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稳粮仓 促增收——2025三夏进行时
  • 专题:肥料在中国
  • 1
  • 2
  • 1
  • 2
人民网评: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两个数据可见一斑。 一个数据事关城市“颜值”。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2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推窗见绿、开门入园”,这种“诗和远方”的生活,如今在城市越来越“触手可及”。 另一个数据关乎城市的“里子”。2019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超过1.2亿人,共改造提升各类老化管线36万公里。今年1到4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79个。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以“绣花功夫”让老旧小区实现全方位蜕变。 从城市绿化到城市更新,从改造老旧小区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正是在办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中,提升了城市安全韧性和宜居宜业水平,开创了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以人民为中心,擦亮城市建设的价值底色。在上海,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让更多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在北京,采用新增建设、错时共享、规范管理、智慧服务等手段,中心城区累计挖潜新建停车位2.8万余个,有力缓解居住区停车难……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新时代以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住房难等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增强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城市建设不断厚植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 以改革为驱动,激发城市建设的活力动能。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拔地而起。建立健全新区管理体制,完善新区“1+10”疏解配套支持政策体系;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雄安服务”品牌;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打造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雄安新区正是新时代我国城市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党的二十大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等作出部署。今天的中国,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 以科技为支撑,塑造城市建设的智慧韧性。门禁系统自动识别身份,供水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提升社区居住品质;政务服务平台集合预约挂号、公司注册等功能,“数据跑”替代“群众跑”……放眼今天的城市生活,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智慧城市不断为城市治理赋能、为群众办事减负,科技创新深刻改变着城市面貌。 新时代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蹄疾步稳。数据显示,自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到2023年我国已建成40个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目前我国已建成千兆城市207个,有超过一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配套加装了物联智能感知的设备。从“城市大脑”让城市更加智慧,到政务服务平台“高效办成一件事”,技术驱动城市建设提速、治理效能跃升。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定能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责编:尹深、曲源)
新华时评丨让中澳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新华社堪培拉7月12日电题:让中澳合作之路越走越宽新华社记者章建华 齐紫剑在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第二个10年之际,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于7月12日至18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访是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总理以来首次访华,正值中澳关系在两国领导人引领和双方共同努力下持续改善发展的关键节点。双方期待以此访为契机,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因应地区和全球形势发展变化,共同拓宽中澳务实合作之路。过去三年间,中澳关系稳定下来、实现转圜,并取得积极成果,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习近平主席同阿尔巴尼斯总理三度会晤,两国总理成功互访。正是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澳各领域对话交流机制纷纷重启,务实合作走深走实,人文交流持续向好。两国间日益频密的往返货轮与航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澳方展台的繁忙景象、两国人民在旅游和网络空间的友好互动等,都是中澳关系回暖的生动体现。事实证明,中澳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利益,得到两国人民的坚定支持。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澳关系,致力于推动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发展对华友好关系已在澳大利亚汇聚起多方共识,反映出社会各界期待。当前,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第二个10年,迎来又一重要发展阶段。中国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澳致力于提升生产力。从两国发展的重点方向出发,聚焦共同利益,拓宽合作途径,将推动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为地区和全球发展稳定注入正能量。中澳经济具有互补性。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澳大利亚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产品享有盛誉,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积累。中国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充足的创新人才、丰富的应用场景。双方加强合作,可以将互补优势转化为两国共同发展的强健趋势。数据显示,2022至2023财年,对华贸易使澳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2600澳元,为澳创造59.56万个就业机会,占澳就业总数的4.2%。阿尔巴尼斯日前在谈到此次访华时说:“中国是澳大利亚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25%的出口流向中国。这意味着就业,而我的政府优先事项之一就是就业。”十年前中澳签署的自贸协定,为两国经贸合作的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历史新起点,双方应以更开放姿态、更严格标准对中澳自贸协定进行评估审核,不断夯实农业、矿产等传统领域合作基础,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增长点,推动两国务实合作再上新台阶。澳商业理事会首席执行官布莱克认为,对华关系是“与我们国家的成功深度相关的伙伴关系”。澳商界在此访行程中将探讨“与我们最大的经济伙伴建设更牢固的关系,特别是在资源、能源和服务领域”。中澳民间友好根基深厚,人员往来频繁,人文联系密切。中国长期是澳最大国际留学生来源国和最大海外游客来源国,目前在澳有一百多万华侨华人,两国现有100多对友好省州、姐妹城市。双方应进一步深化地方、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两国青少年交流,厚植中澳关系的民意基础,共同书写更多两国民心相通的动人篇章。中澳都是亚太地区重要国家。在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之际,双方可以在国际和地区议题上凝聚共识,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下加强协作,共同守护地区和平稳定,捍卫国际规则秩序,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推动中澳关系稳中有进正当其时。中澳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中澳关系就一定能够发展好。双方携手努力,加强高层引领,增进政治互信,妥善管控分歧,聚焦共同利益,将推动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既能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也将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新华时评|中国以减贫重新定义“发展权”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题:中国以减贫重新定义“发展权”新华社记者谢佼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11日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发布《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国实践与理论创新》智库报告,总结了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创新实践、理论探索和显著成效,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独特贡献与大国担当,为全球减贫事业带来深刻启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时间检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正日益展现出更强的科学性与更广泛的普遍性。中国减贫治理的理论框架不断丰富、方法路径持续优化。不仅是经济指标的改善,更是对“什么是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命题的创造性回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减贫理念,不同于传统福利国家的现金救济,超越了西方“保障基本生活”的减贫范式。从“生存权保障”到“发展权赋能”,中国始终将“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摆在最紧要、最突出的位置,以民族、地区、贫困户“一个都不能少”为目标,通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完成“小康”“大同”等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当代诠释。中国减贫治理模式的基本遵循,正在从“中国特色”迈向“全球共享”,成为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思想财富,提供了更强调精准、务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效路径。中国减贫体系的成功实践就像一束火炬,照出了全球减贫事业新的可能性。中国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志智双扶”“开发式扶贫”等核心理念,以及中非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的系统主张,为解决贫困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精准扶贫”理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操作标准和实践指南。减贫不仅是数字的清零,更是文明形态的跃升。作为全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实践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道理:消除贫困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新奋斗的新起点。中国减贫的本质,是对“发展权”的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不再是现代化浪潮中的追赶者,而是平等的共创者,这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凝聚更大合力,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 2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