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20 05:32:07
■李贤军
大棚种植的核心优势在于人工调控温湿度,为蔬菜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但不少菜农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陷入控温湿误区,导致蔬菜长势差、病害多、产量低。掌握科学方法,才能让大棚蔬菜长得旺、收得多。
一、容易出现的误区
温度调控的第一个误区是“一高了之”,认为高温能加速生长。尤其在冬春茬种植中,菜农为应对低温,往往把棚内温度提得过高,实际上,每种蔬菜都有最适温度区间,超过上限会导致光合作用受阻,养分积累减少,还会引发落花落果。更隐蔽的是夜间高温,若夜间温度持续高于15℃,蔬菜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的养分比白天积累的还多,形成“入不敷出”的局面。
另一个温度误区是“温差模糊”,忽视昼夜温差的调控价值。蔬菜养分积累依赖白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夜间低温则能降低呼吸消耗。如茄子结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控制在12℃—15℃,温差维持在10℃—15℃,果实膨大速度明显加快。若昼夜温差不足5℃,不仅果实发育慢,还易出现畸形果。菜农可通过傍晚及时关闭风口、覆盖保温被,清晨适时通风等方式,精准控制昼夜温差。
湿度调控的“重灾区”是“湿度过高”,这与棚内封闭环境和灌溉方式有关。很多菜农习惯大水漫灌,加上通风不及时,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常超过90%,叶片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极易诱发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黄瓜叶片有水珠时,灰霉病病菌传播速度会提高3倍以上。
也有菜农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降湿”,盲目加大通风或减少灌溉,导致空气湿度低于40%。此时蔬菜叶片蒸腾作用加剧,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停滞,还会出现叶片卷曲、边缘焦枯等问题。番茄在坐果期若空气湿度过低,花粉活力下降,授粉成功率大幅降低,坐果率会减少20%—30%。
二、应对措施
避开这些误区,科学控温湿需做好“精准施策”。温度控制要分作物、分生育期:苗期适当低温炼苗,增强抗逆性;花期、结果期严格把控适温区间,精准调控昼夜温差。可在棚内悬挂温度计,每隔5米设置一个,避免单点测温误差,同时借助放风口大小、保温被覆盖时间等灵活调节。
湿度调控要“水肥结合”,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替代大水漫灌,每次灌溉量以土壤湿润不积水为宜。通风降湿要选对时机,上午棚温升至28℃左右时开启风口,排出夜间积累的湿气,下午关闭风口前确保叶片干燥。阴雨天无法通风时,可铺设秸秆、稻壳等吸湿材料,或使用除湿机辅助降湿。
三、结语
大棚控温湿没有“万能公式”,菜农需结合种植品种、季节变化和棚内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走出经验误区,用科学方法精准调控,才能为蔬菜生长打造最优环境,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和收益。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