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网 2025-11-20 18:06:05
11月13日,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湖南郴州召开,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柿竹园”)在交流会上作为典型代表发言,展现矿区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亮眼成果。
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现场观摩柿竹园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曾经“灰头土脸”的矿区如今披绿叠翠、绿树成荫,井下作业中,工人远程操控智能铲运机与自动化凿岩机有序开采,AI智能监控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安全生产各作业场景……
2025全国绿色矿山交流会与会人员实地考察柿竹园
这场嬗变的背后,是柿竹园面对富矿枯竭、低品位共伴生矿开发难度大、环保压力加剧等矿业转型共性难题的主动破局,是企业破解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系统性探索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持续升级、生态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技术创新先行者:筑牢国家资源安全底线
柿竹园以多种矿物共伴生著称,矿物品种多、储量大,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钨、锡、钼、萤石等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共生于143种矿物之中,综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但由于矿物组分复杂、可选矿物品位低,柿竹园钨钼铋萤石复杂多金属矿选矿技术是世界级难题。
1980年,为集中力量攻克这一难题,国家科委确立柿竹园为“全国五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自“七五”以来,“柿竹园多金属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长期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重点课题,公司先后承担7次国家科技攻关。
关键技术横向联合攻关、揭榜挂帅自主攻关的成果一项项累积。从中深孔大爆破技术突破,到创新应用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采矿技术;从选矿工艺革新,到“柿竹园法”高效选钨技术,柿竹园在复杂低品位多金属矿采矿、选矿和资源综合回收领域形成一批独有核心技术,并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柿竹园法”是全球唯一以企业命名的选矿方法,经过持续多年的迭代升级,将多金属矿中钨回收率从26.8%提升至70%以上。
“沙子里淘金”,技术越高淘出价值越高。近年来,柿竹园以“问题点”为导向,逐年加大科研投入,累计获国家级发明奖1项、科学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45项。
依靠科技创新,企业盘活低品位伴生矿资源超亿吨,尾矿伴生萤石回收率从不足30%提高到65%以上,年减少尾砂排放15%以上,锡资源从无到有实现产业化回收,产品谱系由最初的3种扩展至7种,资源增储上产取得显著成效。
前不久,柿竹园资源综合利用经验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全国战略矿产保障典型案例。
现代化的选矿厂车间
高附加值挖潜者:从“传统矿山”迈向“高端供应商”
“你看,这些数字和线条实时显示所有工序的生产状态。”柿竹园机动能源信息部技术负责人向前来现场交流的矿企负责人解说智能集控中心电子显示屏各项数据。
近年来,柿竹园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推进智能矿山建设,构建起“采矿远程遥控、选矿全流程自动化、固定装备无人值守、生产管理系统数字化集成”的智能化运营体系。
在矿山工作近40年的老矿工邝双田感慨:“现在年轻一代真是赶上好时代了!当年我们靠风钻作业,打眼时地下水顺着袖口灌进衣服,干完活浑身湿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如今操作智能铲运机,坐在地面控制室就能远程作业,既安全又高效。”
面对资源禀赋下降与盈利需求上升的双重挑战,推动传统矿山向智能矿山转型成为破题关键。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井下作业人员减少一半,采矿量增加3倍,采矿效率提升6倍。
深挖效益空间,既要提高效率,也要扩面升值。伴生矿资源的深度开发正成为柿竹园新的利润增长极。
“萤石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多个行业。”柿竹园矿山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由萤石加工而成的氢氟酸样品时自豪地说:“我们的产品已进入氟化工供应链体系。”依托30余项技改优化生产流程,企业创新性地将85%品位萤石精矿拓展至钢铁、陶瓷等领域,并将高品位萤石精矿品位提升至93%以上,达到化工级应用标准。
近两年,矿石市场上钼、铋价格攀升。柿竹园集中力量创新硫化矿再磨再选技术,实现钼精矿、铋精矿回收率双提升。“十四五”期间,柿竹园复杂难选多金属矿钼、铋、萤石综合回收率分别达到76%、66%、65%,锡、铁、硫等伴生资源综合回收效率也显著增强。
数据印证挖潜成效——2024年柿竹园利润总额提前一年实现翻两番的规划目标。随着改革深入,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愈加成熟,走出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与利润指标均超额完成,“高端供应商”的行业定位日益清晰,矿山行业地位更加彰显。
东波采矿场井下智能操控平台
绿色矿山践行者:提交“采矿不见矿”的生态答卷
“很长一段时间,矿区水是浑的,一刮风就扬尘,谁能想到现在竟成了公园?”在柿竹园工作20多年的老矿工李师傅常在矿区散步。
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人工湿地草木丰茂,流水潺潺,鱼鸟虫蝶自在栖居,生机盎然。从寸草不生的连片矿渣场到绿意盎然的矿山公园,这一转变源于过去十二年持续投入,累计完成25项生态修复工程。“我们创新采用‘微生物修复+植物固土’技术,实现了在废弃矿土边坡上种树的奇迹。”顺着李师傅所指方向望去,约3500亩林地草地均为人工绿化成果。企业通过建设矿山公园、博物馆,推进“三供一业”改造,打造滨河风光带和五个社区小公园,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修复是对历史的回应,低碳是向未来的承诺。
“十四五”以来,柿竹园通过技术改进与设备更新,年碳减排达5500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显著下降。例如,在生产作业面配置智能抑尘系统,有效控制废气与烟尘排放,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由0.4吨/年降至0.282吨/年。
为降低自然资源消耗,企业建成井下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将涌水收集后用于选矿生产;完善雨污分离系统,建立厂内分级处理与循环利用机制;在选矿环节采用节水节能型浮选柱设备,单位耗水量节约50%。
精细化管理渗透至每一个生产细节,选矿厂采用纳米陶瓷球替代传统钢球,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由123.3千克标准煤/吨降至81.66千克标煤/吨。
柿竹园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环保绿牌”单位。一线工人坦言:“过去全凭经验调节药剂用量和工艺参数,不仅不精准,还容易造成污染。现在系统可根据矿石品位自动调整,既提升效率,又能确保生产指标始终处于最优水平。”
“现在,公司全力推进万吨技改采选尾项目,为了将企业绿色发展推向更高层次。”柿竹园公司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重构采矿剥离、选矿加工、尾水回用、尾矿存储模式,进一步提升低品位矿石利用率、减少尾矿排放。
11月初,项目中的尾矿库技改率先完成。海拔落差近200米的“柿竹园万吨”项目全面完成防渗膜铺设,各项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这不是一座废弃矿石矿渣堆放库,是矿产资源再开发储备库。”该负责人说。
柿竹园国家矿山公园一景
以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产业链延伸为路径,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柿竹园成功趟出一条资源、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绿色矿山建设新路径,为实现高水平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奠定基础,为湖南乃至全国矿业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来源: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李剑锋 陈晓娇)
【责任编辑:郭旭】暖经济向“新”风劲吹!选品、询价、成交……企业做足“内功”开辟大市场
观察·中国引领机器人产业变革 “硬科技突破+场景化落地”双向发力加速迭代
精细化贴心服务上“新” “冰雪经济”火热文旅市场“热气”升腾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丨弘扬诚信文化、廉洁文化
京津冀新增6项“同事同标”社保经办服务
河南麦播一线:趁晴赶进度 播种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业 多元化优质培训资源供给拓宽劳动者发展空间实现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温度 “老房子”变身“好房子”老城区重焕生机
二十届四中全会名词卡片: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为国产传感器从感知到智联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