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11 17:11:06
东北黑土地区承担着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供给,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压器”。但长期高强度耕作,使部分耕层“变薄”“变瘦”“变硬”,成为制约区域粮食产能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针对黑土地退化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揭示退化的驱动因子、演变过程和作用机制,建立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编制中小比例尺黑土耕地变化清单,明确近40年来东北黑土区耕地空间格局与质量变化趋势,为分区分类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面向不同生态类型区,科研团队研发形成了东北地区旱地春玉米沃土稳产减排增效、半干旱风沙区生物耕作防蚀增碳培肥、瘠薄黑土心土改良培肥地力提升等多项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集成形成“梨树模式”升级版、“辽河模式”等区域性保护利用模式。这些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2g/kg,耕地质量提升0.3个等级,作物平均增产约10%。
一系列成果为《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标志着我国黑土地保护利用从“系统化阻控”迈向“整体性提升”,让这片孕育中国粮仓的沃土焕发新生机。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