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4
  • 1
  • 2
  • 3
“牵挂”的力量(人民时评)
今年以来,从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到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中国减贫的成功实践持续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热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划时代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总结实践经验,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编者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照亮了中国的减贫奇迹中国的发展实践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为其他国家实现减贫脱贫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已经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宝贵财富有一种牵挂,不以山海为远。从广州出发,乘火车、汽车,辗转3个多小时,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广东考察时专门来到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在和乡亲们交流时,总书记讲述来到这里的缘由:“这是一片红色土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发展有不平衡的地方,这也是我的牵挂。”这一份牵挂,饱含着深沉的人民情怀;这一份牵挂,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时间以见其诚,岁月以证其力。“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从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人民领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牵挂,映照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曾遍访全村1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标注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在校期间,她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贵州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基层调研、发现问题,晚上研究解决问题,探索出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精准脱贫的“晴隆模式”。他曾誓言,“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照亮了中国的减贫奇迹。牵挂,化作义无反顾的坚定行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上下同欲者胜”。从党中央到基层“最后一公里”,总书记带领大家层层压实责任、兑现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中,党中央一声令下,四面八方闻令而动。坚持全国一盘棋,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统一协调,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全面建立。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起最广泛的合力。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接续推进“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行动……凝聚党心军心民心,集合人力物力财力,举国同心、如臂使指。牵挂,书写载入史册的光辉答卷,激发生生不息的接续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消除贫困是全球性难题。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脱贫,中国的发展实践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为其他国家实现减贫脱贫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已经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宝贵财富。牵挂,其情也绵长,其力也持久。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努力永不停歇。“十五五”规划建议把“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对人民的牵挂,传递着温暖和力量;为人民的发展,将始终动力充沛、一往无前。《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8日 05 版)
如何同人工智能碰出新火花(评论员观察)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不可能“齐步走”。只有在错位中找准自身定位,走好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如何与生产生活碰出新的火花?政策文件里有具体方向。近日公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预防、诊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全链条连续智能服务”。智能预问诊、云陪诊、辅助诊疗等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缩影。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丰富应用场景的坚实支撑密切相关。讲台上,数字人“助教”能辅助老师为学生介绍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卧室中,智能机器人自动调节温度、湿度、采光,完成地面清洁;车间里,质检机器人自主检测缺陷、分离残次品,提升生产效率。唯有突出应用导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才能避免盲目跟风、搞“大呼隆”,收获实实在在发展成效。各地如何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用?贵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不可能“齐步走”。只有在错位中找准自身定位,走好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海推出“AI+制造”三年行动,结合自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山东寿光依托农业特色,重点发展“AI+农业”,着力在智能种植、病虫害识别、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取得突破。立足自身长板,针对产业痛点,科学确定“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重点,是形成竞争优势、集聚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行动涉及领域宽、参与主体多、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不可能仅靠“单兵突进”,必须注重各领域各区域高效协同。例如,为了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一些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定期派送一线工程师到高校担任产业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从优化智算资源布局到加快行业标准建设,从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到促进智能终端普及,只有汇聚党委政府、科研单位、行业企业等多方合力,构建好人工智能产学研生态,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推进“人工智能+”,安全是前提。大语言模型“幻觉”输出、算法黑箱加剧偏见、深度伪造升级骗局……人工智能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过渡的阶段,技术创新加速突破之时,尤需注意统筹发展和安全,为人工智能系紧“安全带”。未来,持续完善符合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治理体系、提升相关治理能力,保持政策灵活性,既留足发展空间又及时建章立制,才能避免陷入“技术失控”的困境,让人工智能在安全可控与创新发展的平衡木上走得更稳、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让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等深度融合,技术的进步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精彩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7日 05 版)
新华视点·关注城市更新丨要烟火气也要“诗与远方”——多地探索建设完整社区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要烟火气也要“诗与远方”——多地探索建设完整社区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宋佳、王优玲、郑钧天“能遛娃健身,也能看书购物”“一半是生活,一半是邻里”“15分钟就能解决大部分日常所需”……针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和多元诉求,全国多地正在开展完整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完整社区建设给市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追踪。生活、生产、生态深度融合的新型社区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贤溪社区,11岁的小学生王怡琳参加了《白洋淀的歌声》话剧排演和演出,73岁的宋宝霞经常和朋友到养老驿站唱歌跳舞,一些年轻人也不时在青年夜校做手工、练瑜伽。“现在社区生活太方便了。”61岁的郭彦英感叹。她告诉记者,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送孩子得骑车三里地,年轻人想娱乐得专门跑县城,如今公园、超市、医院、公交车站等设施一应俱全。贤溪社区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完整社区建设典型案例之一。根据《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完整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2023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106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打造一批完整社区样板。今年8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完整社区,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位于上海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的江苏路社区,人口密集,老房较多。菜场不足、停车充电难、绿地少是居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增设便捷菜店、助餐、洗衣、维修等各类服务;建设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盘活闲置空间,吸引网红咖啡店、甜品屋、香水手作等百余家特色小店入驻……江苏路社区打造出一个社区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完整社区。记者在社区所辖愚园路1088弄里打造的“诗和远方”的公共市集看到,在保留鞋匠铺、裁缝店、修锁铺等便民服务的同时,社区引入时尚设计、艺术展览等元素,让“烟火气”和艺术共享共融。上海江苏路社区所辖愚园路1088弄里打造的“诗和远方”的公共市集里的裁缝店。新华社记者郑钧天 摄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了解到,截至目前,试点社区共建设改造养老、托育、便利店等各类服务设施2000余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2.62万个、社区公共充电设施6200余个,改造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约71万平方米。改造与建设围绕“痛点”开展记者近期走访多地发现,在试点过程中,各地普遍采取“先体检再试点”的路径,因地制宜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南川园社区,近七成居民楼为2000年前建成,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活动空间匮乏一度困扰居民生活。“我们对照完整社区建设指标开展了社区深度体检,并通过‘设计师进社区’‘居民议事堂’‘板凳会议’等多种形式,让每位居民都能参与社区建设策划。”南川园社区党委书记倪燕告诉记者。10月30日,江苏南通崇川区南川园社区食堂。新华社记者王优玲 摄针对“体检”发现的问题,南川园社区开展片区系统性改造:拆除违建、整治外墙、打造“最美回家路”,同时增建文化休闲、体育健身、无障碍设施及养老托育服务场所。截至目前,已完成81幢居民楼改造,新增机动车位774个、非机动车棚65组,并预设了76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点位。值得注意的是,满足“一老一小”群体需求、构建全龄服务体系成为完整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最新一批完整社区建设案例集中,10个样本社区均配套建设适老宜少设施。为营造“儿童友好、青年融入、老年宜居”的全龄友好完整社区,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云鹭湾社区改造原乐溢幼儿园,打造嵌入式托育中心,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4小时健康e站、社区食堂等设施。“步行不到15分钟就能到食堂”“饭菜干净卫生,价格实惠”“品种多,非常适合老年人”……居民们交口称赞。完整社区要建好,更要治理好。记者调查发现,除了服务设施查漏补缺做加法,多地依托AI技术,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一键”链接居民需求和社区服务。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杉板桥社区,25平方米的高清大屏上,1.2平方公里的社区实景尽收眼底。前不久,杉板桥社区内一个垃圾桶出现爆桶,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端收到自动报警,立即联系附近的环卫工人和微网格员协助处理。“有了社区智能管理平台,垃圾桶满溢、消防通道占用、电动车违规入电梯等一系列社区治理难题,得以及时发现、高效处置。”杉板桥社区党委书记陈岚说。多个试点社区也实现了智能化场景赋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江湾社区安装高空抛物监测摄像头、智能烟感等系统,实现“技防+人防”双轨保障;建设社区网格线上平台,社区事务问题响应时效提升至30分钟内。完善设施更瞄准可持续发展完整社区不仅关注社区的物理空间,也强调社区精神与凝聚力的塑造。记者了解到,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抓手,完整社区建设将在106个试点基础上,进入扩面提质增效新阶段。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表示,在实施路径上,各地将通过开展社区体检,编制专项规划,强化设计引领;在工作重点上,各地将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在协同联动上,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牵头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推动社区高质量可持续运营。据了解,浙江、重庆、江西、湖北等22个省份扩大了试点范围,推进打造完整社区建设样板3400多个。完整社区不仅是服务设施的完善,更需着眼于可持续性发展。记者注意到,各地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北京市海淀区采用“建运投”一体化改造模式,引导专业运营服务企业提供长期的运营服务。江西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推进机制,经营主体通过“产权与使用权分离”“低偿+公益+市场”“改造+运营+物业”等模式参与完整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可持续运营能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要继续补齐设施建设短板和服务管理短板,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创新;持续实施、高质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筑牢“安居”这一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点。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等专家建议,结合社区人口结构与规模,开展社区环境适老、适幼性能评估,形成问题清单,合理规划完整社区服务设施网络,补齐养老、托育、停车、充电、公共活动场地等短板。同时,可通过引入专业化的物业服务、社区托管、居民自管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完整社区建设,实现精细化、智能化服务。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