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20 23:11:02
深秋津南,藏着乡土最鲜活的烟火与诗意:非遗工坊里,老手艺在指尖流转出新潮模样;民宿庭院中,笑语裹着草木香漫过院墙;千亩稻田间,金浪翻涌藏着农耕文化的绵长。近日,“津彩南望铸华章”媒体交流宣传活动启幕,聚焦津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硕果,农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恰似一抹亮色,点亮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以十项文化工程为笔,蘸千年文脉为墨,津南正绘就一幅“文润乡土、业兴民富”的乡村新画卷。
文化扎根乡土,方能长出民心向暖的力量。津南深耕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织密“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服务网,134个服务网点遍布城乡,文化馆、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敞开大门,让村民抬脚就能触摸文化温度。“津彩艺家”品牌搭桥,12个市级艺术家实践基地扎根乡村,30位文艺名家沉到基层,把“殿堂里的艺术”化作“田间地头的日常”,让文化服务从“送上门”变成“扎下根”。“点单式服务”精准对接需求,472场基层培训、143场文艺演出走进田埂院落,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歌《最新最美是正营》唱响全国获评“幸福好声音”,乡村文化生活越唱越旺、越活越火。
非遗活化赋能,让老底蕴迸发新动能。坐拥104项各级非遗项目的津南,以“保护+创新”双轮驱动,让非遗跳出“传承圈”、走进“生活圈”。葛沽宝辇会牵手潮阳英歌同台展演,传统民俗碰撞出别样火花;于氏掐丝珐琅、麦秸画等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4个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成了研学打卡热地。更接地气的是,“津南礼物”文创品牌应运而生,赵大肚子烧卖、有稻儿米糕等非遗美食变身网红伴手礼,借国家会展中心平台走进达沃斯年会、农交会,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更让传承人钱包鼓起来,年均增收节节攀升。
农文旅融合共生,蹚出乡村增收新路子。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津南打破产业边界,让文化、农业、旅游牵手共赢,实现“资源变资本、农房变客房”的蝶变。双桥河镇“沽水·孙庄”民宿创新“区统筹、镇主导、国企助力、村集体和百姓受益”模式,流转闲置民房建成7栋主题民宿,配套500亩高标准农田、生态水系景观,国庆单季迎客超万人次,村民既拿房屋流转钱,又能就近务工挣薪金。小站镇靠小站稻产业打底,打造“津津乐稻”潮玩运动基地,农耕文化混搭休闲运动,带动周边农户做餐饮、开民宿;前进村、西小站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小站镇跻身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农文旅融合成了乡村增收的“金钥匙”。
品牌聚力赋能,把乡村名片擦得更亮。“津彩南望”文化品牌持续深耕,推动“一廊一环一海四片区七节点”文旅格局落地,春季踏青、夏季研学、秋季稻浪、冬季民俗,四季主题活动轮番登场;“周汝昌杯”诗词征文、“银达子杯”河北梆子票友赛聚人气,《印象津南100秒》短视频全网点击超2000万次,津南乡村的知名度越传越广;更借全国棒球赛、乡村马拉松等赛事引流,推出景区联惠政策,带动住宿、餐饮消费升温,既传承了文化,又鼓了村民腰包,实现双赢实效。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脉盛则民心聚。如今的津南,老技艺守得住根脉,新业态闯得出新路,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藏不住。下一步,津南将继续深化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让更多乡村资源变振兴动能,让“津彩南望”的愿景扎根乡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缪翼 林单丹
暖经济向“新”风劲吹!选品、询价、成交……企业做足“内功”开辟大市场
观察·中国引领机器人产业变革 “硬科技突破+场景化落地”双向发力加速迭代
精细化贴心服务上“新” “冰雪经济”火热文旅市场“热气”升腾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丨弘扬诚信文化、廉洁文化
京津冀新增6项“同事同标”社保经办服务
河南麦播一线:趁晴赶进度 播种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业 多元化优质培训资源供给拓宽劳动者发展空间实现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温度 “老房子”变身“好房子”老城区重焕生机
二十届四中全会名词卡片: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为国产传感器从感知到智联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