往美国。在他看来,浙大的西迁是一场双向的“行军”——一面后撤以避日军进攻,一面前行以迈向新的民族理想。
战火纷飞中,手无寸铁的大学,顽强地抗争、艰难地成长。
颠沛流离中,竺可桢痛失结发18载的妻子与幼子,痛别校友、中国近代军事学的开创者蒋百里,而浙大运送的140箱文澜阁《四库全书》,物理系的玻璃仪器、米尺,安然无恙。
课堂设在山洞里,实验室建在寺庙祠堂中……一路上,师生们一边躲避空袭一边坚持教学。在浙大任教的丰子恺在日记中记录,有时一天就遇到空袭三次,找空旷地躲避,连饭都吃不上。
“狼烟哭泣,家园飘雪”,大学仍是书声琅琅、弦歌不辍。抗战以来,浙大由杭州至建德、吉安、泰和、宜山、遵义,每学期实际上课周数在18周左右,如果加上缴费注册选课等时日要近20周。这意味着,浙大即便在迁徙过程中,也都不曾停课。
简陋的条件下,学者们仍做着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工作:数学家苏步青一边种菜,一边在油灯下完成数学著作,并与同在数学系的陈建功教授创立了享誉世界数学界的陈苏学派;物理学家王淦昌一边放羊,一边发表了探测中微子办法的论文,美国科学家据此开展实验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遗传学家谈家桢,在破旧不堪的祠堂里,开展研究,发现了嵌镶显性现象,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大学西迁,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一批教育家和学者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积蓄了力量。
西迁之时,浙大只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16个系,1946年返回杭州时,浙大已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7个学院26个系。
硝烟弥漫中,课本从未蒙尘,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没有被击垮,而是愈战愈勇。
1938年6月26日,浙大举行西迁中第一次毕业典礼。竺可桢发表讲话,希望同学们“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不惮地方的遥远和困苦,凡是吾人分内所应该做的事就得去做”,同学们则集体吟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久后,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邀请马一浮撰写《大不自多》校歌。自此,“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歌声穿越时空。
这种在苦难中培育的公忠坚毅,在危难中淬炼的担当精神,成为一个民族走向新生的动力。
80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散去,西迁路上播撒的教育火种从未熄灭。
一批批浙大学生选择假期重走西迁路,奔赴遵义、湄潭。“重走西迁路,让我对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应做什么样的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周正渊说。
走进今天的校园,实验室的灯光与当年西迁路上的油灯隔空辉映,课堂上的思辨与战时山洞里的研学一脉相承。
从科研工作者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日夜攻关,到青年教师扎根西部的执着坚守,再到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庄重誓言,都是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注脚与精神传承。(朱涵)
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八路军发明的辣椒面炮弹
原来七夕最初与爱情无关?古人表达爱意,不送玫瑰送花椒?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丨听相声、品民俗 外国游客“买买买”不停 体验津津有味“国际范儿”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丨一粒种与一堂课 书写上合国家农业合作的“中国路径”
新华走笔丨80年后,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
新华走笔丨老杂志上的浙大西迁往事
历史的回响丨穿透黑暗的光束
新华社快讯:第二场开始!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记者招待会,聚焦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人多次在我军事敏感区飞无人机 国家安全部通报
公安机关公布涉警情、公共政策等领域网络谣言8起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