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4
  • 1
  • 2
  • 3
新华时评丨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史剧本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史剧本新华社记者叶书宏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往往押着惊人相似的韵脚。近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充分暴露其赤裸裸的干涉野心,其实质是妄图通过重新定义“危机”,为日本突破“专守防卫”的宪法束缚寻找法理出口。回顾历史,人们从这一激进的政治操弄中,探到令人不安的讯息:高市的逻辑确与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将国家推向毁灭的路径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时间拉回1931年。彼时,为了给侵略中国东北寻找借口,松冈洋右等政客与日本军部竭力鼓吹“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这一荒谬概念。这种将“生存空间”外推的谬论,最终营造出舆论:国境线之外的侵略竟是关乎国运的“自卫”。如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与“满蒙生命线论”如出一辙。它试图将日本的安全防卫边界强行划到他国领土,单方面将地缘利益线定性为“存亡危机事态”。如果这种逻辑成立,日本自卫队的行动将不再受“本土防卫”限制,而是随着政客定义的“利益线”无限延伸。这不仅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挑衅,更是在法理上为日本再次对外扩张打开了大后门。回首过去,日本走向战争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当权政客对危机的“刻意制造”与“扩大利用”。无论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还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军部与激进政客都是一个套路:人为制造外部紧张局势,从而压制国内反战声音。今天日本右翼正在复制这一剧本。高市早苗等人不断渲染夸大“中国威胁”,高调宣称介入台海局势,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修宪而制造危机”的政治纵火,推动“预言的自我实现”:通过露骨挑衅恶化周边环境,反过来宣称“和平宪法已失效”,从而为扩军修宪铺平道路。军国主义的老剧本反复搬演。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强调面临美国经济封锁,国家面临“生存危机”。这种将侵略包装成“打破绝境”的叙事,成为其发动战争的一贯伎俩。而今,高市早苗等人的政治话术正在复刻这一话术。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而往往始于对“危机”的刻意制造和对“生存空间”的无限夸大。昔日,“满蒙生命线”的谎言将日本拖入了罪恶的深渊;今日,“台湾有事”的叫嚣正试图拆除日本战后和平繁荣的防波堤。这是历史幽灵的重现。当一些势力开始用外部威胁掩盖内部矛盾,当“先发制人”的冲动取代“专守防卫”的限制,日本就已经站在了危险的悬崖边。日本人民应当警惕:那些把“国家存亡”挂在嘴边并借此扩军备战的右翼政客,恰恰是把国家推向危机的罪魁祸首。
人民网三评“公文抄袭”之三:摒弃“长空假”,力求“短实新”
整治公文领域乱象,不仅是对文字工作纠偏,更是改文风转作风的具体实践。作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作风。破除“长空假”,践行“短实新”,是改进文风、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突破口。然而现实中,一些公文篇幅冗长、空话连篇,更有甚者弄虚作假、照搬照抄。这些“流水线”公文和不良文风,极大地消解了政策实效,严重透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整治公文抄袭积弊,破除“长空假”顽疾,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必须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坚守人民立场。广大干部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导向,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公文写作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服务发展的载体。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公文。提升专业素养。开展经常性“沉浸式”公文培训,组织干部多到基层一线“接地气”,在调研中锤炼“短实新”本领。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出手的每一份文件都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注重技术赋能。运用AI查重系统建立公文“基因库”,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文本,从而让公文抄袭无处遁形。推进“材料减负”,要持续推进精文减会,把基层干部从冗余的公文撰写中解脱出来,真正使公文回归“必要、管用、精准”本质,在根源上压缩公文抄袭空间。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公文质量评估体系,将“短实新”纳入绩效考核,对抄袭造假实行“一票否决”。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优良文风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基因和行动自觉。谁敢在公文上弄虚作假,就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破除“长空假”之弊,践行“短实新”之道,用务实文风书写为民情怀,以优质公文服务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三评“公文抄袭”之二:剽窃的是文字,透支的是公信
公文抄袭,表面上剽窃的是文字,背后反映的是对执政根基的侵蚀、对公众利益的损害、对社会风气的毒化,必须坚决刹住这股歪风邪气。抄袭而来的公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充斥着“正确的废话”和“万能模板”,严重脱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状况。这样的文件层层下发,其结果必然是政策在“空中打转”,无法在基层“落地生根”。公文抄袭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工作能力的急剧退化。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未用于一线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而是耗费在制造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和应付检查的“台账材料”上。长此以往,文牍主义盛行,机关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悄然流失,独立思考、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精神在机关内部逐渐萎靡。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环境会形成“逆淘汰”的怪圈:勤恳务实、深入调研者因“效率不高”而吃亏,投机取巧、擅长“文字搬运”者反而得利,这必将严重挫伤实干者的积极性,侵蚀组织健康肌体,最终导致治理体系的反应迟钝和系统性失灵。公文抄袭也会损害公众利益,疏离党心民心。公文的公信力需通过真实反映情况、科学制定政策和有效解决问题来维护。一旦沦为抄袭或形式主义产物,其权威性必将受损。抄袭拼凑的“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和地方的痛点。例如,将沿海地区的产业规划生搬硬套到内陆地区,或将发达城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原样照抄于农村牧区,这样的文件指导下,问题如何真正解决?“悬空”的政策、“打折”的措施,最终买单的都是人民群众。公共服务效率低下、民生项目脱离实际、发展机遇白白错失,公众的切身利益在无形中受损。群众满怀期待,却遭遇“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水土不服”的政策时,其对政府的信任感便会逐渐被消耗。公文抄袭看似发生在办公室,却直接伤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公文抄袭,无形中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极其错误且危险的信号。这种不良示范,会产生“破窗效应”,可能助长学术不端、数据造假、商标侵权等歪风邪气的蔓延。它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践踏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一个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的社会,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石之上。而公文抄袭行为腐蚀这一基石,毒化社会风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其流弊深远,不可不察。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