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落展新颜——四川“百千万”工程擘画乡村建设新图景

来源: 农民日报 2025-11-21 11:11:01

一个远离城区的高山村,用20多口柴火灶,一年卖饼50万张,收入超500万元;一个矛盾重重的城郊村,用一块数字大屏,亮出村集体每一笔支出、收入,解开治理死结;一个陈旧破败的丘陵村落,村民出工出力,用好“四旧四废”,抹去岁月尘垢显出秀雅之姿……走过四川的平原、丘陵、山区、高原,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村庄蝶变故事打动人心,成为美丽四川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今年四川正式启动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百片引领、千村带动、万村补短”建设工程,计划5年建成100个左右先行片区、1000个样板村,完成1万个村补短补缺。在此之前,一系列事关全省乡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4个专项推进方案陆续落地,从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发布到成效评估指标探索,再到全省2.7万个村庄建设情况大摸底,可以说,“十四五”期间,四川乡村建设行动完成了从“顶层设计”到“精准施工”的层层递进,标志着四川乡村建设进入了系统性重塑、整体性推进的新阶段。

在这场影响深远的实践之中,四川乡村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演绎着哪些动人的故事?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们有着怎样的思考?日前,记者走进四川多个村庄进行深入采访。

从扫干净到育新风 塑形更铸魂

一大早,内江市威远县高石镇童家村九岭岗77岁的村民张述文把院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去年在政府支持下,把院坝硬化了,看着更清爽了。”张述文高兴地指了指地上,那是他专门用碎瓷片标注的施工日期。

在威远县,一场渐次铺开的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正由表及里对村庄进行改造。这里的乡村建设,是一部由基层干部与群众共同执笔的动人诗篇。旧条石建堡坎,旧石板建步道,旧木料建畜棚,旧砖瓦建菜园……村民们出工出力,一起动手,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更在无形中编织出村庄独特的肌理,让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共同的记忆。

“老百姓缺什么补什么,绝不做花架子。在这一过程中,村民议事规则落地、村规民约再深化,不只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凝聚力也大大增强。”威远县副县长宋剑说。

在成都市新津区波尔村,“不二”文化正成为由内而外重塑乡村的核心力量。面对矛盾涣散与治理难题,村庄从历史佳话中提炼出诚信精神,并将其植入现代治理。通过自筹资金开发动态公开收支的数字大屏,以及为家家户户悬挂蕴含朴素哲理的“诚信牌”,逐渐重塑起一个新的社会空间。

“几年持之以恒抓下来,村庄整洁干净已经成为各地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各地都暗暗较着劲呢!”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促进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四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3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7.6万公里,总里程达37.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85%以上;建设农村供水工程633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9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8.1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9.7%以上。随着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不断优化,越来越多村庄建起了村史馆、家风馆,文明乡风持续向好,涌现出一大批村容美、产业强、治理好的明星村。

从给政策到激动能 聚势更赋能

去年,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用20多口灶,卖出50万张饼,收入超50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吴光成是资源整合的好手,他组织建立“火烧馍一条街”,实行“六统一”。一张饼卖12元,村集体留3元,9元当天结算到人,激发了村民积极性,打造了月坝村又一张名片。

“从交通不畅、产业薄弱的落后村,到如今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的网红村,月坝村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也少不了村上的主动作为。”利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亚男对口联系白朝乡,她常和镇村干部一起“头脑风暴”,为村庄运营出点子想办法。

成都市对此有着同样的认识。“乡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同时要看到乡村有大量资源分散、闲置,激活村庄内生动力尤其重要。”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处处长王占桥说,成都市在2023年启动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全域和美”专项行动时,便探索让村书记上台路演,凭清晰的发展意愿和路径争取奖补资金。同时,搭建起和美乡村建设联盟,汇聚多元主体,不定期下沉开展资源对接会,为乡村建设赋能。

在省级层面,《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筹资方案》聚焦要素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与配套成效评估指标的相继落地,其深意远不止于建设成效评价,更在于构建一套引导发展、激励创新的长效机制。

资源活、产业兴、主体动,越来越多沉睡村庄焕发蓬勃生机:隆昌市三合村紧抓区位优势,引入15家经营主体,联动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年吸引游客9万人次,乡村活力显著提升;西昌市大石板村通过“企业+村集体+村民”模式,打造康养民宿产业集群,集聚200余家民宿、2500间客房及80多家餐厅,三产融合激发乡村新动能;大竹县广子村以聚居点建设带动新老村民共建共治,塑造“三美”未来乡村,实现资源活化与乡村焕新……

从一村美到美一片 融合更联动

今年,四川正式启动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百片引领、千村带动、万村补短”建设工程,抓关键示范、补基础短板两头用力,同时,突出部署以片区为抓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调集成化、片区化、差异化推进,同时,要求编制“一图一案一清单”扎实推进每年2000个村庄补短。

“谋划乡村建设,视野要开阔,支撑要系统,尤其是要避免同质化发展,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讲起一个自己推动的片区化发展案例。2020年,四川民族学院泸定校区一期开始建设。他实地调研考察后,建议当地打开校园围墙,将周边4个村庄作为学院配套空间谋划产业,一下点醒了地方主政者,为片区发展装上了强引擎。

广元市是探索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先行者之一,提出5年规划建设21个先行片区,率先形成了市、省两级先行片的梯次培育格局。资阳市将先行片与农业园区一体谋划推进,今年创建的省级先行片——乐至县“帅府粮仓”高位起跳,业态不断丰富。

涉及5个街道(镇)18个村(社区)的成都市郫都区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历经3年打造初见成效,为省级先行片培育打了一个样。“这条走廊长18公里,覆盖面积70.8平方公里,串起了3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策划了8个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组团,一个组团由一位区领导挂帅统筹推进,全面集成资金、资源、政策。”郫都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主任高露告诉记者。

走进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新设施、新面孔不少。新建的汉康育秧烘储中心招引年轻的种粮人杨亚运营,为周边新增的上万亩粮食基地提供全程农事服务;新建的冷链服务中心让周边数万亩生菜产业有了更大底气;今年10月新开业的蝴蝶村婚礼堂,更是人气爆棚,掀起了“结婚,到蝴蝶村”的新潮流……

从一村之治到一片共兴,从内外兼修到动能澎湃,四川,正沿着“百千万”工程擘画的蓝图,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征程上,书写着更加动人的时代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艳玲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