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东道主 办好世客会】龙南这座桥,闻名遐迩!

龙南发布 2023-05-23 15:51:00

围屋之都 山水龙城

龙南今年将举办第32届世客会

今天,『当好东道主 办好世客会』专栏

带您品读《太平古桥》的故事

太平古桥

张贤忠

在江西省龙南市离城区60多公里的南端,有一个风情浓郁、民淳俗朴的客家大村镇---杨村镇,因毗邻广东省连平县,被称为“赣粤边际第一镇”。龙南古时有八堡,杨村古称“太平堡”,是客家第一大堡。历史上,这里一直是社会比较动荡的地方,民间有“冇功夫不敢上太平、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的说法。土匪出没,盗贼横行,械斗不断,造就了当地村民蛮悍、硬直的性格。

从城区出发,开车往广东方向沿105国道经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武当山景区,穿行十多华里的横九公路后豁然开朗。便进入青山环抱的杨村盆地,盆地中央是密集的村庄。太平江如一位阿娜多姿的少女轻轻的从深邃的九连山飘出,掠过繁华的杨村圩镇后进入岚岭嶂和水口岭合聚的庙下水口,静卧着一座历经二百多年风雨的石拱廊桥——太平桥。

奇葩太平桥 陈俊诚 摄

神奇的建桥历史

“水口岭隔岚岭嶂,太平桥跨太平江。”太平桥位于杨村镇车田村塘尾村小组的太平江上,太平江为南北流向,路东是“水口岭”,路西是杨村镇最高峰“北嶂山”, 太平桥正好置于两山夹峙的水口之间。

太平桥有古今两座,古桥即上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在现桥的上游百余米处,如今仅存蚀空斑驳的桥址。下桥就是现在的太平桥,主体桥身完好。古桥的始建与王阳明“平三浰”有关,史料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粤赣边境有支农民起义队伍,以池大鬓、池大升为首领,驻营于距杨村约四十华里的浰头(今广东省和平县浰源乡)。在其影响下,太平堡境内也有小股农民起义事发,在龙南各处迂回活动。

彩蝶翩翩舞 郑树强 摄

后来两支部队合并,扩大到五千余人,常夹攻信丰、安远、龙南等县,力击封建统治,威震朝廷官吏。官军进剿多次,终难扑灭。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为平息“匪患”,朝廷任命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为南赣巡抚,王阳明恩威并重,调遣兵力,坐镇龙南等地指挥进剿,于次年正月,连破上中下三浰,太平境内赖振禄、徐永富等部同被剿灭,剿匪大获全胜。为纪念“剿匪胜利”,王阳明将流经杨村盆地的杨村河主流改为“太平江”,继而在太平江水口处建太平桥。“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这是太平古桥的由来。据当地村民介绍,清乾隆年间,一次山洪暴发,冲垮了古桥。

长袖善舞 赖卫国 摄

上桥冲毁后,两岸乡民深感不便,当地人一直谋划重建太平桥以昭示后人。对于太平桥为什么要迁往下游重建,村民都说:“缘于‘水中神牛’。原来,在古桥下游十余米处的江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牛嫲,传说它能随着洪水涨落而浮沉,夜间还会到连平县的上坪寻食,乡民视为神牛。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可惜江边一瘦牛,迄今不知几春秋。洪水滔滔推不动,细雨霏霏作汉流。纵多嫩草难下口,铁鞭任打不回头,过往君者牵不起,天地为栏夜不收。”经人赋诗,神牛更神奇了。

后来广东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车田,听了神牛的事后挪揄道:“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神迷心窍的乡民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便几经酝酿,在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以族正赖懋杰为督理,广为集资,兴师动众,加紧施工,在石水牛下游200余米处,重建了太平桥。据说,为使石牛温驯下来,又精凿细雕了一只石牛牯为这只石牛嫲配对,至今,这只牛牯仍放置在杨村镇车田村老围门口。

太平桥的黄昏 刘青松 摄

传说归传说,其实,杨村圩镇是一较平缓的山谷盆地,人口密集,群山环绕,一到雨季,山间洪水全部汇入太平江,太平江蜿蜒杨村盆地流经水口后,是狭长的一段深谷水道 ,汇聚的洪水难以分泄 ,地势低洼、紧邻水口的车田、坪上等几百户人家每年都饱受洪涝灾害,损毁严重。于是,村民把洪灾归罪于石牛,以为是水中石牛阻挡了洪水。建桥时,当地村民主要基于排洪的需要和风水的应用,并且请人多次勘察选址,风水学说认为水口建桥,桥是一把钥匙,能锁住当地的人才和财富不外流,而宛如飞虹的两孔桥拱也完全可以满足分洪的需要。

精湛的建桥技艺

重建的太平桥为三墩三孔六拱重叠组合的石廊桥,桥廊一体,集亭、台、楼、阁于一身,造型优美,古朴庄重。桥体分砖木、砖石上下两层,全长34.43米,面宽3.99米,桥面以上部分通高8.39米,桥面以下至水面约7米,水下部分约1.5米,通身高约18米。桥面以下两孔三墩,为砖石结构,用工精细,以精磨花岗石为料,桐油、石灰为浆,精工砌筑而成。拱跨分别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两边桥墩上方靠岸处各有护桥墩,将上流的江水引入两孔之中。中心桥墩迎水面凸出5米是上翘的尖状脊头,形似船头,中轴向上斜伸,尖端高翘,水流往两孔顺流而下。高高昂起的脊首宛如客家人开启的大船迎风破浪,逆水行舟,很有气势。

星空下的太平桥 曾刘秋 摄

上层桥拱为砖木结构,覆盖小青瓦,青砖砌成。地面为龟背状,有条石路。叹为观止的是桥中央建有一座精美的客家府第式四通廊屋,廊屋为砖木结构,长12.2米,两侧的承重山墙开设一对旱拱,拱长8.4米,高8米,屋顶四周封火山墙三阶错落,飞檐翘角,昂首天穹。廊屋中央环形天花板上原雕刻着精美图案,廊亭两边辅以一尺见高的砖石护栏,资以行人览胜和憩息,桥廊一体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朴实感情。桥身前后是典型的客家牌楼,门罩简洁大方,门拱跨2米,高3.1米,墙厚1米,过道两边斑驳的砖墙见证了廊桥的百年风雨,门坊内赖懋杰手书“太平桥”三字,行楷字体,刚劲有力。廊桥飞架南北,横跨一江两岸,桥的上层旱拱落于下层两拱顶之上,桥面上的拱圈带水中的小拱圈,拱上加拱。远眺太平桥,桥身就像一个横写的“一”字,而三拱叠加连成一个“品”字,真可谓“一品当朝”,势若长虹,蔚为壮观。

壮美的千古廊桥

太平桥建筑设计科学合理,桥墩和廊屋架构均符合现代力学原理,受力均匀,为我们研究桥梁建造方式和桥梁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桥廊结合的设计又别具一格,似廊似桥,似亭似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太平桥不仅方便了两岸行人过往,还能为乡人避暑乘凉、遮风挡雨,是一座“风雨廊桥”,美观又实用。整体结构严谨,特别富有客家民居建筑韵味,在整个赣南乃至客家地区都堪称一绝,体现了客家先辈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是客家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太平桥的建成,给过往行人留下了方便,也为杨村增添了一处胜景,它以其动听的传说,壮美的雄姿闻名遐迩。吸引了不少港、澳、台及外国游客考察和瞻仰。1983年太平桥被列为龙南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列为全国百大新发现,被《世界桥梁大观》收录,2013年破格获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

来源:龙南市文化馆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