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5-11-28 10:13:55
先恶意炒作后“流量收割”,先谣言围攻后“商务合作”,先编造嫁接后“舆论支持”……个别自媒体编造炒作企业负面信息进而敲诈勒索,令合规经营的企业饱受困扰、蒙受损失。盘点相关报道,各地公安机关持续打击涉企舆情敲诈,网信部门、检察机关曝光典型案例,着力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清朗营商环境。
从公布的案例看,这些自媒体披着“为民请命”的监督外衣,最终目的却是非法牟利。有的自媒体账号运营者“囤积”账号,以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等方式编造负面文章并广泛扩散,迫使企业开展“舆情合作”并支付大额费用。有的自称“研究机构”,歪曲解读企业财务报表,发布“业绩真实性存疑”“营业收入骤然下滑”等虚假信息,恶意唱衰企业经营状况。有的名为“测评”,实则针对同领域竞争对手发布不实内容,误导消费者、干扰正常市场秩序。
企业打拼市场、建立声誉,往往需要经年累月、长久耕耘。但一条不实信息,却可能导致这些努力付诸东流。尤其是销售旺季、上市前夕等关键时期,谣言甚至会对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加之这些自媒体多聚焦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领域,不实信息还可能引发群众恐慌、撕裂社会共识。
企业处置涉企谣言常常面临“两难”。企业如果回应,就可能陷入自证陷阱,甚至越辩越乱。企业如果“回击”,则面临收集证据难、处置流程长、维权成本高等难题。同时,由于不实信息制造成本低,即便这些自媒体被查处,改头换面、另起炉灶也并非难事。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无形中助长了不良风气。
刹住自媒体造谣的歪风,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各地随后跟进行动,持续巩固扩大成果,有力震慑了自媒体以“监督之名”行“逐利之恶”的行为。
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还需制度护航、多方守护。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压实平台责任,引导自媒体理性发声,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方能滋养企业之树茁壮成长,共育经济发展的茂密森林。(评论员 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