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25 17:11:01
金秋十月,甘肃省宁县各地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采摘工人穿梭其间,分拣车间机械轰鸣,一派丰收景象。这背后,是天津市河东区以3574万元协作资金精准滴灌,通过“种苗繁育、防灾体系、智能分选、全链营销”四链融合,推动当地矮砧苹果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全产业链升级的生动实践。
走进宁县金农公司焦村苹果种植基地,连片的矮砧密植果园整齐划一,颗颗鲜果色泽红艳。“这种模式节省土地、便于机械化作业,现在采摘的是富士苹果,共400多亩,计划半个月左右完成采摘。”宁县金农公司焦村苹果种植片区负责人胡春会介绍,目前正是富士苹果采摘季,每天有百余名工人忙碌,日采收量超20吨。
“以前最怕冰雹,现在有了防雹网,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果农尚宝成指着果园上方的银色网格说道。河东区创新“高空防雹+防霜设备+期货保险”立体防灾体系,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防雹网5000亩,配套智能防霜机114台,并引入“保险+期货”模式,为农户兜底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宁县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张永平介绍,今年遭遇花期霜冻,防霜设备及时启动,挽回经济损失2500万元。如今,苹果产业年产值达47亿元,带动2.6万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在宁县苹果智能分选中心,一条分选线正高速运转,红外线扫描可精准检测糖度、瑕疵,实现分级定价。“过去统货卖每斤2.8元,现在优质果每斤能卖到4.5元!”分拣员袁超斌说。河东区援建的2条智能分选线的使用,使得苹果附加值提升15%。
在焦村镇玉村,60岁的村民王小玲正麻利地采摘苹果。“一天赚90元,二十天能挣近20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像她这样的季节性务工者,全县每年超万人次。河东区还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当地发展冷链仓储20万吨,不断探索延伸产业链条。
“从‘输血’到‘造血’,关键在于培育可持续的产业链。”河东区发改委副主任刘博表示。目前,宁县苹果种植规模扩至25万亩,年产量60万吨,为东西部协作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振兴路径。东西部协作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是精准对接需求,用创新思维激活内生动力。宁县苹果产业的蜕变,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