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4
  • 1
  • 2
  • 3
莫让公共空间变“流量秀场”(人民时评)
在规则设计上尽可能包容新事物,在文明规范上凸显协商与尊重,在法律约束上更加精细化,方能更好地将社会发展的活水导向制度文明的河床公共空间是人们交往互动、共享生活的重要场域。然而,随着短视频、直播等网络业态兴起,一些公共、半公共空间被不当使用,成为“流量秀场”。比如,地铁车厢内,有人支起简易理发工具拍摄短视频博取流量;大学生宿舍里,部分学生不顾室友感受彻夜直播;博物馆里,有博主为拍“氛围感视频”频繁调整机位,影响他人参观……类似行为不仅扰乱公共秩序,一些情况还存在涉嫌侵犯他人隐私等问题。公共空间中的越界、违规行为,亟待治理。身处公共空间,就要恪守一定的行为边界,这种共识是维系社会和谐秩序的基石。不过,每当新技术、新应用融入日常生活,往往会对公共空间的形态、功能及人际互动模式产生复杂的影响。如微博、微信、直播等数字应用的普及,孕育了线上新公共空间,一定程度上重构了社交模式,也对人们的言行规范、隐私保护意识等提出了新要求。良好的社会治理,往往是在动态发展中寻求新的平衡。当一些新问题初露端倪,法律规范难免有一定滞后性。比如,对一些涉及网络与现实两个公共空间的行为,现有管理规则针对性不足。公共场所管理和网络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涉及“禁止喧哗”“禁止破坏设施”“不得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等内容,但对于“拍摄路人是否需要告知并取得同意”“直播音量如何界定”等新情况新问题缺少明确规定。解决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是一个技术伦理、法律法规与公民素养协同演进的过程。不同观念在博弈与碰撞后,共识逐渐显现,最终固化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因此,化解治理末端的社会问题,要回到文明意识的源头想办法。在规则设计上尽可能包容新事物,在文明规范上凸显协商与尊重,在法律约束上更加精细化,方能更好地将社会发展的活水导向制度文明的河床。塑造公共空间的新规范,要注重疏堵结合,既维护创新创造的空间,又守护公共秩序的底线。一些网红扎堆的城市公园、博物馆、文化馆等,不妨划定“直播互动区”“允许拍摄区”等,配备隔音设施和管理人员,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干扰。相关平台可通过行为提示、警告限流等方式,引导规范网络主播等内容生产者的行为。坚持审慎包容,同时强化协同自律,线上线下空间都将闪耀社会公德的光芒。厘清公共空间的行为边界,还要以精细化的制度建设,持续消除模糊地带,既有序引导也有效问责。结合网络业态发展特点,应进一步细化相关“负面清单”与“责任清单”。比如,对人员密集的区域,明确禁止开展影响他人正常活动和合法权益的拍摄、直播等;对一些半公共空间,要求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直播时间、设备音量等应与他人协商沟通。在不断明确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及时惩治少数蓄意违规、屡教不改者,才能让文明守法成为共同的坚守。公共空间是社会文明的镜子。在公共场合,看到他人的合理需求,尊重他人“不被打扰的权利”,是必备的素养。流量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学会“调焦”,既眺望远方的诗意和美好,也关注身边的人与环境,我们将在彼此看见、相互珍视中,创造一个更加井然有序、温馨和谐的社会。《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05 版)
新华时评丨中国绿色实践启迪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
新华社成都11月23日电题:中国绿色实践启迪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新华社记者张海磊当人类文明行至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可持续发展该何去何从?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智库报告《携手迈向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引领》近日以中英文向全球发布。报告深刻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借鉴和超越,系统梳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倡议,呼吁共建、共创全球生态文明,启迪世界各国携手迈向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规律和世界发展变化格局,凝结着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深邃思考。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中国以绿色实践夯实自身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可再生能源体系,不断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中国以绿色实践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批准或签署多项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以元首外交为引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国际合作多点开花……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格局。中国以绿色实践促进绿色发展成果全球共享。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关切发展中国家需求,为全球南方迈向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提供普惠可及的路径方案。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以治理体系变革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根基和保障,以科技创新提升内生动能,以天下情怀汇聚全球合力……中国实践不断转化成中国经验,启迪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世界各国携手同行,人类将以绿色之笔,绘就一幅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画卷。
新华时评丨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凝聚南方共识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11月23日电题: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凝聚南方共识新华社记者许正刘万利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22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这是G20峰会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凝聚着全球南方国家表达发展诉求和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共同愿望。二十国集团成员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85%,代表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关键平台之一。本次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宣言强调通过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挑战,并呼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以推动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峰会开幕讲话中表示,作为G20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南非始终致力于确保全球南方和非洲大陆的发展优先事项在G20议程中得到坚定而长期的体现,这不仅对非洲人民和全球南方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稳定与安全、缓解资源压力以及降低冲突风险也至关重要。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升温,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持续扩大。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失衡性:代表性不足导致“治理赤字”高企,规则不公导致“发展赤字”难除。本次峰会前夕发布的关于全球不平等问题的报告,以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南北之间在财富、贸易、资源及教育上的巨大落差。这深刻警示我们:世界的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团结、平等、可持续”为主题的约翰内斯堡峰会显得尤为重要。在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背景下,全球南方正在加速觉醒,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的参与者转变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塑造者。本次峰会上,全球南方国家广泛呼吁各方践行多边主义,缩短全球南北方国家的发展差距,期待各方能够凝聚共识和深化合作,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与可持续的全球发展体系,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稳定与希望。作为G20重要成员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南方团结振兴。今年9月,中国提出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全球治理倡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始终致力于在变革的世界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多元国际公共产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多年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始终立足于全球南方的发展现实,聚焦共同发展的核心诉求,不仅帮助非洲国家提升了自主发展能力,也推动国际社会更加重视非洲发展议程,持续为全球南方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与此同时,中非共同发出全球南方国家的时代强音,不断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携手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世界越是动荡变革,越需要凝聚共识;挑战越是严峻复杂,越需要团结协作。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非洲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以坚定的决心锚定公平正义,以务实的行动推动合作共赢,不断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凝聚南方共识,注入南方力量。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