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上的“家国情”

来源: 解放军报 2025-10-09 14:39:53

国庆节前夕,三型舰载机在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完成起降的消息,全网刷屏。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瞬间——

宽阔的甲板上,数架歼-15T战机、歼-35战机、空警-600预警机,凭借电磁弹射之力,仅需数秒便刺破苍穹,直上云霄。海天之间,引擎轰鸣与战机升空的震撼场景,令人终生难忘。

军舰甲板,是海军特有的“阵地”。在水兵眼中,那片被海风摩挲、被海浪亲吻的平台,是战舰远航的深情“怀抱”。

多年来,记者曾一次次随舰出海,在甲板上见证过日出时的壮丽,也经历过风暴中的惊涛,更难忘战机着舰与放飞的惊险瞬间,以及那些“写”在甲板上的家国情怀。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当战机飞离甲板,翱翔于云端,俯瞰祖国的深蓝海疆与绵长海岸线,海军官兵心中明白:甲板上的每一次战斗,都是为了让祖国海疆永固,让万家灯火璀璨。

刻在甲板的“中国印记”

人民海军军舰的甲板,像一部写满奋斗的史书,承载着人民海军走向远洋的雄心壮志。

从早期炮艇、驱护舰狭窄拥挤的武器甲板,到如今大型驱逐舰、航空母舰开阔平坦的起降平台,一代代装备的演进、一处处设计的优化,是人民海军走向深蓝足迹的缩影。

2004年末,记者随舰出海,在夜色如墨的黄海,亲历了一场改写历史的“暗夜落子”——

夜色像厚重的幕布裹住海面,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在浪涛中起伏,甲板上的灯光在黑暗里格外刺眼。特级飞行员刘进坤、赵鲁英驾驶直-9直升机,穿破夜色飞来。

夜间海上飞行,海天融为一体,飞行员难辨高度与方位。驱逐舰甲板狭小得如“移动的邮票”,哪怕一丝偏差,都可能酿成惨剧——此前,世界各国海军探索舰载机起降技术时,付出过近百架飞机坠毁的代价。

直升机撕开夜幕,抵达目标海域。“发现目标,放好起落架,请示着舰!”刘进坤的声音透过无线电传来,沉稳有力。舰上航空指挥员立刻回应:“可以着舰!”

当甲板指挥员举起绿色信号牌,刘进坤果断放下变距杆,战鹰如归巢的夜鸟,精准落在甲板中心的标志圈内。

那一刻,舰上的欢呼声冲破夜色,人民海军舰载直升机夜间行进间着舰,终于实现零的突破,为后续航母事业埋下关键的伏笔。

8年后,辽宁舰入列,固定翼舰载机着舰成为中国航母事业的全新跨越。

2012年11月23日,海上风平浪静,甲板上黄色引导线格外醒目,身着各色马甲的地勤人员沿边缘疾走,细致检查阻拦索与甲板状况,连一颗螺丝钉都不放过。

站在舰桥上极目远眺,海平线上,黑点逐渐放大,歼-15战机的轮廓愈发清晰,机翼下的起落架已放下,机身微微倾斜,朝着甲板上的阻拦索俯冲而来。

接触甲板的瞬间,战机猛地一沉,后轮“嘭”地砸在甲板上,摩擦产生的青烟转瞬被海风卷走。

紧接着,机尾挂钩精准钩住第二道阻拦索,索体瞬间绷直拉长,战机在强大拉力下,几秒内便从数百公里时速降至静止。

为了这“惊天一着”,飞行员们先在陆地模拟甲板上反复训练。一位飞行员回忆,一次海上着舰时,挂钩没钩住阻拦索,只能紧急复飞。他手心全是汗,落地后才发现飞行服已被汗水浸透。

如今,我国航母事业稳步前行。从辽宁舰到山东舰,阻拦索系统不断升级,官兵操作愈发娴熟,飞行员心理素质也更加过硬。

甲板上的每一次起飞着舰,都记录着人民海军的坚定步伐。从多年前的暗夜突破,到如今的昼夜间连续起降,甲板无言,见证着中国航母战斗力的不断飞跃。

浪奔潮涌,鹄起鹰落。

如果说战机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那甲板之上舰载机腾空的瞬间,便是人民海军“向海天冲锋”的壮阔注脚。

今年7月,记者赴山东舰采访。从云端俯瞰,山东舰编队犁开深蓝。甲板上,歼-15战机旋起旋落,在海天间划出一道道战斗航迹。

将镜头拉近,甲板上黄、白、绿三色马甲如流动的光,官兵们手势翻飞、脚步匆匆。他们是起降保障中队的“航母放鹰人”,以双手托举“飞鲨”出击大洋。

自入列以来,山东舰闯洋渡海刷新航迹,创下多项航母训练纪录。甲板上,这些“隐形翅膀”始终相伴,见证首艘国产航母的每一次梦圆,让人民海军战斗力的刻度不断向上攀升。

时代浪潮向前,中国战舰的宽阔甲板上,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海南舰,海军首艘直通飞行甲板两栖攻击舰,可搭载两栖装甲车和多型直升机。

四川舰,全球首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两栖攻击舰,采用双舰岛设计,可搭载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两栖装备等,是推进海军转型建设、提升远海作战能力的关键装备。

福建舰,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了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

深蓝征途的“流动基地”

2024年10月下旬,辽宁舰、山东舰航母编队在远海实战化训练期间,首次开展了双航母编队演练。细心的网友发现,双航母编队中,有一艘大型补给舰紧紧相随。

军舰远航,携带的燃料和淡水有限。人民海军走向远海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补给能力的推动。每艘远航军舰的甲板上,都有一个颇为神秘的装备——补给装置。

20世纪80年代,当人民海军攻克“横向补给”这一难题时,曾有美国军方人士评价:“你们已具备跨越大洋的能力,欢迎你们来作客。”

对远航的军舰而言,燃油就是发动机工作的“粮食”。刚刚攻克“横向补给”技术的人民海军,在一场场高风险、高精度的“投喂”中不断积累远航的能力。

记者第一次见证这样的“投喂”,是人民海军首次环球航行时。

那是23年前的一天,印度洋中部海域能见度极佳,风力也恰好符合补给条件。导弹驱逐舰青岛舰缓缓向补给舰太仓舰靠近,最终两舰以约50米的间距平行航行,宛如大洋上并肩前行的伙伴。

太仓舰甲板上,补给班长端着撇缆枪瞄准青岛舰前甲板。随着指令下达,细绳划破空气飞来,青岛舰水兵迅速接住撇缆绳,顺着细绳将粗缆缓缓拉拽过来,稳稳固定在甲板系缆柱上。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输油软管架设。补给舰的输油臂缓缓探出,受补舰水兵站在甲板边缘的补给站,手握牵引绳小心翼翼引导,让输油臂与舰上输油口精准对接。

海风渐大,输油软管在风中不停晃动,水兵们紧紧攥着绳子,身体跟着软管的摆动调整姿势,生怕出现一丝偏差。

记者站在甲板安全区域望去,阳光下的补给官兵身姿挺拔,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没人抬手擦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根晃动的软管上。

对接成功的瞬间,燃油顺着软管涌向受补舰油舱。水兵们紧盯表盘,检查输油口密封情况。

一个多小时后,输油软管顺利收回,两舰缓缓拉开距离,甲板上的水兵们终于松了口气。太仓舰舰长望着远去的青岛舰,笑着说:“你看现在多稳!以前哪敢想,咱们的军舰能在这么远的地方这么顺当地完成补给。”

舰长讲起人民海军早期的补给场景:那时没有专门的补给舰,加油时,水兵们用绳子吊着油桶,一桶桶往舰上搬。有老兵回忆,在远海看着燃油表指针一点点下降,心里就发慌,总怕“没油回不去”。

随着人民海军新型补给舰列装,横向补给、垂直补给等方式愈发成熟,军舰的远海续航能力大幅提升,水兵们再也不用为“油”发愁。

然而,那时的远海保障,仅仅“够用”,远未“从容”。直到人民海军首次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时,补给舰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执行首批护航任务的补给舰不得不连续保障两批护航任务。

如今,人民海军综合补给舰数量稳步增加。大型补给舰呼伦湖舰、查干湖舰陆续列装服役,人民海军在大洋上的持续行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甲板上的补给,看似只是简单的“对接+投喂”,实则是人民海军远海保障能力的“试金石”。从人工吊油桶到自动化输油臂,从近岸补给到远海随行保障,每一次补给方式的进步,都意味着人民海军向深蓝又迈进一步——

海军官兵那些在甲板上流过的汗、熬过的夜,如今变成了军舰远航的底气。让水兵在远海风浪中始终挺直脊梁的,正是从浅蓝延伸到深蓝的“流动基地”。

乘风破浪的“舌尖记忆”

今年8月,“海上联合-2025”中俄联合演习期间,官兵每天在宽敞明亮的餐厅就餐,营养搭配合理的自助餐、整洁舒适的环境,令人印象深刻。

此情此景,记者不由得心生感慨。20多年前,在一艘老式护卫舰上吃饭的情景再次浮现脑海。

在甲板上吃饭,绝非果腹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与海风、海浪的“默契配合”。

那是记者第一次随护卫舰执行巡逻任务。那艘护卫舰吨位不大,没有正式的餐厅。每当遇上风浪较小的好天气,炊事班就会把几口铝桶搬到舷侧的甲板上。

开饭时,水兵们围着桶,或蹲在甲板上,或钻到导弹发射架下,随着摇晃的军舰,小心翼翼地一口一口往嘴里扒饭。

那次任务持续了半个月。头两天,海面上风平浪静,阳光洒在甲板上,吃饭时还能闻到海风里淡淡的咸香。到了第3天清晨,大海突然变了脸,数米高的浪翻涌着扑向军舰,舰体像一片被狂风摆弄的叶子,在浪涛里剧烈“甩动”。

甲板上的铝桶虽然用绳子牢牢拴着,却还是被晃得“哐当”作响,桶里的菜汤不时溅到甲板上。

“快吃!这浪一会儿可能更大!”炊事班长的嗓门像洪钟,说话时眼睛却紧紧盯着远处的海面,手里盛饭的动作一刻也没停。

记者端着碗,碗里的饭菜随着舰身来回晃荡。刚要送到嘴边,军舰突然猛地一颠,那勺菜差点掉在甲板上。旁边一位新战士没稳住,碗里的米饭撒了一半……

那天的饭,大家吃得都很“狼狈”。或许,水兵们对此早已习惯,没有一个人抱怨。吃完饭,大家洗完碗筷各自奔向战位,甲板上只留下几只空饭桶,在风浪里继续“哐当”作响。

那年春节前,一批家属来队探亲。久别重逢的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水兵们把刚发的新军装熨得笔挺,军嫂们手里提着给丈夫带的家乡特产,孩子们围着父亲蹦蹦跳跳。

为了让军嫂们好好过个年,部队特意在码头上摆了几桌丰盛的年夜饭:红烧肉、糖醋鱼、炸丸子……

谁知,天公不作美。除夕那天,起了风,嗖嗖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刚端上桌的饭菜,没几分钟就凉透了。军嫂们手里握着筷子,看着官兵们冻得发红的耳朵,眼眶都红了。她们笑着往丈夫碗里夹菜:“多吃点,出海了就吃不到了。”

分别时,官兵们放下碗,向军嫂们敬礼,转身登上军舰。离码头部署的铃声响起,官兵们站在舷边,再次敬礼。军嫂们站在码头上,不停地向军舰挥手。

出航时,炊事班长告诉记者,他刚当兵那会儿,比这苦多了。那时候,老舰的甲板更窄,遇上风浪别说吃饭,站都站不稳。赶上值勤,他们只能把饭装在保温壶里,在战位上一口一口“抿”着吃。

“那时,我们常说,甲板上吃饭,咽下去的是对未来的‘盼头’。”炊事班长感慨地说,“就盼着咱们的军舰能更稳、更大!盼着有一天,我们能在宽敞的地方好好吃顿饭,不用再跟风浪抢时间。”

如今,老班长的梦想早就变成了现实:军舰上不仅有宽敞明亮的餐厅,还有保温炉,饭菜放在里面,不管外面风浪多大,始终都是热乎的。

甲板上吃饭,从过去的“无奈之举”,变成水兵们忆苦思甜的教育课。每当新兵上舰,老兵都会带着他们到甲板上,讲一讲当年在风浪里吃饭的情景。那些年在甲板上洒过的汤、淋过的雨、吹过的风,都成了军旅岁月里难忘的记忆。

有意思的是,如今遇上好天气,有的军舰上还会组织飞行甲板冷餐会。倒不是因为条件有限,而是许多水兵喜欢甲板上就餐时那种开阔的感觉——

抬头能看见蓝天,低头能望见碧海,海风拂过脸颊,崭新的餐车上摆放着丰盛的饭菜,大家拿着托盘,享受着甲板上的惬意和美食在味蕾间舒展的快感。

海浪轻轻拍打着舰体,只有微微的摇晃。海风吹过甲板,饭香里混着阳光的味道。大家边吃边聊,有人谈到上午训练的趣事,有人指着远方的海鸟说笑……

从蹲在摇晃的甲板上“抢饭吃”,到坐在平稳的平台上“享饭香”,看着水兵们脸上的笑容,记者知道,这份甲板上的安稳与踏实,会伴着舌尖上的记忆,航向更远的深蓝。

追云逐雨的“甲板交响”

今年6月,记者随“丝路方舟”号医院船巡诊南沙岛礁。航经渚碧礁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军医情不自禁地冲上飞行甲板,尽情享受这雨中难得的清凉。

眼前这一幕,令记者不禁想起自己多年前在甲板上洗澡的一段经历。

洗澡,曾是远航时水兵们藏在心底的盼望。有时,大家盼的是那桶锁在柜子里的淡水;更多时候,大家盼的是天边飘来的一朵雨云。下雨时,甲板就变成最“奢侈”的天然浴场。

第一次随某驱逐舰出远海,记者领到了一桶淡水。忙完一天的采访任务回到住舱,记者才意识到,由于自己没经验,用水“大手大脚”,水桶早已见了底。

怎么办?记者只能红着脸,找舱段班长再要一桶水。班长面露难色,认真地说:“在舰上,淡水比油金贵,每桶水都得省着用。”

真正体会到用水的“奢侈”,是随某驱逐舰巡航南沙的日子。当时,舰上淡水储备有限,每人每周只能洗一次澡,每次限时5分钟。洗澡的地方就设在后甲板一个临时改造的简易隔间。风一吹,隔间门口的帆布就“哗啦”作响,仿佛随时会被掀走。

一天午后,突然有名水兵兴奋地高喊:“左舷发现雨云!”

全舰瞬间行动起来。值完班的水兵顾不上换衣服,抱着香皂毛巾就往甲板跑,连正在厨房忙碌的炊事人员,也拿起脸盆冲了出来。

舰长果断下令:“调整航向,跟住雨云!”军舰随即缓缓转向,朝着那片灰蒙蒙的雨云驶去。

刚开始,只有零星的雨点,落在甲板上砸出小小的湿痕。不等雨下大,水兵们就脱了外衣往身上抹香皂,有人还哼起了歌。

没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密集落下,冰凉的雨水浇在身上,将泡沫冲走。甲板上所有水兵都忍不住吼出声来,和着风声雨声,构成独特的“甲板交响乐”。

10分钟不到,雨云飘走了,阳光又洒在甲板上。有人抹着脸意犹未尽地说:“要是雨再大点儿,就好了!”旁边的老兵笑着说:“这算好的了!要是遇上旱季,连追雨都没机会。”

舱段班长告诉记者,有次他们在南海执行任务,20多天没下雨,喝的淡水按杯分,谁也不敢提“洗澡”二字。后来,遇到一艘兄弟舰艇,格外慷慨地匀了几桶淡水给他们。

人民海军官兵远航时真正实现“用水自由”,是在首批亚丁湾护航时。那次出海前,得知一走要好几个月,记者特意在行李箱里塞了好几包湿纸巾,想着没条件洗澡时用。

上舰后才发现,舰上已经新安装了海水淡化装置。这种通过离子渗透膜制造的淡水,不仅量大,而且成本低,基本能满足舰艇官兵的日常需求。果然,紧张的护航工作之余,每名水兵都能美美地洗上热水澡。

当温热的水流从喷头涌出,冲走一身疲惫时,记者不禁感叹,这不仅是水兵洗澡条件的改善,更是人民海军后勤保障能力的飞跃。

如今,追忆那些年在甲板上追云逐雨的日子,回味那些年在远海忍受过的干痒异味,记者更加体会到,是身后的祖国用越来越强大的实力,让每一名远航的水兵能随时洗去疲惫,满怀信心地继续迎风斗浪。

一次战机起降、一回海上补给、一顿甲板餐、一次雨水澡,这些甲板上看似寻常的片段,串联起人民海军从浅蓝走向深蓝的壮阔征途。

今年7月3日上午,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航母飞行甲板上,700余名海军官兵身着白色军装,列队排出4个大字:国安家好。

这片甲板,早已不只是战舰的“脊梁”,更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一头连着筚路蓝缕的过去,一头通向星辰大海的未来;一头系着水兵的赤子情怀,一头牵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家国深情,从不仅仅在言语间,而在甲板上每一次精准的操作里,在战机升空时声震海天的轰鸣中,更在人民海军向海图强、永不停歇的每一步足迹中——这航迹,正朝着更深的蓝、更远的天,坚定前行!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