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年11月15日05版 2025-11-21 10:37:40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青年时期加强农耕文化教育,培养“三农”情怀,是传承优秀农耕文化、赓续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筑牢青年精神家园的使命任务。
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治理体系、劳动教育、生态文明等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璀璨辉煌、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化。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也为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加强农耕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发挥农耕文化育人心智、启迪心灵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新时代农耕文化教育的新内涵、新模式,将农耕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设农耕文化教育思政课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加强农耕文化教育,应系统梳理中华农耕文化发展史,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精神,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开设“大国三农”“农耕文化与中华文明”等系列课程,将农耕知识、稻作文化、丰收场景写入教材,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厚植青年学子为农情怀、树立强农担当。

开辟校园农耕文化责任田。唯有在泥土里扎根,才能孕育顶天立地的力量。在校园建立责任田,培育出茁壮农作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育身心健康的青年一代。可在校园推广微农场计划,将校园闲置空间改造为农耕责任田,让学生体验播种、养护、收获全过程,增强学生劳动观念、集体意识,在农耕教育中知农事、敬自然、勤四体、明道德。利用校园食堂开展“舌尖上的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厉行节约、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行为习惯。
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农事节庆教育价值,以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推动学校开展“三个一”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营造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校园文化氛围。即每学期举办一场农耕文化知识竞赛,让农耕文明牢记于学生心中;每学期举办一期农耕知识讲座,邀请农技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进校园讲授农耕知识;每学期开展一次校外研学活动,到农业科技园、示范园、家庭农场等参观学习,在学生心中播撒农耕文化的种子。
作者
方家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发展规划与质量督导处处长
黄铃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图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