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2025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 1
  • 2
  • 3
  • 1
  • 2
冬奥快评丨精彩答卷,独一无二!
“无法形容的开心”“尽善尽美的盛会” “感谢最暖的微笑”“不用担心的防疫”“如期举办的魄力”“还未离开就开始想念” ……一次次点赞,一声声认可,一句句不舍,透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口,世界看到了一张精彩答卷!从“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气象预报,到全力呵护索道安全的“云端守护者”;从细致贴心的医疗防疫服务,到“好吃到舍不得回家”舌尖上的幸福,感动和温暖在每一个运动员心中滋长。北京冬奥进度条已过大半,世界健儿们写下了一个个 “历史最佳成绩 ”。运动员创造更好成绩的背后,是无与伦比的科技保障。本届冬奥会一共有212项技术落地应用,其中有33项技术为首次使用。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有平原地区“最快的冰”,在这里已经诞生了至少8项新的奥运会纪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无论“最快的冰”还是独特的“水冰转换”技术,都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北京冬奥会是至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这充分证明北京冬奥运以精彩和卓越表现征服了全球观众。透过这扇窗口,看到国家队的实力,更感受到国际大台的责任担当。连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电视转播技术赢得了业界内外称赞。巴赫也对总台成功转播报道北京冬奥会表示祝贺。总台转播的倾力呈现,既带给亿万观众美妙的观感,更让奥运精神得到更广泛弘扬。“迄今为止,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全面的奥运赛事转播,总台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持权转播商,是全球最具有前瞻性和能力最强的转播商……”来自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多个最,展现了来自专业的认可。北京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也是参赛人数最多的冬奥会之一——共有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在疫情之下,要办好冬奥会殊为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努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中国围绕如期办赛目标,全面梳理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事实证明,中国不仅如期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并以出色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是中国的承诺,也是中国的行动。中国积极践诺,体现了大国责任,更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历史!”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个冬奥会,北京冬奥运注定以它的精彩、非凡、卓越为世界留下独一无二的冰雪记忆。
新华时评·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丨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新华社记者张晓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关部署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时期,我国民生保障扎实稳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巩固。迈向“十五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广泛、更加多元,要加快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弱项,不断把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生活品质。放眼未来,外部环境越是复杂严峻,民生工作越要注重保基本、兜底线。从“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到“完善空巢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服务保障体系”,再到“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议》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施策强化帮扶,持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议》作出“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等安排,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用一个个实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资源配置更趋均衡,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群众都能共享发展成果。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要进一步强化民生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建议》提出一系列新举措,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万家灯火为念,以急难愁盼为令,以民智民力为源,全面落实《建议》各项部署要求,必将书写更加温暖的民生新答卷。
新华时评|向南!向难!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续写新传奇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题:向南!向难!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续写新传奇新华社记者董瑞丰、顾天成万里波涛,一路向南。随着“雪龙”号鸣笛声响起,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11月1日如期启程,再赴那片挑战人类极限的冰雪大陆。同暴风严寒为伍,与孤独未知作伴,极地科考如同上九天、下深海。中国一次次向“难”而行,步履从未停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南极科考记录中国速度。极地科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民族进取精神的折射。相比西方国家近两个世纪来对南极的探索,中国走进这片冰原可谓晚矣,直到1985年才克服重重困难,成为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第17个国家。40载只争朝夕。从肩挑手提赶工建造简易集装箱式房舍,到建成模块化、绿色化现代科考站;从没有一张完整南极地图,到迈向极地强国,中国以跨越式发展,在南极舞台上迅速站稳脚跟。以山河为名、以实干为基,南极科考印刻中国自信。长城、中山、昆仑、泰山、秦岭,在地球最南端的旷野中,念出一个个承载中华民族厚重记忆的名字,何等豪迈!白色冰原,茫无涯际;红色国旗,高高飘扬。中国的南极事业凝聚着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志气。一代代科考人以坚韧和勇气将一个个南极科考站稳固建构于南极大陆,将中国人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永久镌刻在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史册上。以开放促合作、以共享担责任,南极科考彰显中国情怀。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职责。近年来,中国主动参与国际航空探测计划,向全球共享南极冰盖边缘关键数据;依托新建的秦岭站打造极地合作平台,推动多国联合开展海洋生态监测……中国正成为南极科学合作与和平利用的坚定推动者,为人类共同事业注入强劲正能量。今天,新航程已经开启,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在这片纯净大陆上,为极地探索书写新篇章。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