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0 15:11:05
三十载潮起平湖,百万移民启新程。翻开三峡工程历史的书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舍小家、顾大局,在时代浪潮中坚韧奋进。
三峡库区不仅是百万移民安置地,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近日,记者跟随水利部组织的“移民新生活”主题采访团深入三峡库区沿线,探访从“移居”到“宜居”的蝶变之路,记录水清业兴、乡愁绵长的移民幸福图景。
治理:青山常绿碧水流
三峡库区的生态治理,是移民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杨村观鸟台,近处一排中山杉亭亭玉立、扎根水中,远处的鸟岛上,小白鹭时而在枝头休憩,时而飞舞蹁跹。
每年5月至9月,三峡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开州城区周边会形成24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开州区水利局水位调节坝管理站副站长吴巧玲介绍,在汉丰湖岸线建成500亩林泽,恢复消落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一方面通过打造景观基塘,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堆置岛屿,为鸟类提供安全栖息空间,让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吴巧玲说。
三峡库区的生态治理既要聚焦消落区,还要兼顾支流小流域。作为三峡库区的腹地,开州区水系发达、中小河流众多,防汛压力突出。
站在开州区竹溪镇河堤上,区水利局河道水文科科长邱睿介绍,在监测感知方面,通过打造“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实现水文要素看得见、传得快、算得准。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映阳河流域防洪数字孪生场景,并建立了中和镇、临江镇、竹溪镇等乡镇的三维实景模型,通过实时数据驱动,虚拟场景能够精确映射实体河道的实时水情状态。”邱睿说。
2025年,开州区遭遇22次强降雨天气,2条河流接近警戒水位,所有强降雨过程均实现精准应对,累计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3万余人次。
发展:产业铺就致富路
兴产业是移民安居的“第一块敲门砖”,能增收是移民稳就业的根本。
巴山渝水宝贵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巫山脆李这颗“致富果”。巫峡两岸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空气优良天数年平均在340天,适宜脆李生长。
在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脆李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全村种植面积3000亩,年产量4500吨,人均收入达1.8万元。“今年脆李的长势特别好,个头大、甜度足,大家收成都还可以。”曲尺乡柑园村村民黄红海说。
记者看到,村里不仅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有技术团队进行专业指导,初步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帮助脆李走向远方,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曲尺乡权发村的“村播”直播间,主播们正向全国网友推介着脆李果酒等特色农产品。“这些年,我们拓宽销售渠道,吸纳青年电商和主播团队入驻,打造村级电商直播基地,效果很不错,我们是‘亿元村’嘞。”权发村党支部书记孙祖勇告诉记者,通过与邮政快递部门合作,在村里设立快递点,按照“无人机转运+脆李专机”的模式,不仅突破了长江两岸地理空间限制,还将整体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已实现24小时内送达。
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让移民增收更有保障。近年来,巫山县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依托脆李产业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巫山县脆李种植规模达30万亩,产量近14万吨,综合产值22亿元,带动6万余户果农增收,其中移民占比超六成。
巫山县脆李产业的发展仅仅是三峡库区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目标的一个缩影。通过扶持优势特色产业等综合措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库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均略高于全国增速水平,库区居民和移民获得感持续增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94.1万个,培训移民100.6万人次,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扶持一批生态工业园和重点景区建设。
融合:诗话秭归客盈门
长江穿峡而过,橙香漫溢山岗。
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的湖北省秭归县,枕江而居,因坝而兴。作为三峡移民的重点安置村,秭归县银杏沱村人均耕地不足7分地,传统种植模式难以为继。
“靠港致富小康化,靠游兴村特色化。”正是银杏沱村的转型密码,而转型发展离不开三峡后续专项资金支持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秭归县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项工程聚焦道路、环境、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建设,分阶段推进实施。不仅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生产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同时更好地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发展。
沿着三峡后续规划项目新建成的金曲路走进银杏沱村,移民新居沿港而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餐馆旅店、商店鳞次栉比。“以前靠种玉米糊口,现在光旺季一个月收入就顶过去一年,这都是港口给咱移民带来的福气。”银杏沱村的一位村民说。
在秭归县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还有长岭村。长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士明介绍,作为典型的移民村,以盘活闲置资源为突破口,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将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绑定,打造民宿集群,并为游客提供采茶、制茶等体验项目。“这里是城区和山下居民消暑纳凉的绝佳地,今年夏季,一到傍晚,车队都排成一条龙了,相当壮观!”李士明说。
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茶旅融合有了温度。如今,距离中心城区车程不足20分钟、海拔680米的长岭村,俨然已成为秭归县城的“后花园”。在长岭村“白天体验采茶,晚上看‘村BA’”正成为新潮流,资源融合的不仅是文旅发展,更是移民群众的幸福感。
“十四五”期间,按照《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安排资金,持续改善库区人居环境,稳步提升移民生活品质,城镇移民小区道路路网完善率100%、自来水覆盖率100%、供电容量达标率100%;农村移民安置区道路硬化率93.2%,供水保证率90.8%、供电容量达标率97.1%。实施外迁移民安置区项目帮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生产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大部分移民已逐步融入迁居地生活。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锐 王子涵
暖经济向“新”风劲吹!选品、询价、成交……企业做足“内功”开辟大市场
观察·中国引领机器人产业变革 “硬科技突破+场景化落地”双向发力加速迭代
精细化贴心服务上“新” “冰雪经济”火热文旅市场“热气”升腾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丨弘扬诚信文化、廉洁文化
京津冀新增6项“同事同标”社保经办服务
河南麦播一线:趁晴赶进度 播种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业 多元化优质培训资源供给拓宽劳动者发展空间实现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温度 “老房子”变身“好房子”老城区重焕生机
二十届四中全会名词卡片: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为国产传感器从感知到智联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