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光明网 2025-11-11 16:08:03
编者按:“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量子计算“算尽万物”到6G“天地互联”,规划勾勒的未来产业正从构想走向现实。光明网推出“畅想十五五”系列短片(未来产业篇),科普技术、展望应用,让“科技自立自强”的蓝图更可感、可知、可盼。
南京江宁区,无人机携药品飞行8公里精准送达;太湖之上,单基站支撑无人机33公里渔业巡检;云南怒江,“一塔一城”技术破解山区通信难题——这些场景,正是“十五五”规划建议重点部署的6G技术的缩影。作为我国明确培育的未来产业,6G已从技术探索迈入试验攻坚期,预计2030年商用,将构建万亿元级市场,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6G到底是啥?不止快,更智能
不少人将6G简单理解为速度更快的5G,实则二者存在本质差异。如果说5G是“单一通信工具”,解决“万物互联”的基础连接问题;那么6G则是“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覆盖的移动信息网络”,要实现从“互联”到“智联”的跨越,成为支撑社会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底座”。
6G能做啥?有哪些应用场景?
6G技术已在多领域落地试验:在低空经济,南京无人机药品配送、北京延庆通感一体试验网,为“空中打车”铺路;在生态保护,太湖渔业巡检靠6G单站覆盖,解决湖面基站难架设问题,效率提升数倍;在智慧城市,江宁智能环卫车让2.1万平方米区域清扫更精准,今年还将扩建成示范项目。
这些场景背后,是6G“空天地一体”的优势——云南怒江通过高点基站,实现森林防火无人机巡检,破解山区通信成本高、信号差的难题,印证了它在偏远地区的实用价值。
6G何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6G列为未来产业,而“十五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其地位,背后是两大现实需求的驱动。
一方面要补5G的“短板”。5G虽实现1Gbps速率突破,但在产业应用中像个“单一信号搬运工”。工厂搞智能化改造,得额外叠加计算、AI、安全设备,像搭“烟囱”一样拼凑。6G的“通感算智安”一体化能力,刚好能打通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全链条,解决这种碎片化困境。
另一方面要接AI的“刚需”。AI爆发催生了数字孪生、具身智能等新需求:远程手术需机械臂零延迟响应,低空经济要无人机精准避障,这些都得靠6G的融合能力兜底。可以说,没有6G的“数字底座”,很多智能场景只能停留在概念阶段。
从1G空白到5G并跑,我们用了数十年;如今6G赛道上,我国已有技术、产业、标准三重优势。随着“十五五”推进,6G将让偏远地区通信无死角、智能制造更高效,把“万物智联”的未来照进现实。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普中国
策划文案
宋雅娟
制作
肖春芳
监制
战 钊
[ 责编:田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