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稳粮仓 促增收——2025三夏进行时
  • 专题:肥料在中国
  • 1
  • 2
  • 1
  • 2
新华时评丨抵制不良学风 回归科研本真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题:抵制不良学风 回归科研本真新华社记者温竞华科技社团禁止过多过滥设立表彰项目、禁止以撑门面为主要目的邀请院士专家出席活动、禁止举办“应景式”活动、主办国际活动不得“穷大方”摆排场……中国科协日前向社会公布《中国科协关于科技社团举办活动的若干管理规定》,9条新规剑指当前科技社团举办活动中的不良风气。科技社团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应是科技创新的一方沃土。但近年来,一些社团活动却变了味:有的沦为“名利场”,表彰奖项满天飞;有的成了“秀场”,重形式轻内容;有的甚至借学术之名行牟利之实。这些乱象不仅浪费科研资源、消耗工作精力,更污染学术生态、损害科技社团的公信力和创新力,必须下猛药治沉疴,扶正气扬新风。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学术风尚。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高铁、5G……每一项重大科技进展,无不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的结果。当前,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更需要让科研工作回归本真,让科技社团真正成为创新思想的孵化器、学术交流的主阵地。抵制不良学风必须直面问题,勇于亮剑。中国科协此前就曾出台针对全国学会会员管理的若干规定,对交钱就能入会、会员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进行规范整治。此次针对科技社团活动出台新规并主动向社会公布,就是要把问题摆上台面,接受全社会共同监督。此外,还需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要保证规定能够真正执行,建立管得住、可操作、能问责的作风学风监管体系,压实主管单位监管责任和科技团体主体责任,主动排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的手段、严肃的惩处,划出谁也不敢逾越的红线。优良的作风学风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线”。规范科技社团活动是科技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的抓手和缩影,只有不断优化创新的生态土壤,搭建好学术思想和观点碰撞的平台,才能更好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人民网评:夏粮稳产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持平,夏粮总产量14973.8万吨(2994.8亿斤)。夏粮稳产丰收,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不仅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形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夏粮生产并非一帆风顺。自3月以来,受温高雨少影响,华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以及四川等地气象干旱快速发展,给夏粮生产带来不小挑战。抗旱保丰收,及时灌溉是关键。在河南,全省组织228处大中型灌区引水19.76亿立方米,全面开展农田机井排查检修,投入各类排灌机械64.3万台,保障抗旱需要;在陕西,通过打深井、铺设临时灌溉管道等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减轻旱情影响,全力保障小麦生长关键期用水需求。除了抗旱,各地还高度重视对其他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既有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又有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为夏粮稳产保驾护航。正是这种上下一心、全力以赴的精神,让夏粮单产在艰难情况下依然保持基本持平。 夏粮稳产,责任落实是关键。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安徽将粮食生产纳入地方党政绩效考核,“一把手”亲自督办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夏粮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17.5万亩,以实际行动筑牢粮食生产根基。河北不仅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乡村振兴、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以奖代补”项目。截至4月初,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9%。各地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稳定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让粮食生产责任落到实处,为夏粮稳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为粮食生产插上翅膀。各地深入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深度融合,为夏粮稳产增添了科技动力。山东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了小麦单产提升,为夏粮增产作出贡献。陕西渭南打造8个专家包联的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万亩片”、21个“吨粮镇”,23个“吨粮村”和94万亩“三主融合”展示田,示范带动492万亩粮食作物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如今的田野里,随着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从水肥一体化技术到智能农机装备,正让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为粮食稳产提供了越来越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成绩来之不易,固然值得欣喜,但粮食生产容不得半点松懈。当前,秋粮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我们尤需保持这份韧性和干劲,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唯有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让大国粮仓根基更牢,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责编:孟哲、曲源)
新华时评丨以发展之钥 启人权之门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题:以发展之钥启人权之门新华社记者叶书宏一则来自日内瓦的消息标注下全球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轨迹: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8日通过中国主提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这是自2017年中国提出该决议以来,首次未经投票以协商一致方式获得通过。这标志着以发展促进人权的中国理念正从一国实践的探索,汇聚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这些朴素而深刻的论断,构成了中国人权观的重要认知基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离开了发展,其他一切权利的实现便如同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正是基于这一根本遵循,中国走出了一条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以发展促进和保障人权的特色道路。这条道路的逻辑起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意味着人权事业的最终评判者,是人民的切身感受,是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切实增强。中国的人权实践,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宏大社会工程。回望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一幅以发展夯实人权根基的画卷清晰可见。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让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奇迹,更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最显著的标志,是对全球人权事业最坚实的贡献。中国坚持在发展中同步破解生存难题、提升发展权利,其成果正通过日臻完备的制度体系,转化为人民可感可及的全方位人权进步。它首先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基础保障上: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为人民织密了“安全网”,住房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安居乐业的梦想照进现实。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果进一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从曾经的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如今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互联网、5G等科技的发展,不仅繁荣了经济,也让公众通过网络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让人民民主参与的渠道更加畅通……这一系列变化,生动诠释了发展如何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中国以发展促人权的世界意义,还在于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长期以来,全球人权的定义权、话语权被少数西方国家主导,它们往往忽视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与文化背景,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人。这种“教师爷”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常常引发社会动荡和人道灾难。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不能脱离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空谈人权。”中国一贯主张,人权道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国完全可以也应该从本国国情和人民需求出发,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这一主张,呼应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心声。此次决议获得42国共提,并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的积极响应和祝贺,正是因为它触及了发展中国家普遍而迫切的人权需求——通过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发展促人权,中国不仅是理念的倡导者,更是积极的行动派。从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生存权问题的“菌草”技术,到让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中老铁路 ,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在全球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共建国家创造几十万个工作岗位,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与世界共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认为这“对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这正是对中国以自身发展助力各国人民实现发展权的高度肯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主提决议的协商一致通过,是国际社会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这一论断的集体确认。未来,中国将继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中国也将同国际社会一道,以发展为钥,以合作为帆,共同开启人人得享人权的崭新篇章,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 2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