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 2025-08-30 17:02:02
这是位于中缅边境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片马镇的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83年前,在它的上空曾穿梭着一条被誉为“二战生命线”的空中运输通道——驼峰航线。这条航线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封锁,保障了抗战物资的供应,对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然而,极其险恶的飞行条件,让超过600架飞机和1000多名飞行员永远地沉睡在了这片深山峡谷之中。
时间定格在1943年3月11日。中国航空公司C-53号机,由机长吉米·福克斯、副驾驶谭宣、报务员王国梁驾驶,与另外3架飞机组成编队,从昆明飞往印度汀江。当飞越云南与缅甸边境的高黎贡山片马丫口时,突如其来的下沉气流将第三架飞机拽向深渊。
C-53号机坠落后,驼峰飞行员曾试图搜寻三位机组人员。但因地面区域当时被日军占领,彻底阻断了地面救援的可能。但福克斯的战友汉克斯始终没有放弃营救。1944年10月,该区域被盟军收复后,他立刻组织营救队寻找。9昼夜、300英里,他们在离坠机点仅1英里处被断粮与疟疾击倒。年仅24岁的美国飞行员吉米·福克斯,副驾驶谭宣、报务员王国梁与他们驾驶的C-53号运输机,一同消失在了高黎贡山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之中。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悄然滑过。直到1996年,缅甸猎人在中缅边境高黎贡山片马丫口无意间发现了尘封53年的秘密,C-53号机终于重见天日。同年12月,缅甸将坠机移交中方,怒江州迅速成立工作组赶赴现场勘察。
为了永久保存这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让后人铭记驼峰航线的壮烈与贡献,中国决定对C-53号机残骸进行抢救性保护。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周密筹备,1998年5月,一支由80多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再次向坠机点进发。
1998年5月27日,最后一件飞机残骸搬离坠机现场。这天,在细雨中,在坠机地竖立起一座“中航C-53号坠机遗址纪念标”。纪念标呈立体三角形,立于高山地面50厘米,边长为80厘米的长方体基座上。纪念标高53厘米,代表C-53号飞机长卧高黎贡山山顶53年;底宽46厘米,代表当时怒江州46万各族人民对英烈的敬仰与缅怀。
从海拔3235米的冰冷坠毁点,到纪念馆温暖灯光下的荣耀展台,C-53号机的“归家”之路,整整走了62年。这架折翼的“铁鸟”和它背后的“驼峰”英烈,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航迹,向世界庄严宣告:比山峰更高的,是闪耀的人性光辉;比无情的时光长河更坚韧的,是人类对和平的永恒追求与守护。他们的牺牲,永远铭刻在这片曾被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也永远回荡在追求和平的人类心中。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编导:武莹景
作者:孙敏 高建山 丰艺清 强伟 褚建伟 刘彪 钱磊
配音:王帅龙
包装:夏勇
素材支持:怒江州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